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易与张允商议道:“汉水水面不够宽阔,我军战船虽多,却不能排开,倚多为胜。吾观江夏之军水战甚强,不如我二人分兵,你率船队在水中,我率本部上岸,在陆上与之一争雌雄。”
张允道:“若在陆上,敌军定不是对手。”
两人商议定了,当晚孙易便弃舟登岸,在江北扎下营盘。
等到了第二天,孙易军与张允军沿着汉水,水陆并进,双方又是一场恶战,江夏军水战占了上风,岸上部队却被孙易军虐得不轻。情急之下,侯登命军队全都弃岸上船,顺着汉水进入大江,回到西陵城中。
孙张二人获得胜利,沿汉水南下,进入长江,直接面对侯登与刘宏构筑的水上防线。
侯刘二人经营了许久,水上防线比较成熟,孙张二人初到,强攻未能得手,便扎下营来,等侯马援的到来。
马援的船队之所以晚了,是因他一路忙于任命官吏,恢复吏治,招抚当地豪强,关心百姓疾苦,因此耽误了许多时间。
孙易和张允两人只需要打仗便可以了,马援却要军政一把抓,巩固所占之地,为建世汉的后续统治打好基础。
马援与孙易和张允合兵,共有军马十二万人,大江两岸,连营数十里,江面上密密麻麻全是船只,江夏郡豪强纷纷来投。
马援派人向刘宏和侯登送上书信,劝二人归降,刘宏将使者斩首,并派人送往江北,给侯登观看。
使者道:“侯太守,刘将军说了,他与太守相约,共抗马援,为守誓约,他已将马援使者杀了,请侯太守也如此,斩使以明志!”
侯登拿出马援招降之书,说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此之谓礼也,侯某已拒绝马援之招降,誓与刘将军共进退,这封书请你转交刘将军,他见此便可知侯某的心意。”
使者回到江北,将书交与刘宏,刘宏道:“他不肯杀使,分明是其志不坚,要为自己留一条退路,又何必如此惺惺作态?”
刘宏派人将书信送回庐江吴汉处,只说侯登首鼠两端,不可信任,请大司马另派人来,接任江夏太守,免得侯登引狼入室,坏了大计。
吴汉此人出身寒微,不太喜欢说话,但是性格沉毅,有计谋,是个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主。
他向着军中司马赵熹道:“侯登此人素有宽仁之名,在郡中威望很高,刘宏屡屡来信说侯登的不是,其言未必都是事实,但若长此以往,这两人如何能够共事?我担心江夏一线不能稳固。”
赵熹道:“大司马欲使赵某去为二人讲和吗?可是以赵某看来,这两人却不可能一条心。”
吴汉很疑惑,“这是为什么?”
赵熹道:“此事的关键在于,没有一个人总领江夏防线。若是以侯太守总领江夏,把前线都交给他,吴公必不能放心。若是以刘将军为前线主将,即便侯太守肯,他的手下恐怕也不能心服。因此只能让这两人共同守卫,谁也不能节制谁,这就必然存在矛盾。刘将军是大司马的亲信,大司马自然放心,可是侯太守刚投过来,其志未坚,若刘将军逼迫过甚,恐怕会生出变数。”
吴汉点头道:“你说得对,但是此事该如何呢?”
“或是将刘将军撤回,将江夏全交给侯太守,或是另派人去,取代侯太守的位置,干脆将江夏郡整个接管过来。只是侯太守在江夏时间太久,根基太深,恐怕大司马也挪动他不得。这事儿若是做得急了,还真容易逼出大事来。”
吴汉沉吟半晌,说道:“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只要处置了为首之人,下面的人翻不出什么大浪!”
赵熹惊道:“大司马,您的意思是,要把侯太守。。。”
“侯登为人能得百姓之心,士民多能为之用。他此时或许并无投敌之心,却也不得不防,只要他想改换门庭,翻手便可投过去。与其日夜防范,不如一了百了,直接杀了!”
赵熹道:“侯太守有功无过,杀之无名,怎能服人?杀有功者,恐怕寒了江夏郡的人心。”
吴汉道:“吴某在战场争战多年,知道什么是人心。人心和人的头一样,都是会在刀剑前低下的!此乃非常之时,不能用非常之法,侯登不是我等自己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放心,只凭这一点,他便不能留了。如你所说,他的根深,不好挪动,还不如就地砍了,省却多少啰嗦!至于罪名。。。就说他通敌好了!”
明天补这两章的图。
第446章 这很吴汉
吴汉懂政治吗?
官位做到大司马,不能说一点也不懂,但是他本质上是个武将,思维都是战场式的。他基本不会用软刀子,吴汉就是用刀来杀人的,别的方式他不太擅长。
当年刘秀作为玄汉政权的臣子,刚刚平定了王郎,想派人去发幽州十郡突骑补充自己的力量。但是这件事很难办,因为刘玄任命的幽州牧苗曾已经上任了,苗曾就是刘玄派来对付刘秀的,他决不会同意刘秀把幽州突骑带走。
幽州突骑是非常强的军事力量,若是都被苗曾掌握了,天下就没有他刘秀什么事儿了。刘秀很忧愁,不知道怎么能把幽州突骑弄到手,这时邓禹说道:“让吴汉去,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邓禹说吴汉勇猛强悍有智谋,诸将都及不上他,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以邓禹识人之明,他是不会看错的,从此也可知吴汉的能力,他并不是一个没头脑的武夫。
刘秀对邓禹的推荐基本就是言听计从、全盘接受。他立即拜吴汉为大将军,持节回幽州,征发幽州突骑。
刘秀徇行河北,是持节来的。持节者就是钦差,权力极大。朝廷命将,以节为信,以指挥军队。现在他把这个权力又转授给吴汉,可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当初王郎作乱时,河北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各郡县长官自己说了算,上谷、渔阳二郡想要站队玄汉,支援刘秀,两个太守自己就直接发兵了。而且各郡的发兵支持,虽然也是冲着刘秀昆阳之战的名头,但更多的是因为他此时是玄汉政权在河北的代表。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河北不是刘秀一个人说了算了。刘玄派了尚书令谢躬总领河北诸将,还任命了幽州牧、冀州牧。
他已经在防备刘秀自立山头了。
幽州牧苗曾总领幽州十郡,是各郡太守的直接上司,发幽州兵是不能越过他的。此时刘秀的发兵难度决非当初可比,有苗曾在,刘秀很可能发不出这个兵,那么他的创业大计也就别提了。
因此吴汉此行是关系到刘秀前途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苗曾听说吴汉来了,果然命令各郡不许发兵,并且暗中进行了部署,准备一言不合就收拾了吴汉。这时他是全面占据优势的,毕竟他是主吴汉是客,这是苗曾的地盘。他预先作了准备,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吴汉做了什么?
什么也没做。他就带着二十个人去苗曾的驻地无终。
苗曾本来以为吴汉会带兵马过来,杀气腾腾地准备大干一场。此时见他就带了这么几个随从,立刻就放松了。
估计他此时心里在嘀咕:吴汉这小子还是嫩啊,竟然一点准备也没有,他以为发兵就是说句话的事儿?
放松了的苗曾亲自出城去接吴汉,当然得是带着兵马。吴汉毕竟是个持节的大将军,大家同朝为臣,面子上的事儿还是要顾及的。
苗曾带人出了城,见到吴汉,两个人当然要互道久仰,说一说路上辛苦,就在两人亲切交谈时,吴汉忽然身子向后一仰,嘴里吐出了个字:“杀!”
“啥?”对面的苗曾有点没听清,还伸着脖子凑过去问:“你说啥?”
这是一个很懂事儿的动作,完美地配合了吴汉随从的刀锋,别人看上去,就好像是苗曾故意伸着脖子让人砍似的。
事实证明,吴汉家的刀就是快,眨眼的功夫,苗曾的脑袋就满地乱滚了。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苗曾带来的兵马,浩浩荡荡的一大堆人,全大眼瞪小眼,懵了。
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一言不合就杀人?杀的还是地方大员,一州的牧守,要知道全天下也只有十三个州,掌管十三分之一天下的大官,他说杀就杀了?
吴汉表情威严,眼神坚定,他举起了手中的节杖,说道:“苗曾阻挠发兵,欲拥兵自重,反叛朝廷,我代表朝廷将其正法。此行只诛首恶,诸将不知情者无罪,汝等要各守本部军马,等待朝廷的调遣!”
诸将发懵之余,被吴汉的气势震住了,也被他手中的节束缚住了手脚。吴汉持节,就是钦差,有指挥军队的权力。而且此时在场唯一可与他抗衡的苗曾死了,现在名义上是吴汉一家独大。
吴汉也说了,只杀苗曾一人,诸将都没有罪。自己都没事儿了,谁还会为一个死人出头?
于是大家纷纷表示服从,吴汉顺利接管了苗曾的军队,并成功征发了幽州十郡突骑。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吴汉的“勇”。
带着二十个人就敢去人家地盘杀人,杀的还是对方老大,这老大当时还带着一堆兵。没有超人的胆量,谁敢去做?
相似小说推荐
-
穿越山贼做皇帝 (超神MVP) 起点VIP2021-06-13完结 20W收藏166.87万字 5.87万总推荐穿到古代做皇帝,原以为,自己积了十八辈子的德,从此三宫...
-
李逵的逆袭之路 (水鬼游魂) 起点VIP2021-06-16完结百丈村的二傻子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对着全村老少爷们大言不惭的说着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