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并州、幽州、凉州向来都以苦寒著称。即使在刘虞担任幽州牧以来,幽州得到不错的治理,可以做到钱粮平衡,无需外援,却也无法支撑公孙瓒的大军长时间出征。而且刘虞与公孙瓒的关系颇为僵硬,刘虞能够不克扣公孙瓒军的日常用度,便是宽宏大量了,甭提支援公孙瓒主动进攻同为大汉臣子的袁绍了。
一直以来,支持公孙瓒大军征战所需钱粮供应的,便是公孙瓒在黄巾军中得到的缴获,以及冀州那些看好公孙瓒军威的地方官吏。而黄巾军的缴获可不能用上一辈子,大头还得靠冀州的地方官吏来提供。
所以,公孙瓒军的这次失利,不但是一个军事上的失败,也诱发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许多原本主动向公孙瓒军输送粮草的郡县,此时见势不好,纷纷断绝了对公孙瓒的钱粮支援。如果公孙瓒不能尽快扭转局势,恐怕不用多久,便要灰溜溜的撤回幽州,老老实实的去挨刘虞的训斥了。
好在公孙瓒毕竟是一位大汉的名将。单论在战场上的指挥和决断,他可比袁绍这个大族世家子要强得多。打仗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有胜有败的。公孙瓒也不是没打过败仗。只要随后将战局扳回来,公孙瓒并不是就此没有了胜利的机会。
既然袁绍军数目众多,公孙瓒便不去与之硬拼。除了麹义之外,公孙瓒军并不害怕其他袁绍部将。而公孙瓒军在骑兵上的优势,使得公孙瓒的机动力绝非袁绍可以比拟。
于是,公孙瓒抓住机会,机动到位于袁绍军侧后方的巨鹿郡下曲阳附近,一举击破袁绍的一支偏师,斩首六千,并阵斩袁军大将崔嵩。
崔嵩字巨业,为冀州名士,清河东武城人。他在袁绍入主冀州以后,纠合了不少冀州豪强支援袁绍。此人的阵亡,让袁绍的势力受到一定的打击。不过,得知崔嵩阵亡的消息以后,为了替兄长报仇,崔嵩之弟崔琰主动投入袁绍麾下,任职骑都尉。
要说起崔琰在冀州的名望,其实尚在崔嵩之上。他曾经在当年“黄巾之乱”时,组织过义军征讨叛逆,据说还与另一位名士田丰联手,使用纯正的儒家正气。破除了贼首张角的“落雷”妖术。
不过,崔琰此人淡泊名利,于平定黄巾以后,放弃了封赏,前往青州,拜在大儒郑玄门下求学。去年青州黄巾大作。郑玄只得遣散学生,到不其山躲避兵难。崔琰这才离开青州,返回家乡清河隐居。
所以,此次崔嵩战死之事,由于崔琰为了报仇,愤而出仕袁绍,演化到了最后,袁绍一方其实吃亏并不大。如此一来,双方各有胜负。战局就此僵住了。
就在袁绍与公孙瓒在冀州展开相持之时,中原的兖州却发生了巨变,将天下人的视线从冀州重新牵回到兖州的土地。
引发天下人瞩目的大事,便是:
身为天下有数强力诸侯的兖州刺史刘岱,突然兵败战死!
刘岱之死,看起来是直接死于黄巾军之手,其实间接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兖州各郡县大吏对刘岱所怀有的不满。
却说青州、徐州、兖州三州的黄巾军汇合以后。在张饶、于毒、楼异等人的联合统帅下,很快便向兖州重镇任城国发动围攻。
任城国的国相郑遂。当然要向周围的郡县,特别是兖州刺史刘岱求救啦。不过,刘岱与郑遂的关系向来不合。郑遂是当年桥瑁争夺兖州刺史的重要支持者,刘岱记恨此事,故意在救援时拖拖拉拉。以至于郑遂守卫任城长达一月有余,依然没能等到救兵到来。终于为黄巾大军的人海所淹没。
任城国既然被攻破,黄巾军便可以继续攻略周边的领地。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任城国北方的东平国。
士人们都不是瞎子,任城国的失陷,让刘岱受到了州中士人的一致批评。他在兖州的声望也随之大跌。如今东平国又危在旦夕,刘岱如果还想要留下些好点儿的声望,就不能再拖延不救。于是,他率领兖州州师主力,汇合了泰山太守应劭、济北相鲍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曹操等州郡大吏的部队,准备合力讨伐黄巾军。
张邈、鲍信等郡国大吏,由于与桥瑁交好,素来与刘岱不和。外加又有刘岱不久前故意拖延,害死了任城国相郑遂的例子在前,张邈、鲍信等人自然不会与刘岱齐心合力。
偏偏此时刘岱为了自己的声望,想要展示一下自己部曲的战斗能力,居然亲自赴前阵指挥。这位出身大汉宗亲的孝廉,在军事上的造诣显然没有在经学上的造诣深厚。结果刘岱这次亲自上阵,一不小心,便被张邈等人坑了一把,从而陷入黄巾军大军的围攻当中,在救援迟迟不至的情况下,不幸落了个全军覆没,战败身亡。
所谓一报还一报,在刘岱身上,还真像是那么一回事。
兖州刺史刘岱的战死,让兖州的战场局势,猛然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黄巾军人数虽然极多,不过个体战斗力并不算强。张饶、于毒、楼异等人可不是张狂这样的穿越者,他们对练兵的重视程度不高,也没有练兵的条件,倒是极为擅长裹胁民众加入。就算如此,在汹涌的人海面前,官兵一不小心就要吃上一个小亏。
按照兖州已有的兵力来说,击败黄巾军其实并不算多么困难。偏偏各位州郡大吏互不信赖,总在一块儿勾心斗角,让官兵的战力优势没能得到发挥,才让黄巾军捡了一个便宜,围殴斩杀了刺史刘岱而已。
但是,刘岱的战死,却为兖州大吏们统一军事指挥权,创造了一个不错的机会。(未完待续。。)
ps:ps:1此处史料,来自于《三国志》对于界桥之战的介绍。在本文中,设定因为张狂的作为,界桥之战地点发生了变动,但武垣之战的发生,算是历史惯性的一种延续。
故事写到这里,将渐渐脱离历史记载的大纲。这等凭空推演,实在是有些伤脑细胞。
第70节曹操平黄巾
从当今大汉的政治阵营划分来算,以刺史刘岱与袁绍之间的关系,兖州可以看做属于袁绍的阵营。但是,那些老资格、实力强的兖州各郡大吏,例如张邈、鲍信等人,却并不愿意听从一个从别处空降下来的刺史的命令。刘岱的死,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可是,即使刘岱战死了,袁绍的影响力在兖州依然不小。虽然袁术也很想插手兖州事物,但在没有消灭或者打败刘表之前,袁术暂时无法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兖州来。如果不想与占据了大半个冀州的袁绍翻脸,张邈、鲍信等人就必须在新刺史的任命上,给袁绍一个面子。所以,新任的兖州刺史,也必须是袁绍一方的人。
此外,新任刺史必须要能够立刻上任,还必须能力卓越,可以有效的指挥各郡联军对抗黄巾。黄巾军就在跟前,声势不小。军中的将士们,可不会理会各郡大吏间的种种龌蹉和暗谋。由于兖州刺史的阵亡,底层将士的士气可是大受影响。如果兖州军依然如同现在那样,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话,怕是难免最终败亡一条路。
同时符合如此多条件的人,在天下间都并不多。可是如今在兖州的大军当中,却偏偏有那么一位。这位最好的人选便是:
——曹操。
曹操是袁绍的亲信小弟,本身出身于谯县曹氏一门,父亲曹嵩担任过三公,可谓是名门世家子弟。他在兖州当过地方官,而且与兖州的诸多州郡大吏私下里关系良好。特别是张邈、鲍信二人,对曹操的才能更是推崇备至。
虽然张邈很想自己坐上兖州刺史的宝座,却也知道有袁绍的反对,这件事是不现实的。而且。以张邈的军事才能,连他自己都没有信心能够击败黄巾军,安定兖州的局势。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当曹操手下的兵曹掾陈宫前来游说张邈时,张邈便很干脆的答应,一齐推举曹操出任兖州刺史。
至于鲍信。他的军事能力是够了。但在兖州士人当中,热衷武事的鲍信,可不是一个有威望的州刺史人选。以鲍信的出身,大半的兖州士人都不会对他表示臣服。鲍信本人也知道这一点,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上位的可能性,而是全力支持曹操上台。
如此一来,有了张邈、鲍信这两位兵力强大的州郡大吏强力支持,原来从属于刘岱的治中、别驾等大吏也表示赞成,曹操终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兖州刺史。对曹操而言。成为兖州刺史,不但让他得到了充足的地盘和发展空间,还有一个特别的效果。那就是:
曹操终于从袁绍的手下独立出来,成为地位相对平等的盟友。
袁绍对曹操的上任,可谓是有喜有忧。喜的是自己人曹操担任兖州刺史,避免了兖州倒向袁术一方。至于忧的,则是曹操的刺史之位并非来自袁绍的任命,而是兖州大吏的私自推举。凭借这一点。自此以后,曹操便有资格在某些问题上。对袁绍说“不”了。
对于后一点,许攸是看得最清楚的。他对袁绍说道:
“今孟德展足,如鱼入大海,自在遨游,不复为人所束矣!”
听了许攸的评价,袁绍微微一笑。不做表示。随后,他便以车骑将军的名义,从对抗公孙瓒军的前线大帐里,发出一封公文,恭祝曹操成为兖州刺史。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东晋末年 (酥酥麻麻) 起点VIP2014-09-30 东晋末年,天下大乱! 值此乱世,罪大恶极,被执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枪下亡魂卫风魂穿东晋,顿时如鱼...
-
大唐神道 (自挂西南枝) 起点VIP完结被狂风吹至初唐,并被误认为天仙下凡 不为官!开坛讲道! 不卜筮!神算无双! 且看当代道士混在初唐当神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