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明朝小公爷 [校对全本] (贪狼独坐)


  甚至一部分直接就是贱籍,这在秦汉前乃是未有之势。
  甚至宋代匠人地位,也没有那么低下过。
  然而前朝如此做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不希望太多的手艺被民间掌握。
  尤其是冶炼、锻造、印染……等这类,所以当时管控严厉。
  以至于匠籍的婚丧嫁娶,都被严厉管控。
  到了明朝务农出身的朱元璋,考虑到了农人却没有考虑到匠人。
  他只是延续了前朝的“匠籍”,方便管理。
  毕竟他也没有什么行政经验,完全没有考虑到匠人在推进生产工具上所作出的贡献。
  而读书人么,大约也认为这于自己有利。
  于是匠人的“匠籍”便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地位低下的职业。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只能是一点点的来,否则被动了蛋糕的读书人炸起来很麻烦。
  工部、各卫所州府的匠户们,稍微有点儿能耐的几乎都被挖空了。
  军械营造局存在的这几年里,如同海绵一样不断的将他们吸纳进来。
  而张小公爷另辟蹊径,让皇室和内库去负责他们就是为了避免动士大夫的蛋糕。
  但这终究是远远不够的,工学必须建立、工匠的地位也必须提高。
  “陛下之所以难以安寝,是忧心于我大明未来、是忧心于海上之危罢!”
  的确是这点,大明可以通过发展让自己强大起来。
  打鞑靼虽然困难些,可到底付出了一定代价后还是拿下了。
  而再打安南、东吁的时候,这特么跟打儿子似的两巴掌就给扇趴下了。
  如此一来,叫他如何能不忧心那未知之敌耶?!
  看似强大的两个边陲小国,曾经区域一霸都在火炮强兵之下分崩离析。
  甚至被大明如此统治,且谋算下来反复都不可能有了。
  若是那敌国有此手段……
  弘治皇帝哪怕只是想想,都会不寒而栗!
  他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敌国入侵再有此手法……
  那整个大明有多少人肯坚持下来?!
  刘健听得皇帝此想,亦是不由得浑身颤栗。
  他可清楚大明是如何对待安南读书人的,那就是彻底拔除文统啊!
  整个人安南现在会喃文字的,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百人。
  按照张小公爷的习惯,安南以后必然是要推行汉字的。
  如此一来,喃文字就算是彻底湮灭了。
  再推行大明官话,如此数十年后安南与大明还有分别么?!
  “陛下!与其忧心此等事宜,不若加强于我大明之力!”
  玉螭虎对着弘治皇帝、刘健二人躬身作揖,沉声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皇明唯一可做的,便是自强以应敌!”
  说着,玉螭虎缓缓的起身。
  满脸肃然的望着他们:“即便是海外强敌今日不来,他们明日便不来吗?!”
  “即便是无海外强敌,我大明周边属国遍能保证永不生叛心么?!”
  “臣阅史书,未见载有永不叛之属国者!”
  “是以,臣以为国欲清平则必须持武!必须强盛!”
  自强,才是一切的根本。
  “而关于我大明的一些思虑,臣已有腹案。”
  玉螭虎沉吟了一下,本来他是打算入宫的时候再拿给弘治皇帝的。
  没想到这位皇帝居然从安南、东吁的猝死中,领悟到了大明烈火油烹这个事实。
  居然迫不及待的跑来了。
  “还请陛下应允,臣命人去取来!”


第七百零七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下)
  张小公爷所言的早有准备是真的,在船上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考虑此事了。
  大明,或者说在大明之前、大明之后的王朝。
  对于自己的规划基本都是一片空白,这种空白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们的固步自封。
  但从后世而来的张小公爷却很清楚,规划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需要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
  中途或许会出现变故,但终极的目标是不会变的。
  立下一个目标,继任者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往哪里去。
  这犹如是海上航行,有指北针、航海图至少你知道自己要往哪儿走。
  倘若是这两者全都没有,航行在茫茫大海上很少有人能不崩溃。
  唐伯虎匆匆下去,很快的妙安、足利鹤二女便跟着过来了。
  “二位师母说必须亲手交给恩师,所以……”
  唐伯虎有些窘迫,倒是张小公爷笑了笑拍着额头道:“是为师考虑不周啊!”
  “此事的确是为师吩咐的,因为事关重大所以当时不敢有丝毫懈怠。”
  安抚了一番后,妙安、足利鹤二女也给唐寅福了一个表示歉意。
  唐寅是连道不敢,妙安这才拿出一个匣子。
  和足利鹤一并拿出钥匙打开,将匣子里的密卷拿出捧给了小公爷。
  而张小公爷则是将这封密卷,恭敬无比的递交到了弘治皇帝的手上。
  拿过了这封密卷,弘治皇帝迫不及待的打开来仔仔细细的看了起来。
  刘健则是臭不要脸的凑到了边上,弘治皇帝倒是没有赶开他。
  而是放过去一些,让他一并来看。
  虎头老太师虽然不知道孙儿要搞甚,但也好奇的凑了上来。
  当头的那一句,便是《礼记·礼运》中张小公爷所吟诵的那一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古之‘大同’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遍读史书可知:难矣。”
  “然‘大同’之想,窃以为非不可取……”
  “若‘老有所终’,可聚仁孝!‘壮有所用’者,有几人肯从贼做乱?!”
  “幼有所长者多,则长成国之必兴。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则民心向国……”
  刘健读得这份密卷,不由得“嘶嘶~”的倒吸凉气。
  老家伙可是名教理学出身的,这种推崇于“天下大同”的说法极为符合他的胃口。
  且这老刘那不是没有上过朝堂死读书的傻狍子,他比谁都知道要做“天下为公”显然不可能。
  要搞成所谓“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那更加不可能了。
  但若是要做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倒是可以考虑。
  张小公爷最厉害的一点,便是在这里面点明了这与帝王统治的关系。
  聚仁孝、民不乱、心向国,有此三项在手大明岂非江山永固?!
  “《管子·匡君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臣窃以为此当慎之。”
  “柱石四民固则国固,柱石四民强则国强,柱石四民乱则国亡。”
  “古今往来,莫过如是焉……”
  “我皇明欲国柞绵长,则稳四民当为先!稳四民,当蓄国力为上。”
  “国力者为何也?!一曰粮,二曰财,三曰良将精卒,四曰忠臣干吏……”
  看到这里,弘治皇帝点头。
  但刘健的眉头却微微皱起,这岂非是把读书人放在了后面么?!
  “臣窃以秦西地龙翻身之事为例,此乃国力之镇方使得万民归心。”
  读得此句后,刘健亦不由得苦笑。
  的确,当时若非是有大军震慑恐怕灾民能不能抵京都是个问题。
  有粮,百姓们才不会慌。
  有财,才能如潮白河码头一般发动赈济。
  良将精兵驱赶盗匪、弹压乱民,忠臣干吏统筹赈抚工期。
  张小公爷的这封密卷里,可以说是解答了大多数弘治皇帝的疑惑。
  同时更是让刘健这老家伙,都有些茅塞顿开之感。
  这其实不是说张小公爷自己本身有多厉害,此完全得益于他所学到的知识。
  后世的治国之路,是无数的先辈们用血泪淌出来的。
  无数的教训都写在了书本上,若是没有看出来什么那只能说小公爷太蠢、没用心读书。
  但凡是用了些许心思的,总是能够找到点的。
  比如“天下大同”此论,它经过了多次的历史沉淀后有过不同的发展。
  清末的屈辱之后,这种思想更是进一步有了剧烈的震动和发展。
  一部分如以康南海的《大同书》、章炳麟的《五无论》为代表的,更倾向于乌托邦似的幻想。
  相较起来,洪仁坤所执行的《天朝田亩制度》及孙德明的“天下大同”更加实际些。
  正是有这些个前仆后继的前辈们,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设想。
  并去实践自己的设想,张小公爷才能够结合后世华夏自己的发展总结出经验来。
  没有这些前辈们的血泪淌出来的道路,张小公爷上哪儿“生而知之”去?!
  “此卷……善!大善也!!”
  刘健那双苍老的眸中,迸发出丝丝的精光。
  整个人似乎一瞬间挺拔了起来,却见他缓步行出径直走向了张小公爷。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