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捡到一只始皇帝 完结+番外 (历史系之狼)


  汉朝最先成立了对待孤儿寡母,贫苦百姓的救济制度,对官吏的要求是爱民,然后才是才干,汉朝的太守们但凡是被人称赞,史书留名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他们离开的时候,百姓们聚集在一起,哭着送别,请求他留下来,汉朝的太守们将百姓对自己的喜爱和支持当作是最高的荣誉。
  可是在秦国,嘿,你这个黔首还敢呼朋唤友的离开乡里聚集在一起送人?来人啊,抓起来剃胡子!!
  所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就是汉朝对比秦朝的一种进步,赵括如今想要做的,就是推动这种进步,如今开始渐渐放开对百姓的太多限制,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就可以通过宣讲道德,普讲律法的形式,实现“本以霸王道杂之”的政治体系。
  秦汉相隔那么近,可是政治差别真的是十分巨大,看似两者的制度都是一样的,可实际上,两者所要求的东西完全不同,秦国是彻头彻尾的律法治国,不讲半点人情味,官吏们紧皱着眉头,所有的一切都是秩序井然,就如冰冷的秦兵马俑那样,皱着眉头,看着前方,等待着君王的命令。
  带着一种强烈的震撼,而继承了他制度的汉朝,汉朝的最高治国理念却是孝,汉朝每一代天子的谥号都是要加孝字,以表现汉朝是以孝治理国家。最初的汉朝,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只是废除了秦的苛刻治理,给与百姓们修养的时日,没有开始自己的治国理念,直到一位温和的年轻人从代来到长安,继承了天子之位。
  他为人和善,重视孝道,告诫官吏们以民为主,告诉他们要得到百姓的尊重,节俭朴素,接见年老的百姓,起身为这些庶民行礼,那一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愣住了,他们头一次知道,原来有君王可以如此爱护他们,他的一生,讲究一个以德服人,勤勉治政,哪怕在逝世之前,也是叮嘱大臣们,别守孝了,孝期就改成三天吧,别耽误百姓农桑啊,别浪费东西祭祀自己啊...
  故而,当他逝世的时候,中原土地上,头一次,百姓们真情实意的嚎啕大哭,在他的后代治理时期,民怨沸腾,可是只是因为他的缘故,百姓们选择原谅,毕竟是他的孙子啊。叛军四处屠杀,挖掘坟墓,却也不敢去打扰他的安宁,绕道离开。
  这就是两个王朝最大的不同之处,也只有如此,才能开辟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大一统王朝。
  赵括认真的劝说辛梧,赵括看到辛梧不以为然的样子,他又说道:“我在桃山与荀子谈论治理国家的问题。”,果然,赵括这么一开口,不只是辛梧,就是其余官吏也都变得认真了起来,当初的桃山之论,在如今也是影响巨大。赵括似是回忆的说道:“荀子说:马在拉车时受惊了狂奔,那么君子就不能安稳的坐在车中;老百姓在政治上受惊了乱干,那么君子就不能稳坐江山。”
  “马拉车时候受到了惊吓,那就没有比使它安静下来更好的了;老百姓在政治上受到惊吓,那就没有比给他们恩惠更好的了。”
  “我问他,给与百姓恩惠的道理。”
  “荀子说:选用贤能的人,提拔忠厚恭谨的人,提倡孝顺父母、友爱兄长,收养孤儿寡妇,补助贫穷的人,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老百姓安于政洽,然后君子才能安居上位。荀子说: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水也能翻船。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没有比调正好政策、爱护人民更好的了。”
  “我询问他,提倡道德的办法。”
  “荀子说:尊崇礼义,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推崇品德高尚的人不是为了治国,是为了在百姓之间提倡这样的道德,而治理国家还是需要使用有才能的人。”
  “您如今是南阳的太守,要代替君王来治理这里,您本身就是个有才能的人,故而,我希望您也能重视道德教化,若是为了政绩和治理南阳的功劳,就不断的压榨百姓,那就不能算作是有才干的人。”,赵括说着,忽然,对于启蒙教材,他又有了一些想法,就在他思索的时候,辛梧俯身一拜,说道:“受教。”
  赵括点了点头,脑海里却迅速浮现了三字经这些启蒙教材,这些启蒙教材大多都是宣讲道德的,自己是否也能编出一份类似的教材呢?原文肯定是不能用的,不然第一句出来,李斯和荀子的那些门徒估计就要来找自己理论了。
  随后,赵括一方面在这里编订启蒙教材,一方面却盯着辛梧整顿对南阳的管理办法。
  辛梧心里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赵括要对这些庶民如此关心...不过,赵括的爵位比他高,既然没有办法糊弄他,那就按着他说的做吧,说不定还能以此改变自己在他眼里的印象,从而得到他的举荐呢。


第四百一十一章 道德与法
  “人之初,性本善...”,赵括想了想某个暴怒的老头的模样,不由得改道:“人之初,性本恶...”,这好像也有些不对,要起到对孩童的启蒙教育,荀子的性恶论比较高深,初学者未必能真正理解,那样就会起到反作用。赵括挠了挠头,“人之初,性本无,习而善,怠而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倒是没有问题,配合前文的学了就好,不学就坏很般配...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嗯,这个也可以用,当初编写三字经的人肯定是孟子的铁杆粉丝,赵括点着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就得改了,此刻还没有这么一号人物呢。
  那最能教导孩子的是谁呢?马服山,有一方...不行,不行,赵括急忙将脑海里的想法排出去,今荀子,有义方,教诸子,德显广...赵括一点一点德修改了起来,今对古,孟子对荀子...这又不是对对联!!赵括感觉有些头痛,这编启蒙教材还真是不太容易啊。
  写了许久,赵括放下了手里的事情,便又走了出去,自从他严厉的教导了辛梧之后,这个人算是做出了一些改变,他停止了郡内的徭役,还组织官吏前往各地宣讲道德,这在秦国大概是第一次,百姓们都懵了,甚至,辛梧还打造了几个道德人设,选择几个孝顺的,和善的人,给与赏赐,提倡众人效仿他们的行为。
  赵括心里忽然觉得,这种提倡可以与爵位联系起来,既然能用爵位让秦人变得勇武起来,那是否能用爵位来提倡民间道德呢?
  道德并不是一句空话,道德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敬业,爱国,友善,诚信这些都是道德的范围,赵括提倡道德,不是要让百姓们愚孝,让百姓们将君王当作父亲那样,他只是想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树立一个全新的民族精神,朴素,敬业,爱国的一种民族精神,不只是局限在孝顺这个方面。
  封建国家没有不结束的,而民族精神却是永恒的。
  这种普世的价值观,只要能扎根在百姓的心里,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赵括所渴望的就是这个,当然,建立这样的道德观念,对国家本身也有巨大的好处。秦国那些宣讲律法的官吏,在以后,就能成为提倡道德的先锋,他们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赵括越想越是激动。
  赵括走在道路上,看到那些惊讶的百姓们,心里还是很开心的,秦的百姓实在太压抑,而汉初的百姓又太松弛,毕竟汉初无为而治,大家别觉得无为而治是值国家不作为,无为而治是允许百姓们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以干涉...大概是因为在秦时太过压抑,性子开朗的刘邦就选择了这么一种治理办法。
  事实证明,他的这种办法很适用与那个时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战斗力,加上北面也出了一位枭雄,汉初受尽了欺负。故而,赵括想要合理的将这两种制度妥善的放在一个锅里烹制,国家既要管理好百姓,也同时不能太苛刻,另外,还要加上一勺子的道德教化,这样一来,口感是最佳的。
  保证能将敌人的牙齿给崩掉。
  他在南阳待了一段时日,楚国完全没有想要动兵的打算,一直都是在虚张声势,各地聚集士卒,做出一副进攻的模样来,只是在赵括看来,对方的演技还有待进步,赵括如今的眼光多老辣,项燕的小把戏,赵括一眼就能看破,当初老夫跟你兄长临武君称兄道弟,谈论战争的时候,你小子还在玩泥巴呢!
  赵括这可不是倚老卖老,在这时代,他算是是真的老....
  辛梧虽然有些小人性格,可是做事能力还真的不错,是个能实干的官吏,就跟李斯那样,难怪他能受到秦王和吕不韦的偏爱,对他的一些小动作也置之不理,在得到赵括的“命令”之后,这位还真的做出了些事来,他四处前往乡野,乐呵呵的拜见了当地的百姓,完全没有官吏的架子,甚至还亲自奖赏了几个善待父亲,认真敬业的模范。
  他的这个举动,顿时掀起了波浪,上行下效,一时间,南阳各地都是和善的面孔,原先那些严肃的亭长,此刻都是在宣读各地关于道德模范的故事。辛梧最初认为赵括的这种做法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作用,心里非常的抗拒,只是因为赵括的身份,而无奈的执行,可是当他开始执行之后,他就感觉到了一些不同的事情。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