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叩见陛下,叩见皇后娘娘。”
议定东宫太子乃是国之大事,裴行俭等人虽没参与李显搞出的那场群臣聚义的把戏,可却都始终在关注着事情的进展,待得接到高宗的口谕之后,自是无人敢稍有怠慢,前后不过一刻来钟的时间,裴行俭等重臣便齐刷刷地到了乾元殿,由裴行俭打头,一众人等规规矩矩地大礼参拜不迭。
“都免了罢。”
高宗本就不是个性十足的人物,时间稍一拖延,心中的怒气早已消停了大半,虽尚未完全平复下来,可到底是不再紧绷着脸了,这一见裴行俭等人给自己见礼,自不好拿众人撒气,微叹了口气,有些子怏怏然地叫了起。
“臣等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裴行俭等人可都是人精之辈,此际见高宗脸色不太好看,各自心里头都不免犯起了叨咕,不过么,三呼万岁的声音却是半点都不含糊,当真是响亮得紧。
“诸位爱卿,弘儿……”
待得裴行俭等人站好了位置,高宗环视了一下众人,咬了下唇,便打算将议太子之事提将出来,可刚一说到李弘的死,高宗的眼眶立马便红了起来,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很显然,都已过了个把月的时间了,高宗兀自放不下李弘的离奇死亡。
“诸公,东宫久旷非社稷之福,当早做定夺为宜,诸爱卿对此有甚看法不妨都提出来议议好了。”高宗这么一泣不成声,大殿里的气氛登时便诡异了起来,武后见状,不得不假咳了一声,从旁插了一句道。
议?这事情是那么好议的么?这可是议储君来着,一个不小心站错了队,那后果怕不是罢官免职那么简单,保不定还得被抄家灭族,更别说如今两位最有希望入主东宫的亲王可都站这大殿上看着呢,谁又敢轻易表态的——别看李显前头领着众臣们闹腾着要拥立李贤,可在重臣们看来,难保李显这不是在演以退为进的把戏,尤其是圣意不明的情况下,更是没谁敢大放厥词的,于是乎,任凭武后说得多温柔,一众大臣们全都当成了耳边风,人人闭紧了嘴,个个装起了木头人,满大殿里立时便是一派的死寂。
眼瞅着大家伙都三缄其口,李贤可就急了,恨不得跳上前去,来上个毛遂自荐的,奈何却又没那个胆,再说了,这等场合下,就算他敢出头自荐,也不见得能成事儿,闹不好反倒让大家伙小瞧了去,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李显,就指望着李显能帮着自个儿讲上些好话。
这厮还真是沉不住气,罢了,再不动,只怕这厮要做蠢事了!李显实在是瞧不上李贤那等猴急的样子,可也拿其没办法,这一见李贤急得额头上的青筋都已暴起,李显心中暗自苦笑不已,正准备出列挑个头之际,却见乐彦玮已是抢先站了出来,不得不就此停住了脚。
“陛下,老臣以为潞王殿下既贤且能,按序齿,又是嫡长,自是东宫之不二人选,臣恳请陛下圣裁!”
乐彦玮始终在悄悄地观察着李贤兄弟俩,这一见李显迫于李贤的哀求之目光,似乎准备强行出头,自不免担心李显此举会进一步触怒高宗,当机立断之下,抢先便站了出来,高声禀报了一句道。
“嗯,诸公对此可有旁的计较么?”
高宗对李贤并不是太感冒,可当着众臣的面,也不好说些甚子,只能是不动声色地吭了一声,对乐彦玮的建议不宜置评,一派王顾左右而言他之架势。
满殿重臣都是心思敏锐之辈,哪怕高宗没明说,大家伙也都能听得动这话背后的未尽之言,然则知晓归知晓,诸臣工还是没打算胡乱表态,毕竟武后那头的意思尚不明确,此时发言若是有所差池,只怕两头不讨好,保持沉默便成了一众人等不约而同的选择。
“显儿,尔对乐相之言可有甚不同意见么?”
高宗的意思着实太过明显了些,武后自然不可能真让李显进了东宫,这一见群臣都保持沉默,武后并不以为事情便保险无疑了的,这便眼珠子一转,毫不客气地直接点了李显的名,要的便是李显自我表态上一把,以此来堵住高宗乃至群臣们的嘴。
呵,这老贼婆子啥时候都不忘坑老子一把,着实阴险得可以!李显的政治手腕高明得很,自是一眼便看透了武后此举的用心所在,不过么,却也不放在心上,概因李显本来就没打算在此时入主东宫的,自是乐得顺水推舟上一把,这便昂然出了列,对着高宗、武后一躬身,朗声道:“回母后的话,儿臣以为乐相所言甚是,六哥文武兼备,德才兼具,自是当得东宫之位,儿臣愿辅佐六哥,以成我大唐千秋之基业,儿臣恳请父皇、母后早作定夺,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嗯,显儿此言大佳,古人云: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尔兄弟二人若能携手为国,娘与你父皇当可无忧也,陛下,您看如何?”武后百般不愿见到李显得势,这一听李显如此说法,立马顺势便接口大肆肯定了一番,而后方才装模作样地问了高宗一句。
“嗯,诸公可有甚疑议么?”
眼瞅着事情基本已是无可挽回了,高宗心里头自是失落得不行,可又不敢当众反驳武后的意见,没奈何只好含糊地吭了一声,旋即便将目光投向了漠然立于一旁的一众兄弟们身上,就指望着李贞等人能出面说叨一番,看局势能不能有所变易。
“陛下,臣以为潞王殿下确当得东宫之位,只是论及才具与功劳,英王殿下似乎更佳,当然,此不过是臣之愚见也,还请陛下明断。”
感受到了高宗扫将过来的眼神,诸王立马全都望向了李贞,一派唯李贞马首是瞻之状,而李贞也没推辞,大步走到了殿中,一副出自公心状地进谏道。
“八哥此言颇有道理,立储乃社稷之根本,朕不敢不慎重,诸位爱卿以为此议如何?”
这一见越王果然不负自己所望,高宗的心登时便再次活络了起来,不等武后有所表示,立马便出言赞许了一句。
高宗此言一出,群臣们可是全都看清楚了,敢情高宗与武后在立储一事上分歧极大,显见是要当庭对抗上了,这等情形之下,原本就不敢多言的群臣们立马更谨慎了几分,谁也不想卷入到帝后之间的争执中去,毕竟身家性命要紧,“上官仪第二”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老爷子啊老爷子,咱可是要被你给害惨了!李显没想到高宗到了此时还不肯放弃,心中不免暗自发苦不已,他可不以为越王是真的在帮自己说话,那不过是在埋钉子罢了——按李贞的意思,李显比李贤更能,若是立了李贤的话,李显这个更能的皇子该怎么安排?为了社稷之安稳,就算不砍了,怕也得远远地赶到外地去才是罢,这又岂会是啥好话来着,偏生高宗就是听不出来,真令李显头都大了不老少。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八叔此言差矣,并非儿臣自谦,若论扫平诸边,六哥不如儿臣,可论及政务之老道,儿臣虽也有些底气,却不及六哥远甚,儿臣愿为父皇、六哥征战四方,荡平天下,若违此愿,天地不容!”李显已是被逼到了墙角上,不得已,只好拿出了赌咒的法子,当庭发起了誓言来。
“陛下,显儿一片孝心,实属可嘉,能有子若此,实陛下与妾身之福也,能见贤儿与显儿相互扶持,妾身欣喜若狂,此事当可定矣!”武后显然是不愿见事情没完没了地拖将下去,也不待高宗发话,一击掌,笑呵呵地嘉奖了李显一番,而后,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了决断,甚至没有一丝征求高宗的意味在内。
“唔,那好,此事便这么定了也罢。”
高宗虽不满,却又没当场跟武后翻脸的胆量,脸色阴晴不定地沉吟了片刻之后,还是只得举了白旗。
“陛下圣明!”
高宗既已开了金口,朝臣们可就全都松了口气,纷纷称颂不已,然则,各人心里头究竟是何想法,那可就不好说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关林庙中请贤才(上)
咸亨三年三月初三,龙抬头,高宗下明诏公告天下,立潞王李贤为太子,着礼部有司择日成礼,并大赦天下,开恩科,以太子李贤为主考,郝处俊为副主考。另有诏书数道,对朝堂大员进行了番大调整——任命越王李贞为太子太傅,留朝参知政事;晋刘仁轨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礼部尚书李敬玄调户部尚书,并参知政事;乐彦玮转调礼部尚书,参知政事;裴炎晋刑部尚书;河道总督贾大隐晋工部尚书职,其所留之缺由范履冰接任;郝处俊晋右相,兼兵部尚书职,裴行俭依旧为左相不变,其余各部有司也多有变动,其中礼部侍郎林明度调户部侍郎;御史中丞骆宾王调国子监祭酒;侍御史林奇晋御史中丞等等不一而足,说是一场朝局的大洗牌也绝不为过。
朝局如此大的变动下,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总的算来,越王李贞与武后显然是占到了便宜,而新上任的太子李贤也颇有所得,其几名铁杆心腹都得到了晋升,其余外放的手下也纷纷调回了朝中,再加上闻风投效过来的朝臣,可谓是赚得钵满湓溢,相形之下,李显的际遇似乎就有些子不太令人满意了,尽管也有着骆宾王与林明度等极个别的升迁例子在,可不少原太子一方投效过来的官员却是被排挤到了地方上,占据朝堂半壁江山的规模陡然间便缩水了不老少,至少从表面上来看,此番变革下来,李显似乎是亏大发了的。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精校] (骠骑) 2011-11-08 VIP作品在布满尘封的记忆中,在历史遗忘的角落里还回响着66年前的枪声,为了争夺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路...
-
百媚图 (美味罗宋汤) 起点2013-09-16完结钱逸群重生在崇祯三年的苏州府,看尽天下繁华,阅遍人间富贵。他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上辈子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