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宋私生子 (何昊远)



说到这,张商英顿了顿才接着说道:“根据户部提交上来的岁入预测,今年国库将有较大的盈余,因此臣建议,对黄河治理工程继续加大投入,如今已进入十月,各地基本都进入了农闲时节,北五路罢去保甲,改为征兵后,各地有大量青壮劳力闲置,有鉴于此,臣建议朝廷再拿出一笔钱来,雇用十万青壮投入治河工程。争取明年汛期来前,完成治河工程,一来,可避免出现象去年灵平埽那样的险情,有利于保证黄河下游安全度过汛期,二来,治河工程完工得越早,朝廷就能越快抽出精力来应对辽国迫在眉睫的乱局。三来,避免过多的钱财留存国库,造成大宋经济出现凝滞。”

苏颂先说道:“张尚书分析的虽有道理,但招募十万青壮,朝廷又得派出大量官员前去管理,目前朝廷的转运已经处在超负荷状态,若再抽调官员,恐怕许多部门将有可能发生瘫痪。”

苏颂的话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现在朝中许多部门被抽调出去的官员已经超过半数,若再抽调,中枢恐怕就先瘫痪了。这正是各人最担心的。

经苏颂提醒之后,众人本已打算否决张商英的提议。刘太后却突然开口说道:“既然如此,何不象岭南的修路工程一样,把一些治河工程承包给商人去做,比如掘深河道这些工作,技术要求低,只要有力气就行,何不承包给商人,让他们雇工来挖掘,这样朝廷可以派少量官员进行监督就行。”

刘清菁这番话连杨逸听了都大为诧异,因为她说得太有道理了,挖掘河道而已,这是纯粹的力气活,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却需要动用最多的劳力,派去管理的官员自然也是最多的。

将这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承包给商人,朝廷或许会多花一些钱,但却可以空余出大量官员来从事其它工作。

大宋现在缺的不是财力,而是精力;

说白是就是缺少官员,这看上去是个笑话,因为冗官一直是困扰大宋百年的主要问题之一。

但这确实是大宋目前面临的窘境。

自绍圣元年新党掌权以来,罢免了大量的旧党官员。朝堂几乎为之一空,元祐九年间培养出来的那些只知道吟诗作赋的“人才”又不堪用。

河西、河套、交趾的开拓,又要派出大量的官员去治理。荆湖一带陆陆续续移民多达两百万。也要动用到大量的官员。

加上治河工程,岭南开发工程,无不是急需能员坐镇。

这一通加减下来。大宋如今别说冗员了,驴马都快拉出去用完了。

刘清菁一提出这个变通之法,立即让饱受困扰的政事堂执宰眼前一亮,没有太多的争议,便通过了这项决议。

杨逸想了想,觉得这也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就算暂时解决了目前官员短缺的困境,但若是在短期内不得不启动燕云之战。军方问题还不是太大,到时又从哪里派遣官员去接手治理?

“太后,各位枢相,朝廷官员短缺的境况必须尽快解决才行,不如这样,让陛下以平定交趾的名义,增开一次恩科。选拨一批可用之才,以弥补现在官员之不足。”

科举考试是天下头等大事,去年赵捷豋基时刚刚开过恩科,转眼又开一次恩科,听起来这未免有些儿戏。所以杨逸提出后,包括章惇在内,一时都没有出声。

杨逸只好接着劝道:“各位枢相难道忘了王荆公的话了吗,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科举本意就是为朝廷选拔急需的人才,以往三年开科一次,那是因为朝廷不需要那么多官员,现在既然急需,加开一次恩科又何妨呢。”

这事刘清菁首先表示同意,她说道:“官家圣德,治道昭彰,自登基以来,得各位大臣尽心辅助,外灭西夏及交趾,内施仁政,民生兴旺,急需人才治理,增设一次恩科也无可厚非,我以为翰林大学士此议可行。”

多开一次恩科,赵捷就能多笼络一些民心,杨逸提议增设恩科,正合刘清菁的心思,她自然表示赞同。

章惇等人想想杨逸说得也有道理,虽然这连着开恩科前所未有,很可能会引来天下人非议,但朝廷现在确实急需补充官员,还是大局为重啊,别人要怎么非议由他去吧。

这项议案最终得以通过,便由杨逸这个翰林学士当场拟旨,刘清菁用玺之后,由尚书省颁布天下。

因为这是临时决定开的恩科,各地远近不同,考生要赶入京参加考试,有些需要在路上走几个月时间,圣旨颁布得慢了,很多考生就没法赶到。

为了照顾路程远的考生,考试日期推迟到了明年四月初。

河套、河西、交趾等地身家清白的子弟也可以一同参加考试,这也算是一种笼络手段吧,对这些新收回的疆土的稳定有积极的意义。

一天的政事堂会议结束后,杨逸又要到迩英殿去给赵捷上课了,现在章惇他们日理万机,给赵捷上课的时间都有所缩短,实际上主要的授课任务就落到了杨逸头上。

时间真快,转眼老大已经四岁了,多动症的脾性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比以前更好动了,杨逸给他上课时也不刻意约束他;

有时甚至会拿着本书,和他在御花园里一边走,一边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可谓是闻所未闻,若是不刘清青信任他,他这个帝师早被炒鱿鱼了。

赵捷很喜欢问些和书本无关的事儿,比如现在,两人走在御花的梧桐树下,杨逸正给他讲解三字经里的故事,他却突然问道:“恩师,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蝉叫声了解呢?”

看他仰着小脸,一付渴求的样子,杨逸只得把语文课改为生物课,开始给赵捷讲解起蝉的习性来。

“陛下,雄蝉的腹部长有一个发音器,所以能鸣叫,雌蝉没长有发音器,所以雌蝉是不能鸣叫的,要分别蝉的雄雌,主要就是看他的腹部,雄蝉的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雌蝉则没有这层鼓膜。至于为什么现在听不到蝉的鸣叫声了,那是由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生长期而决定的……”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

第477章文昌二年的第一场雪

朝中正值多事之秋,这阵子杨逸也没法再偷懒,每天甚至要加班到酉时,也就是下午五点左右,才能下班。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官员天没亮就得去上早朝,而下班的时间也比较早,正常是下午三到四点就可以散班了。

所以杨逸算是加班了一两个小时。

天灰沉沉的,出了右掖门时,天上便飘下了纷纷扬扬的小雪花来,杨逸往手上哈了哈热气,打马向东,然后折上御街南行,准备去接韩碧儿和青叶一起回家。

这两个人儿管着若大的家业,着实辛苦,偶尔去接送一次,暖暖她们的心也是好的。

皇宫宣德门前的御街千步廊两边分布着六部官衙,大部分官员也象杨逸一样,刚刚散班出来,加上今天刚好又是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日,商贩云集,人流如织。

整条御街上车马成河,仆役前呼后拥,交通很是拥堵;

这也是杨逸一直不喜欢坐车上朝的原因,因为经常堵车,骑马就方便多了。

东京人口已超过百万,这几年更是迅速增长,但东京城的面积并不算很宽,周长不过四十里,所以人口密度非常大,街道又相对狭小,堵车是经常的事,已经有官员上表,提议扩建外城了。

杨逸是很赞成扩建东京城的,因为只要加建些城墙及铺些街道、下水道什么的,朝廷就可以天价卖地了。

运作得好的话。朝廷不但不亏,还有可能从中盈利呢,后世许多地方zhèngfǔ不就是靠卖地支撑财政的吗?

不过也就想想,朝廷现在真没精力去扩建东京,怎么也得等治河结束后,此事才有可能提上日程。

车流实在太缓慢,杨逸便下来牵着缰绳。从旁边的柳荫牙道上通过,行到粮料院时,更加拥护。别说车子了,连杨逸的马匹都难以通过;

今天是十月初一,正好是给百官发放冬衣锦袄、鞋袜冰炭等物品的日子。粮料院前挤满了前来领冬衣的车马;

象杨逸这种高官显贵之家,通常都是由家中仆役来领取,那些下层官员则有些是自己亲自前来。

天下起了雪,大家心里更加着急,都想早点回去,这越急就越乱,越乱就越堵,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临时客串起了交通警察,正冒雪在尽力指挥着交通。

杨逸也只能等着,看着眼前乱糟糟的交通情况。他突然意识到了些什么?

红灯?狗屁红灯,这不是没电嘛?

十字路口中间的交通指挥台,嗯嗯,这个可以考虑一下。

还有,似乎还忽略了什么。

杨逸一拍大腿。可不还有个行人靠右走的规则嘛。

大宋现在的交通规则是车马行中间,行人靠两边。

问题是……..

来往的车马都行中间,先不说容易撞车了,这一抢道就容易堵塞交通是肯定的。

还有就是车马与行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说是行人走两边。但实际上连这也没有明文规定,行人走道路中间的呈普遍现象。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