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牛吏之帝王崛起 (天下九九)


  在争论中,贤良文学们不断重复着“不能与民争利,要以德服人”之类的废话,桑弘羊的核心观点只有一个:财政需要。废除盐铁专卖,哪儿有钱“外攘夷狄”、“虽远必诛”?不这么搞,朝廷根本就玩不转。
  每个朝代进展到一定的程度,随着政府官员队伍的不断膨胀、官僚日益腐败和战争等大消耗意外情况的发生,种种因素堆积在一起,都会产生类似的财政问题,朝廷需要钱弥补开支缺口,不管是盐铁专卖还是铸造大钱,总而言之是为了圈钱,因为不圈钱就要破产,这就像是吸毒,沾上了就戒不掉。
  这场大争论之后,朝廷象征性地废除了酒类专营,算是对民间情绪的一个安抚,占比重最大的盐铁专卖还是雷打不动。后来“柔仁好儒”的汉元帝曾经试图“以德服人”,宣布废除盐铁官营,可是三年过后,陷入财政危机的汉元帝顾不得德不德的了,又灰头土脸地将其恢复。
  如今刘钰想要将人参官营,其实也是一项特定的“官山海”内容,当然也是“与民争利”。但是按照郑青的法子,相当于从百姓手中明抢,吃相太难看,显得没风度。
  刘钰却想把蛋糕做大,让大家都增加收入。他的理想模式就是,把薅羊毛包装成理发,让羊被薅了还得凑到主人身边蹭一蹭撒个娇,表达一下感谢。
  这就要研究百姓的需要了,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才不会遭到反对,那么百姓目前需要什么?
  按照田邑的说法,百姓采了人参,不会加工处理,人参容易变质腐烂,没了药效,所以他们担心人参砸在手里卖不出去,只好急着出手,因此而卖不上价,难以致富。
  针对这些问题,皇帝和郑青商议,决定不参予采摘环节,原本以采参为业的百姓可以继续,政府包揽收购,价格要比之前有一定的提高,让百姓觉得占了便宜,条件是他们只能将采来的人参卖给政府。这样虽然销售渠道单一,但是好在稳定,好在价格高过从前,百姓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再不用担心人参砸在手里。
  这一波操作,可以包装成皇帝怜上党百姓贫苦,为他们解决人参销售问题,大概可以怒刷一波好感。
  上党人参虽然是稀缺药材,但是销售局限于本地,价格长期处于低位。皇帝提价收购,看似支出更多,其实这点提价对于想从中赚大钱的皇帝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这只是塑造他仁君形象的形象工程而已,是为了顺利推进“人参专卖”而做出的一点小小的让利而已。
  皇帝以郑青为“参粮官”,组织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人参的加工和储藏问题。这个工艺皇帝只知道大概,但是这经已足够了,有了这个大概,攻克技术关只是时间问题。
  最终的销售环节也是由官府负责,想要人参的商人,必须要以粮食来换,这样可以逼着外地的药商运粮过来。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思路,其中还有非常多的细节需要考虑,皇帝把这些都交给了郑青,让他一力承担。皇帝自己则担起了另一个做大蛋糕的关键任务:打广告。
  这是打开销售渠道,推高人参价格的关键环节。
  这件事由皇帝来做最合适不过,因为古往今来从来都是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集权社会永远是从上向下的传导作用更强。
  于是不久就有一种说法开始流传,说皇帝之所以精力那么充沛,就是因为他平时擅长养生,以上好的人参进行滋补,所以从来不觉得累,甚至传说,皇帝年纪轻轻就有数个子女也与吃人参有关。
  这一次走乌岭道,累倒了十几个年长的大臣,皇帝命随驾的太医前去看望诊治,太医开的药方之中,大部分都有上党人参的成分,大臣们吃过一阵子之后,普遍觉得精神健旺了许多。
  这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热情的太医上门复诊,不停地说这药里面加了料,就是使皇帝陛下龙精虎猛的人参。这东西最是滋补,吃了会使人精神健旺,然后亲切地问:“您是不是也觉得精神健旺了许多?”一般这种不断的启发式提问都比较洗脑,健忘的老臣们大多会忘了自己从前的状态,觉得“咦,好像确实感觉比昨天有精神了,人参真好,这药真是灵!”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家汉朝的人参确实是没有任何添加物的纯天然野生药材,真材实料,药效凶猛,吃了很快就见效,绝非后世那些各种处理过的中药材可以相比。
  朝中大臣们都是有钱人,是人参消费的潜在客户,皇帝相信,等到他们离开时,会想多买一些人参带回去的,前提时带回去不腐烂。
  这个问题只花费了二十天就被郑青技术团队解决了。人参专卖可以正式启动了,“参粮官”走马上任,开始办公。
  这件事越过了上党太守田邑,让他有点不舒服,但是这是皇帝亲自交办的事儿,“参粮官”是皇帝近臣,是尚书令的儿子,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更可以随时向他在朝廷中的老子打小报告,田邑丝毫不敢怠慢,只能战战兢兢地给予配合。
  何况皇帝陛下说了,除掉运营费用之外,其他人参专卖的收入全部留在上党,做大军的军粮。田邑想到十万大军驻上党的场景,心中又不由得激动起来,或许这事儿办成了,他也能在战场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再立大功。
  总而言之,目前这件事并没有受到什么抵触,上党郡从太守到百姓,都对此持拥护态度。
  皇帝在长子县停留了一个多月,满怀信心地要为上党打造支柱产业,没想到这时侯得到消息,刘秀突袭常山郡,游击将军常子都大败,太行山游击队损失惨重。
  大胜后的刘秀顺着太行山东麓南下,看这个意思是要向西麓的刘钰示威,他好像隔着太行山挑衅道:“有本事过来打我呀!”
  刘钰向东望着高峻的太行山,突然伸出中指向天,“有能耐过来跟我打!”
  说起国营就有好多话想说,说多了也没用,还是上几张图看看太行八陉吧。


第484章 气势之争
  清漳水发源于太行山,河水清澈见底,它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经过上党郡内连绵的高山,进入到狭小的涉县谷地,再向南去,于合漳和同源于太行的浊漳水会合,两条河流并成一条漳水流出太行。
  处在清漳水下游的涉县是太行山内的一个小县城,如果不是处在两汉交界之处,没有人会在意这么一座小城。可是如今小小的涉县城中竟然常驻军马六千,为此,邯郸方面要不断地运送军粮进山,以供给驻军需要。
  这一切都是因为涉县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县城处在连接河北与上党郡的滏口陉上,与在它西面五十余里的壶口关遥遥相对,是阻挡上党兵马出滏口陉的紧要之处。
  壶口关是上党郡的门户,如今掌握在建世汉手中,刘秀几次派兵攻取未果,只好在涉县布置防线,堵住上党兵马东出的道路。
  壶口关建在险要的高山上,因山形险狭如壶口而得名,又称壶关。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
  而涉县则是群山间的一块小小盆地,地势相对平坦,但依旧是一处要害之处,上党兵马若自壶口关出来,必须要先拿下涉县,否则无法东进,因为涉县之兵可以随时在身后断掉他们的粮道。
  这种重要的小城,其实派几万兵驻扎都不嫌多,但是因为涉县太小,城内不能容纳大队人马,六千驻军已经是极限,再就是涉县盆地田地出产有限,粮食不能供给大队人马所需,还要从河北运粮,驻扎大军成本太高。
  因此刘秀一向的操作就是在涉县驻六千人,而在距离涉县东部百余里的武安驻扎重兵,如果涉县被围攻,只要这六千人坚持住两三天的功夫,武安的大军就会赶来增援,武安再向东几十里,就是建武汉都城邯郸,邯郸城周边有几十万大军,距离涉县也不过两百里,几天的路程。
  事实证明,六千人防守一座小城,可以防得风雨不透,几天内想打下来几乎不可能。
  田邑曾经几次进攻涉县,但是小小的涉县已经被建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六千人可防御得面面俱到。上党兵马刚刚开始围城,武安的精骑便来增援,再过两天,大队的步兵也来了。田邑力所不敌,只能撤走。
  刘秀也曾想以涉县为跳板攻破壶口关,他真正领教了什么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壶口关地势太险,田邑虽然只在关内布置一千余人,但是河北数万大军也难以撼动,因为面对这种地势,多少军队都铺不开,只能一小队一小队地上。
  经过相互之间的试探,两汉在涉县和壶口关一带达成了平衡,两座城相距五十余里,隔着清漳水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
  刘秀自常山南下,顺着太行山巡视一遍。他穿过几个山间盆地来到了涉县,甚至向前挺进到壶口关下。这可把壶口关守将吓得够呛,以为他要以大军攻打,连忙向身后的潞县求救兵,又火速派人回长子禀报,等到救兵到位,而身在长子的皇帝和诸位大臣都被这消息震动之后,刘秀却走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