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显原本的计划中,经前年一战之后,噶尔?钦陵已无足够实力发起攻掠之战,李显自可争取几年的时光,用以经略河西之地,以为征伐吐蕃之基地,但去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的瘟疫侵袭之下,噶尔?钦陵已是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得不挺而冒险了的,而这便给李显出了两个大难题——一是河西还该不该去,二是何时去?
河西必须去!只因李显别无选择的余地——统观天下,真能让李显建功立业的地儿并不多,最合适的莫过于天高皇帝远的安西之地,哪怕那地儿既贫且乱,然则对于李显来说,却不啻于建立功业的天堂,无论是超前武器的实验还是心腹将领的培养上,都是如此,奈何安西再好,李显却也是去不了的,不为别的,就因明月公主的身份,便限制住了李显去往安西的可能性,至于东北那头么,如今高句丽已灭,新罗不过芥癣之患而已,李显到了那儿,虽也能玩出些花活,可到底是无法检验实际之成果,如此这般算来,真能让李显容身之处,也就只有河西一地罢了,李显自是不可能因噶尔?钦陵要对河西动手而不去此处,然,该何时前去却令李显颇犯踌躇了的。
李显向来不愿打无准备之仗,此时前往河西,高宗能否同意姑且不论,真到了地头,势必刚好赶上大战,兵荒马乱之际,稳住军心都是件难事,更别说还要取得会战的胜利了,要知道噶尔?钦陵此番出击乃是拼死一搏,说是背水一战也绝不为过,倘若挡不住其之攻掠,一旦疆域有失,难保武后与太子不趁机给李显上些眼药,而老爷子就一耳根极软之辈,保不定李显就得灰溜溜地被赶到了别处去,那后果之严重可不是说着好玩的,倘若是战后方去的话,于李显的基地大计同样极为不利,兵灾之后的重建工作何等之繁重,光顾着这一头,其他事李显只怕就有心无力了的,很显然,战后方去更加不可取,而今之计,或许也只有赌上一把了的!
咸亨三年八月二十九日,鄯州刺史程河东发急报到洛阳,言及吐谷浑今春瘟疫横行,牛马损失惨重,铎本部落首领赫连祈率本部来降,并奉上重要军情,据悉,吐蕃大相噶尔?钦陵秘从国中调波窝、敢两部族共计十万精兵入吐谷浑,并吐谷浑驻军二十万,共计三十五兵马欲掠大唐诸边州,军情紧急,恳请圣上发兵以备战云云,消息一至,朝野为之震动不已,奉旨监国之太子李贤不敢擅自定夺,急报至病榻上的高宗,帝为之怒,令政事堂议进兵事宜,是时,恰逢“恭陵”竣工,国库为之一空,捉襟见肘之余,诸宰相议而难决,战和之论皆有持者,激辩数日,而事尤未能定,不得不上报御前,以求圣裁,帝闻之,抱病宣诸重臣于乾元殿大议此事。
“诸位爱卿,朕自守成以来,向不惧战,今吐蕃小儿屡次三番犯我大唐,是可忍孰不可忍,朕须容之不得,诸公可有甚本章,只管奏来罢。”
高宗的性子虽偏弱懦了些,可在对外战事上,却从不含糊,明知道此际国库空虚,实难发大军以征战边关,可依旧不想对吐蕃有所退让,纵使此际病尤未大好,人甚至无法完全坐正了,只能是虚弱无比地斜靠在龙床上,面色惨淡得如纸一般,然则一说起战事来,言语间却是激昂不已,一开口便已为朝议定了调,大举征战之心表露无疑。
“陛下圣明,臣以为吐蕃小儿狼子野心,当诛!”
郝处俊本就主战,此时一听高宗如此说法,立马便率先站了出来,高声附和了一句道。
“陛下明鉴,臣以为战固无不可,然,户部存粮已近告馨,江南之秋粮又尚未运抵,强战恐有不利,臣以为此事当从长计议才是。”
李敬玄主和,加之其管着户部,责关筹粮大事,自是不愿轻启战端,这便站将出来,委婉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不然,臣以为李相此言差矣,我大唐难,那吐蕃小寇刚遭瘟疫之难,不比我方更难乎,其既能战,我大唐又岂可退让焉,库粮虽有不足,关中大户却多有余粮,大可先行从此筹之,何患无粮可用,臣以为当战,恳请陛下圣裁!”李敬玄话音刚落,同样是主战派的刘仁轨便即出列反驳了一番。
“陛下,臣以为刘相此言大为不妥,为争一时之义气而扰民,实属不该,臣以为那吐蕃小儿纵兵来攻,所求不过过冬之粮耳,若我军坚壁清野,其无利可图,必将自退矣,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或可解得边关之厄,待得来春,我方粮秣齐备,自可趁其虚而击之,慰为不可,此臣之愚见也,还请陛下圣裁。”
刑部尚书裴炎乃是老户部出身,对于粮秣的征集之难度心中有数,自是不赞成刘仁轨的看法,这便提出了自己的稳守为上之主张。
得,朝议方开,战和双方便已毫不退让地辩上了,各持己见,还都说得有理,闹得高宗头昏眼花之余,也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好了,想了好一阵子之后,还是没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评述,而是将目光投到了向以善战闻名天下的左相裴行俭的身上,沉吟着开口道:“裴爱卿久在边关,素知兵事,依卿看来,此番事该如何应对方好?”
“陛下,臣以为钦陵为政,吐蕃大臣辑睦,未可图也,当守为妥,拖以待变方是上策,今贼虽汹汹而来,无粮秣为续,其势败亦快,依臣所见,守得两月便足以退敌,然,若无全盘之统御,河西各州难免有遭各个击破之危,臣虽不才,愿为陛下效力军前!”
这几日的朝争中,裴行俭皆只是听,却从未表露过意向,并非其对此战没有看法,只是不愿轻言而已,此际高宗既已问起,裴行俭也就不再缄言,自告奋勇地请命道。
“父皇,儿臣以为裴相所言正理也,然,裴相乃首辅之臣,轻易离朝殊有不妥,儿臣与那噶尔?钦陵战过数番,熟知其用兵之长短,依儿臣所见,纵使只依河西之兵对之,要胜亦是不难,儿臣愿为父皇镇守河西,确保我大唐西疆之绥靖,恳请父皇恩准!”
裴行俭话音刚落,没等高宗有所表示,李显已从旁闪了出来,高声自请出征,言辞灼灼,掷地有声,瞬间便将满殿之人的目光全都吸引了过来……
三百五十二章舍我其谁!(下)
李显这么一站将出来,群臣们登时便为之惊诧不已,倒不是怀疑李显的武略之能,而是奇怪李显的前后态度之反差——连日来,于太子主持议事之际,李显始终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哪怕太子再三询问,李显也始终不置一词,一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态,这冷不丁地却突然站出来高呼请战,着实是突兀了些,群臣们自不免因之愕然不已的。
群臣们诧异的缘由李显自是心中有数,可也并不在意,当然了,李显也并非是故意如此为之,而是不得不尔,说穿了就一句话——为了能拿到河西都督的位置,李显必须取得裴行俭的支持,实际上,这些天里,李显表面上不动声色,可暗中却没少做着裴行俭的思想工作,不为别的,只因裴行俭在军略上的话语权极重,加之安西四镇尽皆裴行俭的旧属,李显此番若是守河西,须得安西各部配合行事,不止是已在李显掌握中的李谨行一路,阿史那道真一路也一样重要至极,若不然,以河西现有之兵力很难抵挡住吐蕃人的全力攻击,纵使李显前去,也是一样,毕竟双方的兵力着实太过悬殊了些,再者,河西未曾设过都督府,李显要想总揽河西的军政大权,也必须由裴行俭这个左相首先提出,方才名正言顺,为此,李显可是没少花力气,不仅派出了狄仁杰这个绝对心腹前去勾洽,自个儿也私下暗访了裴府数次,反复陈述战略战术以及应变之道,总算是让裴行俭点了头,这才会有先前那裴行俭自请挂帅的一幕。
“父皇明鉴,七弟能有此心怕不是好的,然,一者,兵危凶险,若稍有闪失,于社稷大不利也,二来此番战事非同小可,诸般事情缠杂,须得有老成稳重之辈担纲,方可确保无虞,儿臣以为裴相久在边关,熟知军略,当是最佳之人选。”
李贤眼下最忌惮的人不是武后,而是李显,怕的便是李显起心夺了他的太子之位,自不愿李显能有丝毫建功立业的机会,更不想瞅见李显大胜凯旋之情形出现,此际见诸臣工虽惊诧,却无人站出来反对,李贤登时便坐不住了,抢在高宗表态之前,霍然而起,对着高宗便是一躬,婉言提议道。
呵,这厮果然最沉不住气,小肚鸡肠的货!为了此番御前议事,李显可是做足了功课了的,于各方的可能反应也早已是反复推演过了多回,对于李贤的这般举动自是早就心中有数,纵使如此,李显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头狠狠地鄙夷了其一把,可也没急着反驳,而是不动声色地躬身而立,一派听凭高宗圣裁之架势。
“唔……”
对于李显的能耐,高宗自是信得过的,毕竟有着前番突击吐谷浑的大胜在,然则高宗却并不怎么情愿李显再次挂帅,倒不是怕李显有甚不轨之心,而是出自一个父亲护犊子的心理,打心底里便不怎么情愿李显再次去冒战事之险,自是很想就此同意了李贤的进言,可又不愿当众驳了李显的脸面,一时间犹豫着不知该如何决断才是了。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精校] (骠骑) 2011-11-08 VIP作品在布满尘封的记忆中,在历史遗忘的角落里还回响着66年前的枪声,为了争夺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路...
-
百媚图 (美味罗宋汤) 起点2013-09-16完结钱逸群重生在崇祯三年的苏州府,看尽天下繁华,阅遍人间富贵。他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上辈子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