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奇怪归奇怪,但此刻不得“上请”,有什么疑问只能憋在肚子里了。幸好这题目浅显,不能“上请”也没关系,怎么问就怎么答吧!
只是一些聪明的士子就琢磨开了,五百多个精英在这里,当朝天子怎么可能会问一些这么浅显的问题?要是所有人答的问题都一样,怎么判断高低来?肯定是另有所指!再结合新政,其实也就呼之欲出了,小皇帝这是在为自己辩解,希望有人支持他啊!于是乎,这些“聪明人”就开始自作聪明,大笔一挥,什么阿谀奉承的语调,全都出来了。
陆承启慢慢地穿梭在士子中间,慢慢地看着他们的卷子,发现绝大部分与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不过想想也是,这些士子,哪里有什么政治意识,大多数还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为世界就是这样的。其实官场和政治,与他们所想的,完全不一样。以他们这样的政治觉悟,能阿谀奉承一番都算是好的了。
“差强人意啊,差强人意,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让我满意的么?”陆承启巡视了一番下来,觉得大失所望。若大顺的精英就是这样的话,他真的无话可说了。“看来真的要开始普及教育了,只是这钱是个大问题,怪不得以宋朝的富裕,还普及不了教育……”陆承启忍不住又琢磨开了,怎么才能开展义务教育。
教书育人,为一国之重。若是一个国家,大部分是文盲,这个国家就是愚昧的。一旦有人蛊惑,这些人就会成了从犯,他们偏生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些什么。陆承启认为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这和孔子的教育理念很接近。但陆承启不赞同一味尊崇古人的思想,而推崇今人有自己的想法。一个民族的思想,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那只会渐渐落后。这也是为何唐宋屹立在世界之巅,而明代之后就逐渐落后的缘故。看看唐宋,文风开放,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看看明清,八股文禁锢了思想,便是偶有大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影响。最为可惜的就是王阳明心学了,这么好的学说,竟被世人所摒弃。当然了,也和当时的朝廷制度,科举制度有关,不能怪他人。
陆承启知道,科举的重要性,一个在于为国取士,还有一个就是引领思想风潮。他推崇关学,是因为关学主旨忧国忧民,值得推崇。而这个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现在追随关学的人,还是太少。但如果通过科举途径,让关学名声响彻寰宇,那关学的地位就奠定了。一家独大是不行的,陆承启能推崇关学,自然也能推崇其他学科。说不得,他还准备寻个人来做心学的代表,发展“知行合一”的心学呢!
漫无目的地在考场巡察了一番,微微地摇了摇头,这个举动落入了文彦博的眼中,他也很是疑惑:“这省元是张载,皇上却还是不满意?果然是圣心难测!”
士子五百零七人,全都集中在集英殿中,陆承启一时间也找不到几个熟识的面孔,兴致缺缺地往后殿门而去。就在此时,一个知天命年龄的官员吸引了他的注意。若是看他的官服,乃是正三品大员,便是和文彦博比起来,也不差什么。
陆承启悄悄地走过去,对他说道:“这位卿家,且请借步说话。”
那官员心有疑惑,但还是跟着陆承启走了出来。
集英殿外,陆承启才敢以正常音量说话:“这位卿家,十分面生啊!”
那官员心如玲珑,怎么会不知道陆承启的身份,当即长揖一礼,才缓缓地说道:“臣端明殿学士蔡襄,参见陛下!”
陆承启一愣,才回过神来:“原来是蔡卿,怪不得,怪不得!先前蔡卿上奏,乞骸骨回乡,可是身有不适?”
蔡襄叹息一声:“不瞒陛下,皆因家中老母亲疾病缠身,臣身为人子,当侍奉娘亲百年归老!”
陆承启赞道:“人之常情,朕亦能理解。只是忠孝之道,朕还是推崇以国事为先,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蔡卿为何激流勇退?”
蔡襄苦笑道:“陛下驳回臣的奏折,又加封臣为端明殿学士,莫非就是怕臣挂冠回乡?”
陆承启毫不掩饰:“蔡卿有大才,朕亦有耳闻。上任福建路转运使,而后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以来,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朕心甚慰。若朝廷多些蔡卿如此能臣,朕何须劳心劳力?”
“陛下过誉了,臣何德何能,可担此赞誉?”蔡襄心下一沉,知道短时间内这小皇帝是不可能放自己走人的了。他虽然清廉,可对朝廷的政策看得比谁都通透。小皇帝雄心勃勃,要成就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可小皇帝的动作太大了,已经深深伤害了文官集团。文官集团的能量,小皇帝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根本不惧。可蔡襄看得通透啊,这文官集结起来的力量,足以左右天下。蔡襄借口回家侍奉老娘亲,也确实是有此事,但更多的地方,是他想躲过这场政治灾难,避免惹火烧身。可不曾想到,这小皇帝根本就没有心思放他走,反而一纸圣意,将他调回了长安城中。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棋差一招,满盘皆输啊。
其实陆承启的心思也很简单,这蔡襄在历史上可是大大有名的人物。历史总不会作假的,所以当蔡襄上奏折的时候,他就进入陆承启的眼中了。秉着宁杀错莫放过的原则,陆承启驳回了他的奏折,还把他调回了长安。
“嘿嘿,想跑,没那么简单!”陆承启心中得意洋洋地想着,“要是被你跑了,我就枉为重生人士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四章:金榜题名时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阖家团圆,身体健康!)
被陆承启叫出来,说教了好长时间,蔡襄才被放回集英殿。人老成精的蔡襄总算把陆承启的话套出来了,原来这小皇帝先前根本不认识他!!!
这么一想,蔡襄恨不得给自己两个耳光,真是没事找事干,乖乖地呆在杭州府多好,反正三年一调,怎么都回不到长安。也不知道自己发什么神经,竟在“深思熟虑”下,写了封奏折给小皇帝。
这下好了,小皇帝肯定是动用了监察司,查到了自己的底细。以他在福建路、泉州、福州、开封、杭州以来的政绩,肯定是这样,小皇帝“见才起意”,不让他致仕回乡的。
当然,他不可能想的到,陆承启根本就不用监察司,在后世,“米蔡苏黄”四个书法家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米芾、苏轼、黄庭坚都出现了,单单缺少一个蔡襄。现在好了,蔡襄也出现了。有名人情结,想要集齐所有名人,好召唤出一个盛世来的陆承启,怎么舍得放过他?这中间的弯弯绕绕,蔡襄是想破脑袋都想不到的,原来自己是受“名声”所累,而且是后世的名声……
这个小插曲过后,殿试依旧毫无波澜地进行着。巡考官做些什么,这些士子一无所知,他们都没写完卷子,正全心全意投入进去,哪里有时间管其他事情?再加上古文四六骈文什么的,颇为费脑,半个时辰也写不到百来个字。要想形成一篇言之有理,无懈可击的文章,还是需要功力的。殿试规定只有六个时辰,对于才思敏捷的士子来说,时间足够多了。可是对于一些慢热的,时间很紧,甚至还可能没有写完。
至于陆承启,他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在集英殿呆着看这些士子写一些之乎者也,他可是有着一大堆奏折没有处理的。内阁不过是票拟罢了,至于批红,还得他亲自来。
一日时间,很快过去了。等陆承启处理完那堆奏折,已经时近午时。再过两三个时辰,就该交卷了。这些士子也不容易,连午饭都顾不上吃,饿着肚子,一直在奋笔直书。
三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巡考官可不管还有谁没有写完,锣声一响,就一并收卷。不到一刻钟,这些士子就都被请出皇宫了。
而后,如同贡试一样,编排官、封弥官、对读官、初考检点试卷官、覆考检点试卷官、初考官等临时指定的官员,开始忙碌起来了。封弥的封弥,誊录的誊录。虽然没有贡试那般有近两万份卷子,可五百份卷子,已经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了。毕竟省试的时候,文章高低一眼就看得出来,可殿试是要给小皇帝亲自过目的,要是除了差错,那就是欺君之罪了,要掉脑袋的。
这次殿试,可没有上次那么快的效率了。毕竟文彦博不是礼部出身,处理起卷子来,也慢慢吞吞的。宁愿慢一点,也不愿出差错,所以这一审阅卷子,竟过去了十天。其中陆承启还多次派人催促,文彦博都说正在批阅卷子中,还没有详定出来。
十日过后,文彦博总算批阅完了,送到垂拱殿供陆承启审定。
陆承启认真地把前十名和最后几名的卷子都看了一遍,有点疑问地说道:“今科为何没有士子被黜落?”
文彦博认真地说道:“陛下,依臣看来,这些士子答卷,各抒己见,可谓人才。且此次恩科,举子人数有一万九千余人,取中人数不过五百有七,对比起来不足一提。若是殿试再行黜落,则天下哗然,士子之心不稳。是以臣认为,无须黜落。再者,这些士子都是人才,若行黜落,亦为十品官。以其之才,区区十品官,定能胜任。”
相似小说推荐
-
组织豪杰去抗日 (沃土456) 17KVIP2017-01-13 历史军事双重身份,知青穿越,现代人对于那时的战争,却是另一种思想和运作。错时代的兵器PK,国...
-
侦察兵黑豹突击 (爱疯狂疯鸟叔) 起点VIP2017-01-21 军旅生涯黑豹突击队,海陆空三栖特战突击队,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的主人公黄喆,其父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