这样一来,跳槽出来单干,心里就有底气了。
盛田昭夫想了想:“你们想离开雷曼兄弟单干,公司有了么?当然我知道这不是问题,我只是问问。”
彼得森立刻殷切地回答:“其实已经有了,找了别人代持的,等我们离开雷曼立刻就可以接手。新公司叫‘黑石投资基金’,暂时只注资了40万美元启动本金——不过,只是给人做投资中介的,真有需求我们可以随时增资。”
彼得森这么说,也是怕被对方看轻了自己的实力。他跟施瓦茨曼在雷曼兄弟做了这么多年高管,就算私人积蓄也远远不止40万美元,只不过告中介也用不了太大本钱,多注无益。
至于直接拿个人积蓄搞投资收购,那是绝对不干的。投行都是拿客户的钱在投,赚取佣金,这是行规。
因为再牛逼的基金经理和投行高管,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依然有相当比例的概率会赔。本钱太小的话,一个波动就没了。
彼得森跟盛田昭夫的初次接触,这便算是顺利达成合意。
历史在这里稍微拐了一个小点,或许是顾骜那番模棱两可的话,依然给彼得森增加了少许的信赖度吧。
不过,这也促成了彼得森比历史上早了半年左右、正式与雷曼兄弟决裂、跳出来独创黑石。所以,除了索尼这个保底大单之外,彼得森会比历史同期更加激进,寻找可以委托他投资的潜在客户。
“顾,很感谢你刚才为盛田社长释疑。”彼得森转头就对顾骜示好了。
“应该的,我只是站在业内人的立场上,说一些中肯的见解。”顾骜倒是不居功。
彼得森本人毕竟是顾骜的长辈,有点不好意思深入谈,就一直给刚才在旁边帮腔的施瓦茨曼使了个眼色。
施瓦茨曼立刻心领神会地接过话题:“顾,我听说你最近也是有些大投资赚了一笔,如果有闲钱找不到项目,或者有项目但跟盛田社长一样不便出手,也可以找我们,我们一定以业界最专业的服务帮您办妥。”
在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眼里,顾骜的资金实力显然是远远不如盛田昭夫的。因为顾骜最大的劣势就是天鲲没有上市,无法靠估值来融资,现金流不足。至于他在温哥华的楼市具体赚了多少钱,这些美国商界人士是不清楚的。
另一层顾虑,就在于彼得森是顾骜老师当年的同事,他一直以“叔”辈自居,开始自然有些拉不下脸面来兜揽生意,至少不能在基辛格的退休告别宴上兜揽,那样太失体面了。
而现在,是盛田昭夫的大单逼得彼得森没了退路,才让下属代劳、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顾骜当然是有些投资想法的,而且也确实需要白手套。
自从11月份,温哥华楼市那儿的资金,回收过半后,顾骜就一直在物色干些什么。
光靠一个会自己造血的游戏机产业,是花不掉这么多钱的。花天酒地就更花不掉了。顾骜还是想往电子产业链的更上游布局的。
只不过,原先他也不急,哪怕拖到过完年、温哥华那边尾款全部收清,再物色也行。
彼得森这样盛意拳拳找上门来,倒是给了顾骜另外的想法。
“我还确实有点想法——是从雅达利的崩溃里,悟出来的投资逻辑。不过,彼得森部长,你能够为客户的商业创意机密保密么。”
“那是当然!你尽管说,千万别再把我当成曾经的商务部长!我现在是黑石基金的创始人!美国利益现在跟我毫无关系!”
第548章 哥跟那些野路子不一样
政客的毒誓都是不能信的。
这点常识,顾骜非常清楚。
所以不管彼得森怎么说,他只能先试探一下。
“既然彼得森叔叔这样说了,我也愿意看在家师的面子上,照顾一下你的生意。不瞒你说,我现在确实有几个亿美金的闲钱。在天鲲娱乐的基础上,我也有心往电子产业链的更上游,做一些投资。这样的投资,应该没有‘任何’障碍吧?我想怎么操作,都行么?”
顾骜刻意强调了“任何(any)”这个音节,显然是在暗示,哥就是在考验你是否诚实。
如果彼得森真敢不管不顾拍胸脯,那就说明这人不可信。
因为这是做不到的,美国政府怎么可能任由中国资本毫不受限地渗透美国的高科技产业链呢,审查是必须的。
就算你彼得森是前商务部长,在外贸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面,曾经是美国的一把手,人脉无数,也做不到。
彼得森当然也听出来顾骜是在试探他,所以假装慎重思考,然后为难地稍微列了两点做不到的情况:
“顾,‘任何模式的投资’当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黑石也做不到。你不会是想要投资控股某些要害公司、然后把美国涉及军用电子或者其他高端核心技术的专利转移给中国公司吧?那样肯定是不行的,不是钱的问题。不过除了这以外,其他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我对技术转移没有兴趣,我在乎的是钱。”顾骜伸出一根手指头晃了晃,制止彼得森再往下假设,然后他手刀一挥,做出一个坚定的姿态。
“资本没有祖国,我虽然没有加入美国籍,只不过是希望以后在亚洲市场更好地捞钱,不代表我要为中国效力。因为我看好那边的空白市场。
相比于美国这种自由竞争充分的血腥红海,中国就是一片尚未开垦、只要胆子大、能跨过准入门槛,就能肆意跑马圈地的空白蓝海,你应该懂我的意思。对商人而言,存量不重要,增长空间才重要。
所以,我在美国的投资,只会是为了做高市值、然后离场,赚到钱就行,技术转移不转移,不关我屁事。”
彼得森表示理解,却也不敢真的放松警惕,只是顺着话题往下问:
“那能说说具体设想么?您刚才提到,你是从雅达利的崩溃中悟到的新投资理念,我无意提前打听你的投资意向,但如果你不介意分享一下雅达利的案例经验,我想会更便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互相了解对方的具体意图。”
顾骜抿了一口咖啡,说道:“雅达利公司可以说是我亲手终结的了,所以我对它的分析和复盘非常彻底。在其股价崩溃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
如果换位处之,让我站在达达尼尔总裁和其他雅达利大股东的位置上,当时我该怎么办?我想到的结论是:我应该在《ET外星人》这款游戏宣传到天上、但实际产品还没落地之前,就拼命把股票卖了,不管公司的死活,套现离场持币观望。
因为雅达利的败亡,是符合游戏机产品迭代的周期律的,因为摩尔定律,一款游戏机型号从诞生到绝对过期,只有5~7年的周期。
当时雅达利2600已经上市第6年了,市场占有率还那么高、公司股价烈火烹油。这种情况下,既然公司没有向下一个世代转型迭代的能力,那就不如放弃,高位抛售,把股票丢给那些没看懂这一点的散户、以及机构中智商比较低的人接盘。
在硬盘/内存行业,在游戏机行业,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公司都是因为摩尔定律,活不过两代的。但是他们的创始人却因为对公司有感情了,不相信自己要死,白白把股票捏在手上,不肯高位自尽套现、让股民去当沙比,结果砸在自己手上……”
彼得森若有所思:“那你的具体投资策略是什么?再经营一家雅达利?然后经营到高位抛出,恕我直言,我觉得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亲自经营一家公司,这需要好多年的时间,还要投入很多精力,到时候你就不是轻量化的投资人了,而是自己陷进去了。”
顾骜摇摇手指:“不不不,我当然不是要再经营一家雅达利,我希望的是,利用我的眼光,找出其他‘明明这一个时代结束他就该去死,但他自己却不知道自己该去死’的公司,然后吸纳进来。
仅仅一两年的包装,让它看起来死前回光返照的状态更加烈火烹油,然后在骗美国股民的巅峰时脱手——我要做的,是代际死亡公司的遗体化妆生意,只不过是从奄奄一息的时候就开始化妆。
比如,明知一家公司的技术无法在下一个时代继续走红,那么眼下的研发投入就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和雅达利一样,把整个研发部杀了。这样一两年内,给股民看的财务报表会好看很多。那些不懂行、只看财务报表选股的散户狗就会中计,白白把钱送给我们。”
毫无疑问,顾骜阐述的,就是那套80年代中后期日渐猖獗起来的“以牺牲公司长期竞争力、美化短期报表、骗过股民后甩锅退场”的“恶意收购”战略。
那个后世垃圾债之王、87年美国股灾制造者、“门口的野蛮人”米尔肯,两年后即将发明的战略。
(麦克·米尔肯,是德崇证券的负责人。此人85、86两年赚了11亿美元,但他最后在90年被判了6项非法经营罪名,罚款了11亿美元,全罚出来了。还坐牢了10年,并且被美国证监会终生禁止交易)
不过米尔肯会坐牢,不代表顾骜也会坐牢。因为米尔肯那一套,最主要的犯罪槽点在于垃圾债杠杆。而顾骜只要自有资金比例高一点,别人是很难攻击他的——我拿自己的钱投资,经营决策不管怎么做、不管是在乎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那都是商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