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英雄 (女侠独孤雯)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女侠独孤雯
- 入库:04.13
西征的大战考验出很多对于个人利益无所畏惧的官兵,仅仅获得英勇勋章或更重要级别奖励的官兵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就多达四百余人,表现二十倍于二战时代的美苏等国军队,其中像张洋这样年级并不算大的少年战士也有不少。
张海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少时间的接触,张海似乎感觉到即便是跟随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亲卫连战士,似乎心态同当年相比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不能说这些人不可靠了,但至少不像那些大军中表现优秀的少年们那样拥有绝对的朝气和忠诚了。
为了“流水不腐”的目的,张洋也决定在西征之后至少选入五十名表现突出并且审查过关的人补充到亲卫连之中,更多的人补充到近卫部队之中。
因为很显然:在这样的决定性意义的大战结束后,张海更加担心身边不少人的懈怠,甚至是质变。
1299.第1299章 少年义勇
正当进行了一年征战的新朝远征部队主力在地中海海边进行休整的时候,辽阔的东欧大地则进入到了比东亚大多数地方更为寒冷的冬季。夏季里波光粼粼的伏尔加河早已坚硬的大部分地方不要说会对过往的行人构成危险,就是用锄头开凿都未必能轻易凿开那河面上坚固的坚冰。
此时的俄国还远远不是近代工商业经济开始逐步发展,并开始进入“矛盾突显期”的近代沙俄,居民们为了节约粮食和减少牲畜死亡会和冬季中原北方百姓一样选择“猫冬”,可是在这西历一六三三年的冬季,却有更一队又一队的人马乃至看起来并不算富裕的青壮平民聚集起来赶到特点的地点接受“冬训”。
其中不少的人和马匹因为那刺骨的寒冷倒毙在那冰冻河岸上。时不时响起不少人的咒骂声,与此对应的是那一张张坚韧而又麻木的面孔。只不过当寂静下来偶尔有歌声响起的时候,负责管理这些人的少数看起来神色还算是好一点儿的官兵们并没有制止。
“看三套车飞奔向前方在寒冬伏尔加河岸上,赶车人低垂着他的头忧愁地轻声歌唱,乘车人问那年轻的车夫为什么独自忧伤,为什么深深地叹息歌声中充满凄凉。。。”
没有人知道这首歌是从哪里传唱起来的。那沉重而忧伤的歌声,怎么看都像是如同战败之后的哀号一般,又或者是诉说苦难的命运,似乎是有敌人在故意散布谣言一般。最初的时候不少进行动员的贵族手下们花了多日时间来彻查这如同“谣言”一般的民谣源头,但却最终无果而终。
当然,也有更了解底层的一些军官对此并不以为意,因为很显然的情况是:这能够释放苦难情绪的歌声似乎对队伍的行军和整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并不像是那东方传说中的“十面楚歌”,而是像是烈酒一样明显的改善了人们的士气。
对于不少的人而言,那些看似信心十足的亢奋战歌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不知道为何而战或少有人知道为何而战的军队来说,反而是一些能释放情绪的歌曲的效果更为突出。
“沙皇投降了!有些懦弱的人们投降,然而我们却没有投降!上帝的土地绝不允许那些凶残的异族教徒奴役和染指!”
“我们绝不能再一次陷入鞑靼人的奴役与征服之中!”
这些的话自然是对那些身为军人世家的骨干们讲的。
河岸的两边不少地方,自发聚集起力量的贵族们正在对那些从平民新招集的士兵和新升人军官的士兵们,并试图让这些人完成脱离乌合之众范畴的第一步:认识身边的人、认识编制、认识旗号。大部分的身上只有皮衣而没有铁制的铠甲,当然一些精兵也没有。在这样的天气之下,铁甲甚至是一些铁兵器在不小心的情况下都有可能造成冻伤的结果。手中只有制作比较简单的短矛。
见到不少人的目光中并没有信心,不少参加过大战的人们开始有些违心的讲解着有关那东方强敌的一些传说。
“我们面临的是一支全新的强敌,他们拥有犀利的铳炮能在很远的地方就使一切精良的金属盾牌和铠甲变的毫无意义,过去在战场上有用的重装面临新的敌人的时候只是累赘。最好的工事是我们手中的锄头还有那些盾车和炮车。。。”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几匹飞快的马匹从东面奔驰而来,似乎慌张的向人群集结的村庄之外高台上的将领们诉说着什么。
“你看清了么?新来的敌人真的只有一些很寻常的棉甲?并且武器也多以近战兵器和弓箭为主?有人同他们交手过么?”
“已经有人同那些人前来的远东强敌交手过了。他们是东方新增援过来的大军,数量并不算少。也很强悍,不过似乎并没有传闻中那种不可在野外抗衡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新赶过来的人似乎没有多少骑兵,几乎平均每十个人才有一匹不怎么样的鞑靼马。。。”
这名俄国人说的正是在新朝远征大军出发之后,从国内新征集并源源不断赶往远方的“新朝少年义勇军”
张海所率领的新朝大军从河州一带出发之后大概不过三个月的时间,李千兰与刘栋等人在重新认真分析之后觉得如果只动员第一批十万人左右的后备部队,实际上顶多起到远征部队战损补充的作用,对于控制广阔的区域那是根本不够的。要控制总计人口比新朝总人口暂时要多,规模多达两亿人口,不少地方的人沿还不是特别集中的地方,没有五十万治安军是根本无法保持有效控制的。
治安战是当年新军主力部队起事的时候就要面对和研究的事情,在完善的制度和对相关研究的重视之下,一些规律也做为常识确定下来,一般来说:占领军基层战斗力如果与敌对武装大致相当,那么百人口一兵是兵力需求的最小限度,理想的情况至少要四五十人口一兵才能保证安稳。而如果基层战斗力是敌对武装的十倍,能够以一当十,那么只需要四五百人口一兵的比例就能保证巩固的统治。但即便是如此,也至少需要四五十万兵力,还得有一定轮换来保证治安部队的朝气和活力才有可能。
就这样,李千兰与刘栋马辉等人不得不让不到七年的少年们扩大出征与选拔范围,几乎一半的七年级少年都被投入向西的远征之中。还算让人不太手忙脚乱的情况是:学生兵的军事化准备工作是很早就在做的事情。一方面学堂义务教育从古希腊时代的起源开始就是为着军事目的而服务,另一方面也是在这科技认知浅薄数学并不发达的年代,也确实没有太多的东西可教。
以原有的大型班级为单位,每个百人左右的大班就是一个百人队,而一校的七年级则成为一个营,营的规模三百或五百不等。在补充一些炮兵之后就是一个齐全的基本战术单位。
第1300章 少年义勇(二)
从平定国内的“堪乱”,到日朝长时间的治安行动,新军在这方面也算拥有了不少经验。新的少年义勇军怎样在可以接受的成本要求和技术要求内编制兵种体系,并没有太大的争论,在最终确定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特定的国情环境下,什么兵种体系最为有效也往往会是经过考验且在历史上有先例的。
从历史上看: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冷兵器队伍至少在中国必然是以弓手为主体并配近战长兵的通用性步兵,很可能还配马匹。李世民时代是如此,即便民间训练条件不是很好的朱元璋时代也是如此。一旦一支军队开始大规模装备弩兵,往往就是战斗力开始滑坡的代表。
弓箭的成本不高,普通人或三流官兵手中也很废,可是它的战斗力拓展潜力是很多兵种无可比拟的。首先一张少数精锐才能拉的开的大型强弓往往也不会超过两斤,加上几十支重箭顶多也就七八斤,这就为携带弓箭的同时携带其他长兵器提供了很大便利,弩手在特定条件下虽然也可以携带长兵器,但却在武器切换和携行负载方面终究会带来负面影响。
新朝也曾经研究过此时代的欧洲开始出现并重新对弓占具优势的绞盘弩、杠杆上弦器弩箭等。但结论却是:这些弩类兵器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曾经重新焕发青春实际上是长弓在破甲潜力方面受到很大局限的结果。
上弦器单兵强弩可以让箭矢的威力达到三四百焦尔,在有效射程威胁大多数板甲,甚至比一些时候的火绳枪中距离上的破甲性能还要强,这种能够破防的效果就使它对的起成本了。一名长弓手训练到可以普及化的极限,也只能射出一百三四十焦尔的箭,面对精良的新式防护实际上是无力的。
而清式复合长弓发射合适的箭以一石二三斗的力量发射,可以达到二百四五十焦尔的初动能。即便依旧逊色于一些上弦器或绞盘弩,却因为在存能、射速、抛射和其他优点而最终胜出。使弓对弩的优势又回到了原点。二百四五十焦尔的初动能或许无法威胁有效射程上一些极为精良的骑士级板甲,却能对普遍装备这时代文艺复兴时代西方正规军的大多数铁制板甲构成有效威胁。
相似小说推荐
-
抗日之王牌特工 (咕咚) 起点VIP2016-10-31 谍战特工王锋原本是一名特级国安侦查员,由于一次意外事故导致双腿截肢回乡复员。作为老革...
-
回天决 (干越箫声) 起点VIP2016-12-07 架空历史这是一个乱国时代,天下四分五裂。大地上弥漫着对财富的强烈欲望和对权力的激烈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