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孺子也是没办法,城中无大将,樊撞山起码名声响亮,能镇得住城中军民,至于具体的守城计划,自有参谋将官帮他制定。
邓粹说得没错,晋城能否守住,关键不在楚军,而在匈奴人的决心,城内的一切安排不过是聊胜于无。
邓粹比较自大,不爱做这种没结果的小事,韩孺子却不一样,虽然不会事必躬亲,但不会就此放手,全交给别人去做,聊胜于无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选择。
他对守城计划比较满意,勉励一番,将众将遣散,只留樊撞山一人,问道:“是谁负责从百姓当中招兵?为什么没人告诉朕?”
樊撞山挠挠额头,虽说阵前勇猛,他在皇帝面前却总是有点紧张,“好像兵部招的人吧,他们送来士兵我就用了,没有详细过问,我还以为兵部会向陛下报告。”
韩孺子笑道:“嗯,樊将军专心守城就好,那些新招的士兵怎么样?能打仗吗?兵甲器械可还够用?”
问到这些事情,樊撞山总算能够对答如流,“还不错,比较听话,能服从命令,上战场可能不行,守城足矣,也不用他们拿刀枪弓弩,主要是往城上运送土石什么的,已经演练过几次,非常顺利。”
城头地方局促,又需要保持畅通,不可能堆放太多器械,真到开战的时候,要由城下保证供应,新招的士兵主要是做这种事情,严格来说算不上士兵,但是对守城很有帮助。
随行官员之中看来还有能人,韩孺子不得不承认,他原来对朝中官员有偏见,以为都是一群无能之辈,可种种事实证明,许多大臣其实有真本事,只是被没有被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也没有被给予足够的信任。
韩孺子回到代王府,找出几日来的公文,相信关于招兵的文书就在其中,自己之前只是给忽略了,最近的事情太多,他的确没怎么认真看这些东西。
他正挑灯览阅成摞的公文,张镜和谢存求见,两人已经审过云梦泽群盗,得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围城的匈奴大王来自西匈奴,是大单于的弟弟,地位尊贵,骄傲自大,轻松攻占辽东、奇袭晋城之后,他对楚军十分蔑视,以为用不着什么诱兵之计,尽快攻破晋城、杀死皇帝,才能显出匈奴人的强大,大单于却受东匈奴贵人的影响,坚持只围不攻。
匈奴大王因此才借助江湖豪杰的力量,希望能够暗杀皇帝,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攻破晋城,去与大单于合兵一处了。
据传,大单于的身体不太好,匈奴大王急着合兵,是怕万一大单于升天,自己率兵在外会遭到其他兄弟与侄儿的算计。
至于匈奴大王因为什么消息而发怒,那些强盗也不清楚。
张镜察觉到皇帝有意栽培谢存,因此有意称赞了少年几句。
韩孺子派太监送走两人,对崔腾说:“你去问问谢存的想法。”
除了喝酒,崔腾不常熬夜,早已哈欠连天,很高兴有事可做,应了声是,跑出去追谢存。
韩孺子继续看公文,最终发现,并没有某人全盘负责招兵,从随行的六部大员到晋城本地衙门里的小吏,多多少少都有参与,名目各不相同,最后是随行的一位读书人顾问提议将征用劳力改为征兵,一是壮大声势,二是激励百姓——军饷更高,以兵守城的名声也更佳。
单名仲,韩孺子对这位读书人略有印象,却不记得他有过人之处。
寻找人才永远都是一件难事,即使人才就在身边,也常常会被忽略,韩孺子深有感触,将此人记下,但不急着选用,他还有迫在眉睫的威胁没有解除。
半夜已过,韩孺子快要上床休息的时候,崔腾终于回来,脸红扑扑的,他利用皇帝旨意中的一点小漏洞,邀请谢存喝了几杯。
“问清楚了。”崔腾得意洋洋地说,觉得自己做成了一件大事,“跟我之前说的一样,谢存不愿为吏,宁愿留在仪卫营当散从将军。”
散从将军只是美称,其实就是皇帝的随从。
韩孺子轻叹一声,就算真找到了人才,如何使用也是一个问题。
现在不是解决这种事情的时候,韩孺子派人送走崔腾,上床休息,躺了一会,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很自然地对留在屋子里的孟娥说:“我猜到是什么惹怒匈奴大王了。”
“嗯。”孟娥回了一声,等了一会,说:“我没猜出来。”
“大单于即将派来和谈使者。”
“大单于真要和谈?”
“不。”韩孺子心里一沉,“只怕齐国的楚军遇到了大麻烦。”
第三百三十六章 谈判与攻城
真让韩孺子猜准了,第二天中午,一队匈奴人来到城门下,护送者高声宣布,大单于使者到来,立刻就要面见楚国皇帝。
这是一种很无礼的做法,事先没有通报,更没有商量,与之相对比,大楚派出和谈使者之前,先派人通知匈奴人,让他们有所准备。
匈奴使者倒是比较客气,其中一人用中原话对城头说自己是皇帝的熟人。
使者之一是金纯忠。
在彭城,皇帝派户部侍郎刘择芹为使者,与匈奴人一道北上,面见大单于继续和谈,以做缓兵之计,这一计并未生效,兜了一圈,金纯忠又回到皇帝这边。
匈奴使者一行十余人进城,护送他们的匈奴士兵返回营地,跑出一段路之后,突然又折返回来,远远地向城头射了几箭。
守卫没有被激怒,何况使者根本不在他们眼前。
皇帝在代王府正式接见匈奴使者,文武官员排列两边,仪卫盛大,挤满了几乎整个院子,匈奴使者只能从一条狭窄的通道走进大厅。
这不是韩孺子的安排,如何接待怀有敌意的异族使者,礼部早有一套成熟的做法,拿来照做就是,甚至不用请示皇帝。
使者一共十二人,进来面见皇帝的只有两人,金纯忠和一名匈奴贵人,后者才是正使,金纯忠是副使兼通译。
匈奴使者拒绝下跪,只肯躬身行礼,金纯忠有令在身,不能违背,只好在躬身时将腰弯得更低一些。
匈奴使者起身之后说了许多话,大多数人听不懂,但是能看出他的狂傲,好像匈奴人已经占据整个大楚,只剩一座小小的晋城。
金纯忠开始传译:“日月所尊、天地所护之匈奴大单于敬告楚国皇帝,我已知晓皇帝有和谈之意,怎奈楚军悖逆无礼,不敬天地……”
匈奴人将战争的起因归咎于楚军,然后宣称已经占据楚国半壁江山,击败了无数军队,楚国已经无兵可用,云云。
大臣们听得愤怒,但是皇帝不开口,他们不能表态,只好怒目而视。
韩孺子坐在那里一直在听,专心琢磨大单于究竟为何要派使者来晋城。
礼部的一名官员得到允许之后代表皇帝说话,驳斥匈奴人的种种说法,并且声称大楚绝不会投降,也不会灭亡。
谈判与隔空吵架没有区别,双方各说各话,文辞、语气、神情才是用来争斗的兵器,具体说了什么则无关紧要。
两刻钟之后,仪式一样的谈判结束,气势汹汹的匈奴使者被送出王府,先安排住处,明日再议。
没过多久,匈奴副使金纯忠单独请求见皇帝,得到了允许,这回没有虚张声势的大臣与仪卫,但皇帝身边仍然围绕着十几名侍卫与太监。
金纯忠跪下磕头,终于能够按自己的意思说话,“户部刘大人被大单于留下,我从塞外而来,亲眼见到各地楚军正向马邑城集结,但是将领们想法各异,对入关救驾还是固守长城,争执不下。”
“碎铁城有何消息?”韩孺子问道,希望能从金纯忠这里多得到一点外界的消息。
“我在塞外的时候,听说碎铁城楚军正向马邑城赶来,不过我觉得那改变不了什么,据我所知,匈奴的主力正等着这支楚军,视为最重要的敌人,有意引他们入关救驾。”
“大单于没有率兵去往齐国吗?”韩孺子有点意外。
金纯忠摇头,“大单于的确向齐国派去一支军队,但他本人留在了燕国,并且已经攻破了燕地长城的关卡,进退自如。”
大单于还是比较谨慎,不肯深入楚地。
马邑城的楚军若是被击破,齐国楚军独木单支,大楚就真的大势已去,韩孺子没有表露出心中的忧虑,说:“既然如此,大单于为何又要和谈?”
“大单于见到了大楚的使者,觉得大楚还是由皇帝掌控比较好,换成别人,大楚一时半会无法恢复实力,也就没法与匈奴一道对抗西方的强敌。”
韩孺子笑道:“金纯忠,你信吗?”
金纯忠知道以自己的身份不可能与皇帝单独交谈,于是不再隐瞒,诚恳地说:“我当然不信,但这是一次机会,大单于希望能与陛下亲自谈判,地方由陛下选择,只要是在晋城与燕国之间就行。大单于或许别有用心,陛下却也能趁机喘息一下,派人去马邑城接管楚军,甚至有机会亲自出塞巡狩。”
金纯忠仍然忠于大楚,起码表现得如此,他在建议皇帝利用和谈逃出晋城,见皇帝还在犹豫,顾不得许多,说:“我妹妹在大单于面前颇有些地位,她愿意帮助陛下脱困,说这是金家对陛下大恩大德的报答。”
相似小说推荐
-
秦剑 (月冷秦关) 创世VIP2016-11-16 上古先秦秦剑,青铜铸造,剑身呈柳叶状,结构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锋利无比。秦穆公嬴...
-
抗日之铁血纵横 (石板路) 起点VIP2017-01-07 抗战烽火七七事变后,燕京大学历史系学生柳天舒,跟着同学撤离北平,本想返回家乡,却因为种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