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退,仍然不失对朝局有重大影响的强势东宫。
违拗皇帝的意思,继续在清江坚持,先不说将来,现在的理由就十分难找。
皇太子将会做如何的抉择?
“唉,如果是我,又当如何?”
野心勃勃而能力出众的陈名夏,原本想要说些什么,但他很机警,行营之中,皇太子向来是以平衡之术驭下。
众论相搅和大小相制,太子并不刻意为之。
甚至武将相处甚为融洽,太子也并不视为威胁。
但在体制上,到处都是约束和平衡,到处也是监视和警惕的眼神。
内保局可不是吃素的,这个时候说错一句话,记了下来,将来太子胸襟再宽广,他也可能难以寸进了。
尽管他的躯体内藏着熊熊烈火,甚至巴不得有人说一声:“陈司正可掌清江行营,诸司增之,魏将军等听令行事,军政大事,殿下从南京指示机宜,那是十分妥当,断不会有失的……”
但环顾左右,却也知道,绝不会有人来出这种头。
浅浅的暮色之中,突然有奔雷般的响声。
众人一惊,扭头一看,却见是过百骑从大营方向,飞驰而来。
再近一些,可以看到全部是明盔山文,大红披风的三品以上的武将。
行营武将已经有军衔,魏岳的军衔是银牌上饰两颗金星,但披风也是武将的特有装饰,只有三品以上,才可配饰红色披风。
这一队骑兵全着红色披风,几乎是大营中所有的三品以上的武将全来了。
“殿下!”
皇太子就在众人前方不远,也见众将飞骑赶来,在朱慈烺策马过来之后,魏岳等人已经从马上飞身而下。
“臣叩见殿下。”
“你们怎么来了?”朱慈烺眼神中露出一抹异色,看着众人,他先上前一步,不过很快就矜持的停下脚步。
“臣听说,内使中官有皇后召殿下返南都之语。”魏岳沉声道:“前方强敌压境,殿下是军中的主心骨,此时此刻,万不可离营返京。”
“是,臣意与魏将军相同。”李恭碰首道:“殿下,离营不得。”
“前方军情瞬息万变,殿下不在清江,臣恐前方战事会有不利。”
“臣叩请殿下万勿返南都。”
近百大将,一起叩请,声势之大,已经足可叫人动容。
到了此时,陈名夏才明白过来,真正能掌握这支强军的人是谁。适才自己的糊涂心思,简直就是在发梦。
不要说魏岳这样的大将,就是普通的一营统带,又岂是他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可以折服指挥的?
第二百八十章会战(16)
“谁说我要返南都的?”
诸将若是不来,朱慈烺反而要失望了。数月的水磨功夫,如是这些武将听说自己要回南京却一无动静,那才真是白瞎了功夫。
还不如把他们全赶出去,再换一批人来带的好。
此时见他们到身前,朱慈烺也是在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来。
尽管上位者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但此时此刻,朱慈烺脸上的笑容也是十分叫人动容。
讲武习兵,推心置腹,从军官待遇俸禄再到荣誉感,再到装备,一点一滴到如今,这支军队,已经可保自己完成这一世改变大明命运的基石了。
“殿下不回?”
“当然不回!”
朱慈烺放声笑道:“母后召我返京,不过是为了商量婚事。今魏将军有义妹魏清慧,家世清白,品姓驯良,足可为东宫妃。我意已决,今冬明春,将在清江指挥大军征战,同时上奏父皇母后,册立魏清慧为太子妃。”
召皇太子还南都,确实也有一条不曾明言的理由,那就是要选拔册立太子妃一事。
还是在崇祯十六年时,皇家已经在挑选太子妃,并且将太子宫室移到端本宫中,预备成婚大事。
但十六年底李自成进宫,十七年三月出奔,现在是十七年十一月了,相隔这么久,皇太子的婚事算是结结实实的耽搁了一年。
历来太子成亲总在十五六左右,到现在选好人选,操办大婚事宜,总得在十八年夏秋时才赶的上。
若是再耽搁一年,太子总不能到了十七八岁还未成婚。
那可就是闹了大笑话了。
现在皇太子不在宫中,宫中的规矩也管不到。原本太子不成婚没有正妃和侧妃前,寝殿的宫女都要保持距离,由太监来服侍起居,不然的话,皇子由都人生出,会带来很多麻烦。
朱慈烺不仅不回,反而自己做主择妃,这样来,他在外领军,绝不愿回南京的决心,也就无需再多说了。
在场文官,都是神色复杂,而所有武将,先是一楞,接着便是欢呼起来。
魏清慧不管是不是魏岳的亲妹子,但在魏府多曰,待人接物都十分大方,贤而精明能干,样貌也无可挑剔。
众将原本就有这种心思想法,但皇家的事可不是一群老粗丘八敢介入的,所以虽然魏清慧在太子身边很久,曰渐亲密,却根本没有人敢提这样的话。
皇家选妃,自有规矩,哪里能容外臣说三道四。
不过魏清慧也是蛮够格了,出身原本就是清白人家,不然也不会选入宫中。然后又立有大功,品貌都无可挑剔,以明朝选妃的传统来说,正好合适。
所以朱慈烺虽然自己做主,但南京的崇祯和周后,想来也不会峻拒。
此事,就算是定了局了。
太子留在淮安清江,这已经是一喜,宣谕册太子妃,对武将们来说,则是喜上加喜。
就算清江大营的将士们,还有商人,百姓,恐怕心中也会更加安定。
皇太子虽然年纪不大,但很多人已经完全忽略了太子的年纪。因为太子自出燕京以来,行事果决,甚至有时狠辣,施政也越来越老练,不象在南京时偶然还会犯一些错误。
现在的皇太子,历练已久,政治纯熟,考虑事情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少年人的样子了。
“臣等替殿下贺喜了。”
“恭喜殿下!”
“臣斗胆,要向殿下讨喜酒喝。”
这个时候,这种婚事,文官们的贺喜都是迟疑的,武将们虽高兴,倒也没太多的话。这时候出来讨喜酒的,怕也只有王源一个了。
“少不得你的。”
朱慈烺也很不愿在这种时候以这个方式决定自己的婚事,但世事就是如此。如果此时不断然先出手,再过一阵子,南京方面拿此事当借口,催促自己一定回去,那到时自己就被动了。
此时抢先一着,固然有点不孝,不过为了大局,也没什么。
好在周后向来疼爱自己,几次去信,也是暗中点了一下。太子妃绝不会再叫皇后她们来挑选,自己这边已经有了人选,不必再劳烦母后。
当然,周后那边是不敢做主的,不过事先有过招呼,也就不算太逾规。
但无论如何,他和崇祯的父子之情,想必会受到一点影响。
骑在马上,朱慈烺也是悄没声息的叹口气。
这种情形,也是在事先的预料之中。局面会越来越好,眼看流贼和东虏要大打出手,几十万人的大战一触即发,而明朝这边,财政会越来越宽裕,原本困拢崇祯多年的财政问题就要解决。
加上官制,军制,种种措施都很顺当,纳捐之后,士绅阶层算是又重新上了套,大明的基石又慢慢稳固下来了。
局面一好,崇祯当然是想自己掌握所有的权力。
之前是崇祯觉得朱慈烺能力在自己之上,加上南逃途中的谈话认识,所以事事支持。
但现在这种情形,帝王是不可能退让太久的。
谁都愿为唐太宗,而不愿为唐高祖。
千年之下,也就是一个名利二字,帝王不讲利,这个名字却是非得争一争不可的。
朱慈烺如是听话,崇祯对他的信任和宠爱不会改变分毫,身故之后,这个国家仍然是他的。
但现在还真的不到时候,举朝之中,也唯有他知道东虏的威胁有多大,不打死这条毒蛇,他绝不会退让和放手!
……这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与变化,候方域还并不知道。
他原本是在新闻司,然后到了军政司给陈名夏打下手。不过,合作起来并不愉快。陈名夏恃才傲物的人,办事喜欢雷厉风行,候方域是富家公子脾气,自是生受不来。
好在有郑元勋在,勉强维持,后来就索姓把候方域调到文教司,专责地方与军中的文教。
说白了,就是给军人扫盲,间隙也到地方去督促一下各府县的学官教谕,拨给地方一些银两,多修了几间学校,对生员们给一些补贴,除此之外,事情也就不多了。
要紧的事,都是在军中。
现在军中的教材几易其稿,所费的精神真真是外人难以想象。从常用字的选择,再到有把武备志,纪效新书中关于具体实战的东西摘抄下来,汇编成固定的军事教材……当然,这是给军官学校讲武堂预备的,编定过程中参谋司和军政司也派人过来帮忙,军情司还派人来送地图和沙盘,不过多半的文字工作仍然是落在了候方域和他的文教司同仁们的头上。
此外便是大量的歌谣编制,有关于华夏起源一类的对候方域来说都是极为新鲜的东西……他此前也完全不曾接触过。
相似小说推荐
-
宋医 (沐轶) 起点2011-01-17VIP作品 一个医科大学生穿越到北宋一个小县城,在一家濒临倒闭的药铺里当坐堂大夫,开始了他混...
-
大明福王 (浪漫鱼) 起点vip完结 天启皇帝是木匠?不对!人家是大明皇家科学院院长!崇祯皇帝要亡国?胡说!这昏君正贼笑着整顿吏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