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宋彪不能帮袁世凯。
7月15rì,載沣不顾军机大臣张之洞和直隶总督荫昌等人的劝说,执意命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开缺回籍,在第一时间知道消息后,宋彪秘密给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劝说袁世凯不要回原籍,尽可能想办法去天津,秘密乘船到大连。
宋彪承诺,只要袁世凯到了天津租界,他就能保护袁世凯到东三省避祸。
袁世凯谢绝了宋彪的好意,执意遵从載沣的命令开缺回籍养老。
袁世凯就这么走了,暂时从中国政治和军事的舞台上消失,在收到袁世凯回电的那一刻,宋彪也忍不住的回想起青木宣纯第一次将袁世凯手书带给他的那些旧事。
袁世凯最初赠送的那一对黄金虎符还摆设在宋彪的书房里,作为一对装饰品静静的摆放在书架上,闪闪发光,送礼的人却已暗淡晦然。
都说袁世凯jīng明能干,宋彪也这么觉得,可他还是觉得袁世凯毕竟是旧官僚出身,和曾国藩一样,都撕不下最后的那一张脸。
其实这些人的心肠只要狠一点,别那么要脸,满清朝廷早就毁了。
有人说袁世凯就是东北王宋彪的前车之鉴,满人也是这么想的,以为英明神武的摄政王載沣下一个要处理的就是东三省总督宋彪,可宋彪满不在乎,别看他正在忙着自己的婚事,只要載沣有一丁点敢动手的意思,他立刻就能回过头打的爱新觉罗断子绝孙。
此事早已绝无悬念,就满人自己还以为胜负在五五之间,话说如今真有点清醒的大约也就是載沣、荫昌,还有新政考察团中那些随团来访的满人,或许连他们也未必很清醒。
袁世凯一走,张之洞在京师里也因为和載沣意见不合而沦为附庸,大清帝国的政局基本上就成了关内、关外由載沣、宋彪二人分割的局面。
就在載沣着手批准各省筹办咨议局之时,宋彪继续加强东三省的zhōngyāng集权,对于筹办咨议局之事,宋彪只当是載沣放了个屁。
满清权贵此时对地方各省的军政事务早已丧失了控制权,设立咨议局分刮各地督抚之权,这当然是正合满清权贵们的心意,所以,严令各省兴办咨议局并不代表满人真想大改革,否则后面也不会搞出一个满人内阁,乘机将汉人大臣排除殆尽,自以为又能借着各地立宪派的运动大cháo乘机夺回失去已久的朝政大权。
真是扯淡的一群人,根本不懂得掂量自己的实力,还沉浸在康乾盛世之时的美梦里,这样的人在老舍的《茶馆》里有着太多描述,动不动就那一句“乾隆爷的时候,他这可都是死罪,我祖爷爷那一辈份上……”。
宋彪根本就没有在东三省搞咨议局的想法,他搞他的总督府和新政局、调研局,并且乘着袁世凯的下台大肆从袁世凯的麾下大量邀请人才到东三省工作。
宋彪推行他自己的新政,根本不理财清zhèngfǔ的那一套,他在奉天政法学院的基础上开办东北政法大学,公开面向全国招考东三省各地乡镇长,考试合格之后,在东北政法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行政进修培训,课业结束考核,按成绩委派至各地出任乡镇长。
东三省所有知府、知县,一概要轮换参加东北政法大学的行政进修班,课业合格才能继续回任原职,利用这一手,宋彪打算在两年之内将各地知府都淘汰一遍。
1908年的7月之后的中国注定进入了一场新的风暴,大清帝国在关内折腾着,載沣卯足劲想要追赶宋彪的步伐,加紧在各地催促督办新政,开设新学堂,置办新工厂,办理新银行,还要投入大量经费置办新军,宋彪在关东折腾着,双方像是较着劲的各走一条路。(未完待续)RQ
第152章蒙匪
在宣统皇帝登基后不久,宋彪签署了新的军令,正式批准了东北新军的第四次扩编,开始从旅扩师,自封自设的成了东北新军和东三省民防军总司令,从军座变成了总座,麾下新军向着二十万规模的扩张,各地巡防部队和民兵总数要求达到30万人的规模。
当然,新军总规模还是“号”四镇加本部两个步兵协、两个骑兵协、两个炮兵协,其他新军则“号”民兵大队,和清政府在关内“号称”十六镇新军加十六个混成协相比还是很少的规模。
宋彪现在很有钱,东北新军在1908年的军费完全够造两艘无畏舰。
……
东北经济在这几年的飞速增长看似很惊人,国民生产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货币流通总量、银行存贷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这些看似现代专业化的数据都是虚的,根本就不重要。
东北新政的各种理论似乎也很漂亮,其实,东北新政就只有一个大目标——将东北(含内蒙东部)3亿亩耕地都种上庄稼,8亿亩牧地都养上牛马,每年再开采六千万吨煤矿,工业税收优待,让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其他都是假的。
东三省总督府和各机关都要围绕这个大目标运转。细节之处只是如何输送、分配、安置这些新增关内百姓,租借住房、生产工具、耕马铁犁、口粮良种,辅导生产等等,如何保证工业的全面。
当然,东北在农牧业和矿业的发展肯定会达到一个极限。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宋彪也不在乎,他现在就是要税收和财政总收入,要军费和经济底子打内战。
要完成宋彪的大目标,东北就必须要解决遍及东北各地的土匪问题。对付土匪,最好的办法就是搞好民兵武装。土匪通常都是在地方极有人脉的力量,通过恐吓、亲戚、利益等关联在乡镇里颇有往来的密探,甚至在各屯子里都藏有武器,去的时候只有几十个人,到了屯子里才变成土匪。
有些屯子则是男女都是胡子,平时种地。闲时就成了土匪。
所以,民兵打土匪是知根知底,一打一个准。
在过去两年里,东三省新军和各地巡防队、民兵队总计消灭和抓捕土匪四万余人,基本肃清了奉天省和吉林省的土匪武装。剩下的土匪主要分散在大兴安岭地区,这些土匪又和蒙匪相互勾结,新军一旦进入山区,他们就悄然撤离到蒙东地区,等新军回撤之后再返回山区继续为非作歹。
随着三省的清匪战日渐结束,宋彪开始着手清理蒙匪。特别是声势越来越大的蒙匪陶克陶胡、嘎达梅林、白音大赉、丹毕坚赞四股力量。
清末之所以有蒙匪,关键的原因是开垦,随着东三省各地兴办垦务局。直隶、山东的百姓涌入东三省开垦荒地,和蒙古牧民由此就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起初牧民可以将牧区租给汉人种地收租,随着逐步的发展,包括大量牧民本身也不善于经营耕种,逐渐就丢失了牧地。成为无业游民,而更多的牧民本身的牧地则大幅度缩减。汉蒙之争日夜激烈,最终导致了蒙匪的大量猖獗。
蒙匪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时多时少,在东三省辖区的时候能有三四千人,退回草原就变成了几十人,利用草原和你游斗,突然进攻你的时候又在几天里就激增为上百人,让你猝不及防。
所以,要对付蒙匪就必须先拉拢一些蒙古人当内应,不管是给钱,还是许诺其他各种好处,包括通过增韫等人的帮助,和蒙古地方王公取得联系,双方一起合作,互通情报,甚至是从蒙古内部大肆购买情报,安插眼线。
在过去两年间,随着宋彪入主东三省,东三省开垦事务和蒙古本地人之间的冲突既有激化,也有淡化,一方面是宋彪大量设置军牧局、军垦局,直接在地方实施军管,控制土地,清政府根本不敢和他冲突,只能任由他如此决断,而他和蒙古王公、平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非常剧烈的;另一方面,宋彪和一部分蒙古王公、平民之间也有购地协议,缓解了部分冲突,并且大量聘用蒙古牧民在军牧局的工作,继续从事他们擅长的放牧工作,引入西方牧业管理知识,推广新牧业、新牧草和新品种的羊、马、奶牛,创办肉类加工厂、奶粉厂、织呢厂,集中建设乡镇,改善了大部分牧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招收一部分蒙古人加入巡防队、民兵队。
宋彪一直有对付蒙匪的计划,慢慢实施到今天确实也具备了全面清剿蒙匪的基础,可他并没有急于采取军事行动,而是通过一些关系联系了四大蒙匪,给他们写了信,基本是说“有问题可以和我反应,我也会想办法为你们解决问题”,也讲了很多和西方新牧业发展有关的信息,说他还是要搞新牧业,改善牧民的生活,适合耕种的土地肯定要勇于耕种,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也要坚决发展牧业。
等了一段时间之后,四大蒙匪中的陶克陶胡主动给宋彪回信,很有英雄气概的要和宋彪在兴安盟军牧局会面,这样的请求让宋彪很有点意外,感觉这个人很有种,虽然这个人后来被迫投靠了俄国人,外**立之后又作为开国将军的地位回到外蒙,宋彪还是决定和陶克陶胡见一面,反正兴安盟军牧局是他的地盘。
因为兴安盟的巡防支队有六千多名骑兵,配备了数十名精准射手和东北新军从德国引入的最早型号的蔡司瞄准镜毛瑟步枪(Gew98狙击步枪的前身),在附近区域的威慑力极大。和蒙匪几次交战都牢牢占据上风,击毙蒙匪的数量很多,宋彪就没有调动太多的兵力随行,只带了本部的一个警卫连和两个侦察连作为卫兵,亲自前往兴安盟去见陶克陶胡。
相似小说推荐
-
豹牙 (战舞飞扬) 17K小说网 2013-10-24 VIP 完结经历军营历练,社会小青年成长为骁勇善战杀筏果断的时代尖兵,穿梭于索马里,戈兰...
-
逆子乱臣 [精校] (路人家) 都市小青年魂穿到架空古代,内有奸党误国外有胡人滋扰,且看他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从候门庶子成长为朝中权臣的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