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大日子,崇祯穿着常朝服,到玄极宝殿隆重行了拜天礼后回到了乾清宫,坐在正殿宝座上受后妃和皇子、皇女朝贺,然后受宫中较有地位的太监朝贺。很快宫女们就替他换上了一套受朝贺的古怪衣帽,名叫衮冕。但见那个叫做冕的古怪帽子用皂纱作成,顶上盖着一个长形板子,有一尺二寸宽,二尺四寸长,薄的铜板做胎,外蒙细绫,黑表红里,前圆后方,前后各有十二串叫做旒的东西,就是用五彩丝绳串的五彩玉珠,每一串十二颗。红丝带儿做冕系,束在下巴底下,带着白玉坠儿。长形板子两边各有一条黑色丝绳挂着一个绵球,一个黄玉坠儿。那叫做衮的古怪衣服是黑色的,上绣八样图案:肩上绣着日、月、龙,背上绣着星辰和山,袖子上绣着火、五色雉鸡、老虎和长尾猿。至于下边穿的十分古怪的裤子、蔽膝、鞋、袜。大带、玉佩,等等,总之是繁琐到足以让人崩溃。但崇祯不穿又不成,因为这个制度是从西周就传下来的,无论哪个朝代,做皇帝的是非遵古制不行,不然就不像皇帝了。宫女们替他穿戴好这一套古怪的冠服之后,崇祯便走出乾清宫,坐上步辇,往皇极殿受百官朝贺。
尽管国事如焚,诸事从简,但是今日毕竟是册立太子,所以皇家的虚饰派头仍然同往年一样。在昨天,尚宝司就在皇极殿中央设好御座,设宝案于御座东,香案于丹陛南。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东西两边,面朝北向。今日黎明,锦衣卫从丹墀、丹陛,直到皇极门外,分两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卤簿、仪仗,一片锦旗绣幡,宝气珠光,金彩耀目。典牧所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装饰华美,双双相对,肃穆不动。丹墀内东边靠北首站立司晨郎,掌管报时。两个纠仪御史立在殿外丹墀的北边。四个鸿肿寺的赞礼官:两个立在殿内,两个立在丹墀北边。另外有传制、宣表等官,恭立殿内。所有这些官员,都是成双配对,左右相向;蟒袍玉带,服饰鲜美;仪表堂堂,声音洪亮。
午门上第一通鼓声响过,百官朝服整齐,在午门外排班立定,而崇祯也到了中极殿坐在龙椅上休息,作为今天第二个男主角,十二岁的太子朱慈烺也穿着黄色衮龙袍坐在崇祯的左下手,示意着从今后他就是这个帝国的正宗接班人了。
众位文武百官都跪下后,赞礼官就开始滔滔不绝的高唱起了赞歌,“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枯,奉天永昌。寇盗不兴,灾荒永弭,四夷宾服,兵革枚平。圣世清明,国家有万年之安;皇恩浩荡,黎民荷无量之福!”
紧接着,由首辅杨嗣昌开始,百官们一个个开始上贺表,总之是经过了一系列的种种“磨难”,这套堪称世界上最繁琐的仪式终于接近了尾声,而崇祯父子也终于长长的吐了口气。
仪式结束后,朝堂上这才开始了谈论正事。
正文 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殿议事
此时,朝贺的仪式已经接近了尾声,坐在父亲旁边的太子朱慈烺一边用手轻轻捂着嘴巴一边打着哈欠,这种沉闷的仪式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时辰了,但他也知道今天的日子很重要,并不敢问身边的父皇,现在终于有了结束的迹象,这不禁让他心中有些窃喜。(:,看小说最快更新)
当大臣们将贺表上完后,赞礼官照例又高唱“俯伏”,“兴”,“乐止”。接着又唱:“出笏!”文武百官都将象牙的和竹的朝笏取出,双手举在面前。又跟着赞礼官的唱赞,鞠躬三次,接着手舞足蹈起来。
有些年老体衰的老臣子,在拜舞时动作笨拙,蹒跚摇晃,险些儿跌跤,却是看得朱慈烺在崇祯下边捂着嘴巴偷笑起来。
紧接着,赞礼官又唱道:“跪!”又唱:“山呼!”百官抱着朝笏,拱手加额,高呼“万岁!”赞礼官再唱:“三呼!”百官再呼:“万岁!”第三次唱:“再三呼!”百官高呼:“万万岁!”文武百官每次呼喊“万岁”,教坊司的乐工、仪仗队、锦衣力士以及所有太监,一齐呼喊,声震午门。百官和太监宫女那震天的欢呼使得近来心情一直非常郁闷的崇祯皇帝心情好了许多,内心中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才觉得自己此刻才是真正的四海共主上苍之子。
众位大臣们又行了一套礼之后,仪礼司官到皇帝前跪奏礼毕,然后奏中和韶乐《定安之曲》。乐止,这时,一名太监挥舞着一条足有数米长的鞭子,这条鞭子叫静鞭,专门在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因此也称鸣鞭。
啪!”
响亮的三声鞭响发出后。大殿上所有的声音都停了下来。文武百官全都肃然而立,即便是有嗓子发痒想要咳嗽的也得忍着,否则一旁的御史就可以弹劾他不敬之罪。
崇祯缓缓说道:“文武百官上前!”
崇祯话音刚落。一旁一名大嗓门的太监立刻喊道:“诸卿上前!”
听到太监的话后,文武官们在杨嗣昌的带领下迈着四方官步走向了前方,跪伏在地上又是三呼万岁。呼完万岁后又对着崇祯下首的太子朱慈烺三呼千岁。
礼毕后,崇祯看着下面跪着的文武百官,缓缓的说道:“自古圣帝明王,皆崇师道。今日朕也以为卿等即朕师也。”于是他转身向西,面向大臣们一揖,接着说:“《经》言:‘修身也,尊贤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朕之此礼。原不为过。自古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未有不平治者。”说到这里,崇祯的脸色逐渐严峻起来。他狠狠地瞪了百官一眼。又说:“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而今佐朕中兴,奠安宗社,万惟诸诸臣是赖!但为何国内战乱频起,先是鞑子犯边,内有流寇造反,现今更是大将作乱,山东、河南、湖北竟然在月旬内落入乱臣贼子之手,诸位臣工何以教朕?”
崇祯的话语气非常严厉,严厉得让人心中发寒。
百官们一个个惶恐的跪伏地上,以头触地。杨嗣昌代表众臣道:“臣等菲才,罪该万死。为人臣者本应为君分忧,但臣等却力有不逮,致使乱象频发,此皆为臣等之过也,请万岁责罚。”
“责罚,责罚就能了结了吗?”崇祯豁的站了起来,怒目圆睁道:“前天,福王被赶回京师,向朕哭诉,求朕为他做主。福王乃朕皇叔,竟遭此侮辱,实可忍是不可忍,众卿有谁愿意带领大军前往河南平叛?”
崇祯的声音在皇极殿内回荡,所有人都听得很清楚,但是并没有那位大臣自告奋勇的跳出来揽下这件事。
洛阳被庞刚占领,将福王一家和不肯归顺他的前任兵部尚书吕维祺、河南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刘宇亮等人都赶出了洛阳,好在庞刚没有把事情做绝,他们的家产虽然是没有了,但人身安全还是得到保障的,至少每人还发了一点盘缠和粮食,不至于在半道上饿死。
现在这些人集体来到京城向崇祯哭诉,请求朝廷出兵收复河南,但明眼人谁都知道,现在的朝廷哪里还有兵啊,朝廷又要抵御满清、又要镇压流寇,兵力早已入不敷出,哪有多余的兵力来收复河南、湖北、山东三省呢。
再说了,庞刚虽然公开指责老朱家,从屯兵制度开始,到朝廷指定的税收、共商乃至对于税收的政策都批判得体无完肤,但至少人家没有进行人身攻击,而且庞刚对于明朝官员还是很优待的,至少他不会如同流寇那般大肆杀害朝廷官员,通常都是将那些大明的死忠份子赶出自己的地盘了事,你看那吕维祺,当初骂庞刚骂得那么狠,人家不也没动他一根汗毛,只是将他驱逐了事吗?
还有那福王,都肥得可以当猪杀了,但人家不也没动他一根汗毛吗?这证明人家庞刚还是很有人情味的,至少以后这位要是杀到了北京城,他们这些旧明的官员至少不用担心人身安全问题。
要不怎么说人心都是复杂的呢,崇祯在上面大发雷霆,他下面的文武百官却在琢磨着以后的事了。
崇祯发了一通脾气后,看到下面的文武百官低头不语,心中的火气就更大了,他站了起来指着现任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喝道:“洪爱卿,你是兵部尚书,你来说,该如何处置那叛贼庞刚!”
洪承畴此刻的内心也颇为无奈,历史上这时的兵部尚书原本应该是陈新甲,但这位老陈同志由于执意和庞刚作对,被弄得灰头土脸的回家吃自己去了,这才轮到洪承畴上了位。
原本以为当上了兵部尚书应该是个美差,大明的兵部尚书职权可不小,相当于后世的国防部长兼国家动员委员会主任兼国防科工委领导者兼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这么职权于一身按理说应该很牛逼了吧?但洪承畴上台之后才意识到这个位子简直就不是人干的,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没银子!
大明号称有兵马两百多万,是当今世界上兵力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但实际上呢。这个数字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这两百多万的兵力绝大部分都是屯兵,能打仗的战兵估计有五六十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