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天下枭雄 (高月)



裴矩摇了摇头,“如果是盛世,公正科举可以实施,但现在不是,我这些天也接见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派来参加科举的子弟,博陵崔氏派来五人,两嫡三庶,范阳卢氏派来派来六人。三嫡三庶。我发现他们派来的并不是最优秀的子弟,像崔弘升的三个孙子启元、启东、启白都没有来,还有范阳卢氏派来的子弟也是我没有听说过。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士族还是比较谨慎,我能理解他们的谨慎,他们也怕太高调被窦建德收拾。可如果真的按照杜相国的想法,一律公平考试,那会是什么结果呢?我可以说,河北士族子弟一个都考不上,毕竟河东士族都是全力以赴,这样的后果会很严重,河北士族会认为我们不给面子,所以还是得分配名额,只是看怎么个分配法。”

王绪虽然和裴矩一直是明争暗斗。但在科举这件事上,他却和裴矩的立场差不多,而且他还要更偏激一点,他是坚决反对科举,主张九品中正选士,所有的名额分给各郡,由各郡中正官推荐优秀子弟。这样一来,王学子弟至少要占据两成的名额,推行科举无疑是侵犯了他的利益。

“我支持裴相国的意见,这次科举是我建议的,其实我最初的方案就是实行折中的科举中正制度。推举和考试相结合,各郡可推选多人。比如根据各郡人口,推荐二十人到五十人不等,然后再在各郡推举的人中进行考试科举,这其实是开皇年间实行的办法,我认为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我反对王相国的方案!”

说话的是崔君肃,他出身清河崔氏,虽然清河崔氏也是坚决反对实行科举的士族,但崔君肃却因为跟杨元庆多年,他的思想比较开明,他主张应该给寒门子弟一个机会,所以他是大力主张实行科举的开明派。

“我认为杜相国说得对,就算是公平考试,实际上也是名门望族占优势,前几年的丰州科举是因为没有名门士族参与,所以寒门子弟录取较多,但今年的科举非同一般,河东的河北名门士族基本上都参与,能给寒门子弟的名额本来就很少,如果按照裴相国的方案,预留给大部分给名门子弟,而剩下的再公平考试,那么对寒门士子就更不公平了,能考上一两个就是万幸,说不定连一个都考不上,天下人就会怀疑我们科举的公平,索性放开,一切按照真才实学来评判,大家认为怎么样?”

所有人都回头向杨元庆望去,杨元庆站在窗前,默默注视远处,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见晋阳宫大门,晋阳宫大门前,数万士子已经到了,他们静坐在大门的草地上,保持着安静,用一种无声的语言诉求公平。

巨大的横幅依然竖在空中,‘不要门阀,要公平’,这几个大字格外地刺眼。

二百个录取名额可以直接入仕,这是一块具有巨大诱惑力的圆饼,每个人都想给自己多分一点,但饼只有这么多,一些人增加了,一些人就会减少,所以不管怎么分,总会有人产生意见。

但不管怎么有意见,最终方案必须由他杨元庆敲定。

杨元庆叹了口气,他不能不考虑河北士族的利益,还是京兆韦氏,吴兴沈氏等等其他地区望族的利益,他都要考虑到。

沉默良久,杨元庆终于做出了最后的结论,他缓缓道:“二百个名额中,三十个名额留给我来决定,其余一百七十个名额全部由考试产生,公平录用,至于主考官,我推荐李纲来担任。”

..........

第四十一章 卢氏桥梁

二万多士子的静坐请愿终于得到了回应,紫微阁五名相国都出面向士子们保证,一定会让秋试公平。

“请相信我们,这是北隋的第一次科举,我们一定会树立公平的旗帜,让我们这次科举经得起后人的考验,请相信楚王殿下给大家的承诺!”w cc

这是苏威站在高处向四周的士子们大声呼吁,他崇高的官场威望赢得了士子们的敬重,他诚挚的呼吁也收获了一阵阵激烈的掌声。

“这次主考官,紫微阁一致同意由前兵部侍郎李纲担任,他在大隋就是以公正严明的著称,请大家相信我们的决心,大家回去好好休息,后天就是正式科举,我祝大家每个人都考出好成绩,大家回去吧!”

在紫微阁五相的一致保证和几十名大臣的反复劝说下,请愿的士子们终于被说动了,缓缓散去,他们三三两两走回太原城。

杨元庆站在自己官房的窗前,远远地注视着士子们的离去,在过去被名门士族统治的几百年中,这些草根士子从来没有机会像今天这样聚在一起要求公正、要求平等,今天他们却办到了,他们展示了集体的力量,让太原王氏、闻喜裴氏这些门阀不得不低头让步,为什么以前办不到而现在却能办到,关键是有了科举制度。

只要把上层制度设计好,那么这些草根力量就自然而然地有机会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名门世家对抗,完全不用他杨元庆去苦口婆心劝说服名门士族们让步,完全没有必要让他去操心,真正能后名门士族们对抗的,不是他杨元庆,而是千千万万小户寒门士子,或许这就叫水到渠成。

这时,杜如晦走了进来。“总管,你找我吗?”

杨元庆转过身,点了点头:“先坐下吧!”

杜如晦坐下来笑道:“总管感觉到丧气吗?回来第二天便遇到了这种几万人的游行请愿。”

“还好不是军队,要不然我今晚就别想睡觉了。”

杨元庆将身子靠在后面的软垫上,表情显得很轻松,似乎几万人的游行并没有影响他的心情。

杜如晦注视着他的表情,眼睛里慢慢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我感觉。士子们的游行好像遂了总管的心意。我感到你的幸灾乐祸。”

杨元庆仰头哈哈笑了起来,“老杜,你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么?”

“因为我实在是很了解你。大业初年,你劝鱼俱罗推行科举时,我便知道。你其实是主张公平取士。”

杜如晦用一种同情甚至怜悯的目光注视着杨元庆,他叹了口气,“元庆,其实我很明白你的苦衷。”

“你明白我什么苦衷?”杨元庆脸上的笑容消失,目光淡淡地注视着杜如晦。

“士族!”

杜如晦用一种果决的语气,毫不迟疑道:“我知道你并不喜欢山东士族,就像你不喜欢关陇贵族一样,你憎恨一切门阀,你想打碎他们。但现在你又不得不用他们,从这次科举便可看出来,我能感觉到你发自内心的喜悦,对几万士子们,你恨不得扑上去,把他们一一搂在怀中,他们替你解决了一大难题。”

杨元庆摇了摇头。难怪裴矩总说杜如晦很有朝气,现在他深刻体会到了杜如晦的‘朝气’,猜测上位者的心思,而且还要把它说出来,这可不是一个混了十几年官场的人该做的事。

不过杨元庆也不希望他身边的每个人都像裴矩一样老谋深算。像苏威一样老气横秋,偶然有一个有‘朝气’的心腹也未必是坏事。

他微微一笑。“好了,我们不谈此事,我找你来,是想问问军属东迁的事情,现在进展如何了?”

.........

二万余士子的游行请愿在太原城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件事成为所有人谈论的焦点,有人欢喜,有人反感,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做一件奇闻来谈论,几万士子的游行请愿,似乎从前闻所未闻,

随着士子们归来,几十万围观的太原民众也渐渐散去。

在太原城东有一家客栈叫阿宝客栈,是一家档次较高的客栈,干净舒适,三十间客房都是上房,房间宽敞明亮,物品考究,伙计伺候周到,在太原城颇有名气,当然,名气大意味着价格也很高,这里的房钱是一般客栈的三倍。

尽管如此,这家客栈还是住满了人,这里的客人大多是从各地来的名门世家,他们对环境居住要求较高,至于房钱,他们家财雄厚,身上带有丰厚的盘缠,足够他们负担得起。

士子们的游行使很多人都跑去看热闹了,随着士子们归来,他们也陆陆续续返回客栈,这时在客栈不远处走来了七八名士子,为首却是一个中年男子,身材瘦高,面容白净,留着黑须,穿得也很考究,穿一身亮蓝色的绸缎长袍,头戴三梁冠,看得出这名中年男子是几名士子的长辈,而不是管家之类的陪同人物。

后面六名年轻士子都身着浅色儒袍,一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他们是范阳卢氏派来参加太原科举的六名卢氏子弟,三名嫡子,三名庶子,前面的中年男子则是他们四叔,名叫卢策,他是洛阳南隋内史令卢楚之弟,目前,范阳卢氏的家主便是洛阳宰相卢楚,但在家族中的具体主事之人,则是卢楚的二弟卢豫,三弟卢昭出任涿郡司马,四弟卢策便是这位带队来太原参加科举的中年男子,主管卢家财务。

卢家对这次太原科举既谨慎,同时也极为重视,谨慎表现在他们不敢派主要的子弟来太原参加科举,担心引起罗艺的不满,而重视便是派卢策这样的家族重要人物来作领队,表现了卢家的态度。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