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八年 (庙街四斗米)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庙街四斗米
- 入库:04.13
<>-记住哦!好在银子都是李春从旁边给他们,这些太监一看不用拿自己的份子钱来玩,也是乐的了陪着皇上玩。再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亲近皇上的机会,若是玩的好了。指不定以后就能得到什么重用呢。而司礼监那边。现下能帮着皇上办公的太监,已然没有多少了。秉笔太监现下便是这李公公,其他的太监,现下都是没有多少。其实这里边已然被魏刚塞进人来了,只不过是由李春领着进来的。然后只是在这里办公,其他太监也是没敢说什么。
玩物丧志,寻常人家的纨绔子弟,身边总还是有父母没事唠叨几句的,然后若是遇到什么大事,还有可能跟着反省的。可是这位天启皇帝,此时身边却是没有什么人来劝阻他,来呵斥他。他整个就是一个随性的玩家,想起什么来。那就玩什么。这要是把他打扮打扮,弄到京师里边,还真是不输给一些勋贵人家的纨绔子弟。他此时也是丝毫没有那种彻底堕落的觉悟,反而是向魏刚给他挖好的坑大踏步的前进了,就差没掉到那个坑里头了。
“吃喝嫖赌抽,嗯。你这家伙,一下子就占了三个了。这才十七岁。看来也是该让你尝尝女人的滋味了。不嫖不赌,这一辈子活着可就有点亏的慌了。”
魏刚坐在那里思虑着,看着他手中的情报,然后就自言自语的说了这么一段。若是有人在他身边,且是最开始跟他的那些人,怕是要以为他是个妖人了。这个年头,又有几个人敢怂恿皇上去嫖娼的。再说,这皇帝富有四海,要想找个女人,又怎么会跑到这勾栏院子里找。
可是事实却恰恰和众人想的不一样。魏刚在接下来给李春安排的任务就是让他领着在皇宫里早就呆够了的天启皇帝到宫外头走一走。若是他还想玩一些更刺激的,那就直接领着他去胡同瞧瞧。这样更有利于自己对这位小皇帝的控制。
李春很快就接到命令,然后马上就领着小皇帝出了皇宫。这一下子可算是让这朱常洵开了眼,其实这情况也不奇怪。别以为这皇帝一天到晚呆在皇宫里就是什么享福。这打从小出生就在这个大院子里,也不让你出去,是个人都能呆够了。不管这院子里有多大,各处有什么奇妙事物,只要是待的时间长了,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意思了。
这一出宫,小皇帝自然的欣喜起来。他长这么大,可是从来没有想过看过这皇宫外头是个什么样。京师很大,一天是逛不完的。李春便听了魏刚的建议,把各处都是划分好,计划好时间,今天逛哪里,明天逛哪里。京师当中此时的治安也是好,锦衣卫和顺天府的衙役,现下每日都是按时上岗执勤,原先在这街头巷尾玩猛人的,小偷乞丐什么的,现下早就是抓走了。这样一来,这朱常洵也是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何况暗中锦衣卫这边也是派了人手在盯着他,凡是想闹事的,都是被锦衣卫的人提起给处理掉了。
天启皇帝打从一出宫后,基本上就是在那宫里头再也呆不下去了。每日里都是要出来。遇到天气不好,下雨的话,他也是要打伞出来,下雪的话,则是要穿着厚厚的棉衣出来。在李春的帮忙下,他给自己换了一套行头,远远的看去,就是一个富家公子。他也是乐的穿着这身出去,他更能随便一些。
京师各处酒楼,现下都有了这位天启皇帝的身影,虽然是暗中来的,但也让这天启皇帝高兴。他发现这宫里头的厨子做饭做菜,竟然赶不上宫外的各家酒楼里里做的好吃。其实这多半是他因为前后对比过于强烈才想出来的结果。皇宫外头虽然一些酒楼饭菜比宫里头做的好吃,但是那就是那么几家,宫里头尚善监的厨子,也都是不输于外边的。
在宫里头他就养成了吃喝玩的习惯,到了这宫外头,这为小皇帝自然是要继续吃喝玩乐了。不过就在这一天的下午,领着他出来的李春李公公竟然把他领到了一处从来没有来过的胡同里。然后他就稀里糊涂的进到了一处大房子里。当他看到这里边不时有唱曲的姑娘走过来,还有就是那满脸涂得厚厚的脂粉的老鸨走过来的时候,他就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了。这一下子,他就更加兴奋起来了。他又不能告诉别人自己是皇上,但是他又能想官宦子弟家的纨绔一样能来这里喝花酒,找女人,他自然是想试一下的了。李春也是没让他吃亏,给他找了个清倌人,算是这妓院里的头牌了。这种事情,也是不用教,这天启小皇帝,第一次竟然用了很长时间。李春他是个废人,自然是不知道这其中滋味的。但是他要把这一切都汇报给上边看,记录也是很详细。
到了这个时候,这位天启皇帝,已然被李春李公公培养的成了一个十足的富家纨绔子弟了。有时候他遇到其他富家子弟,竟然还跟那些人叫起劲来了,遇到他看上的姑娘,若是有人跟他抢,他也是一点不服输。好在锦衣卫这边早就交代过了,让这位小皇帝觉着自己还真是皇上,什么人都得让着他。
“什么,皇上又不上朝了,可是老夫刚刚递过去折子了,老夫可是等着皇上批红的。”
沈一贯这已经是不止一次听到宫里头的小太监跟他说皇上不上朝的事情了。这位皇帝,也就是刚开始那会儿比他老爹勤快一点吧,这到了后来,竟然和他老爹一个德行了。沈一贯也是没有办法,虽然他曾经是是帝师,但是现下皇帝面他都见不到,说什么也是不管用。好在司礼监那边批复的也是及时。沈一贯背后也是仔细品味了一下,但凡是对于这治理国家有用的折子,那边批复的都快。但要是为了某人升官,或是跟朝廷要钱的事情,那都是要慢上一些的。特别是关于增加吏员的事情,那边更是慢。他自己猜测这里头大概有那位国舅的原因。(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记住哦!
第三百五十二章秋赋
天空很蓝,一丝风儿出来,田野里的麦子跟着风波动起来,形成一片麦浪,一眼望过去,那是一片金色,金色的麦浪。
这样的情景,该是地里的庄稼人最愿意看到的。天启元年,天老爷竟然没有和头几年那样,降下大旱,而是风调雨顺起来。地方上的乡绅都说这是新帝登基,天降祥瑞了。这要是放到往常,这就是个笑话了。老天爷稍微风调雨顺一些,就成天将祥瑞,说起来这都是前几年天不下雨闹的。这个时代,更多的农人,都是靠着这老天来照应,这才能种好田地。至于那什么用汲水的工具灌溉田地的事情,整个大明,就是南方多一些了,在北边各处,虽然也有,但是因为地方上的吏治崩坏,也是没有人去管这些了。当官的,很多都是向着把自己送出去的银子捞回来,至于地方民生的,那就是次要的了。
尽管今年的收成看上去不错,但是仍旧有好多人家趁着还没有收秋赋的时候,把自家田地挂靠在了当地有名的乡绅家名下。打从太祖那时候起,朝廷为了鼓励读书,就规定了读书人,具体是指中了举人的家里,可以不用交税。不管这个人家里原来有多少田地,只要有一个人中了举人,那他名下的田产,便不用再交朝廷的赋税了。几百年下来,便使得这些读书人家业越来越大。因为不用交税,他们可以把自家的粮食以更低的价格往外出售,因为不用交税。很多交不起税的农民,为了活命,只得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这些举人家名下,最后成了这举人家的佃户。田地里的产出,可以不用交给朝廷,但是却要交给举人家。太祖当时绝没有想到,他想到的这个养士的法子,最后却成了挖空他一手创建的大明的祸根。最后天下的有钱人根本就不必为这个国家但什么责任了,他们有的只是权利,然后这责任却是要那些略有田产的自耕农来负担。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这个朝廷垮台。万历朝的首辅张居正也不是个糊涂人。他也是看出来这个弊端来,便琢磨出了那一条鞭法,然后下了很大功夫清理了那些“诡计”在乡绅举人家里的田地,最后又统一以现银为税。不再征收丝帛或是粮食。这样一来倒是省事了,但是他也是没有想到这以后的结局。等到他死了之后,他那变革,自然是人死政息的。
就想现下,田地里的麦子虽然长得很好。但是种田的人都是知道,今年怕是要比去年还难过了。为什么呀,很简单,赋税增加了。这可是朝廷新下来的命令。谁不交税,那就等着去官府吃板子吧。
田老五此时便是这样绝望的看着这片麦田。原本他以为今年总算能缓过来了。谁知道到了这秋天,官府竟然下发了告示。说是这秋赋要增加了。原本他还指望着自己今年打完这些粮食,能换上春天借的债,然后交完朝廷的赋税,过个好年。哪里知道,这秋赋竟然加了一倍。而且官府现下也是不收粮食了,要收银元。你若是有银元,那就直接交银元,若是没有银元,可以交银子,但是要去掉火耗。至于铜钱,现下则是根本不收了,也是要去换成银元的。天见可怜,田老五就是一个农夫,他哪里见过什么银元啊,就是银子,他一年都不曾见过几次。零星铜钱,他倒是有点,但是那都是往年的事情了。这要是真到了交税的时候,那就得把自家产的粮食卖给那些乡绅地主家里,从他们家里换回银元或者银子,然后用来交税。他到现在依然知道,他这地里产出的这些粮食,出了交税还债外,估计都不够他一家几口过这个冬天的。他这个当家的,此时却是越来越发愁了。蹲在地头上,看着这满地的麦子,仿佛是在嘲笑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