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乱世栋梁 (米糕羊)


  “齐主无心政务倒也罢了,可他引为肱骨的大臣,大多是劣马。”
  “当初,高洋为帝,虽然也酗酒,但好歹有杨愔这能臣处理国事,现在?齐国那几个掌国事的重臣,大概也就只有唐邕是能臣。”
  “其他的,只会专营、投机、弄权,尤其那个和士开,呵呵,我看,齐国国政败坏,都在此人身上。”
  这个看法,王琳颇以为然:“和士开此人,简直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典型佞幸小人……”
  和士开是齐主高湛心腹,典型的佞臣,王琳知道和士开的一些事情,只觉此人为硕鼠,迟早要把齐国啃得千疮百孔。
  李笠做了个推的动作:“所以,等那些像样的宗室、大臣都被清理得差不多,齐国,就像栋梁腐朽的房子,使劲一推,就塌了。”
  “陛下认为,要等几年?”王琳问,这是他很关心的一件事,所以此次入京面见皇帝,顺便要探探口风。
  李笠称帝后,将近一年的所作所为,表明这位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并且在付诸实施,厉兵秣马。
  所以,王琳和许多人一样,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天下一统,近三百年乱世结束。
  “这不是等几年的问题,是砍了人,占了地盘,怎么在新地盘站稳脚跟的问题。”李笠回答,这回答出乎王琳意料之外。
  李笠继续说:“南北对峙近三百年,北方的百姓,对南方朝廷可没什么认同感。”
  “确切地说,是北方士族和地方大户、豪强,对南方朝廷没什么认同感。”
  “两百多年前,中原大乱,是当时的朝廷抛弃了北方百姓,逃到江南去,现在,两百多年了,南方来了个新朝廷,要管他们,他们服不服呢?”
  “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当然服,只要这些士族和地方大户服了,地方上的百姓,也就没什么想法,毕竟给谁缴租不是缴?”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要如何保障北方各地地头蛇的利益?莫不是让他们继续有各种特权?譬如名下有大量隐户?有大量不需要缴租的田地?”
  “这不可能!”
  李笠说到这里,语气变得激烈:“不接受户籍清查,不接受土地丈量,那朝廷要这块土地做什么?”
  “收不了多少租赋,征不了多少劳动力,还得封官许愿给好处,稳住这帮地头蛇,这算什么?当我是冤大头么?”
  李笠言语间,自称没有用“朕”,可见情绪有些激动,王琳听了之后,大概明白李笠的想法。
  “简而言之,地要交租赋,人要服劳役,承担了这些,才有资格被朝廷收买,但这种规矩,人家未必愿意乖乖接受。”
  李笠说着说着,用手掌做了个“砍”的动作:“立规矩前,必须立威,要立威,就得把刺头都砍掉。”
  “灭齐,只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还要武装检籍、检地,朝廷练兵、备战,还要考虑第二阶段的需求。”
  “所以,骑兵一定要多,要知道河北各地豪强可不缺马,他们若是要搞事,可以弄出遍地流窜的马匪,官军马不多,就容易吃亏。”
  “一旦压不住流寇,河北各地烽烟四起,到时候国库又支撑不了大量开支,可就进退两难了。”
  “现在,官军备战,厉兵秣马,马可不能少,可问题是,马真的不多……”李笠说到短处,气势瞬间消散许多。
  这个问题,王琳也觉得棘手:养马可不容易,先得有地,然后要熬时间。
  一时间,两人都沉默了。
  骑兵的好处,他们当然知道,一支兵力在两三千的精锐骑兵,于平原地区作战,发挥的作用,顶上万步兵。
  然而南方没有草原,没有好牧场,所以李笠行马政,在两淮、河南开辟牧场养马,为此不惜少开垦一些农田。
  但马和人口一样,是需要时间繁殖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变出来的。
  “所以,要和齐国互开边市,用烈酒、白瓷等好玩意,和北边换马……多买些母马回来……哪怕换回来的马不怎么样,但好歹要有。”李笠缓缓说着。
  “但是,光靠朝廷养马可不行,得发动民间养马,然而民间养马的积极性未必起得来……所以……”
  李笠说到这里,问王琳:“那件事,筹划得如何了?”
  “呃……”王琳忽然觉得有些尴尬,因为“那件事”一旦实行,恐怕会惹来舆论哗然。
  所以,一时间竟然有做贼心虚的感觉。
  “无妨,有什么风波,朕来平定,你们只管做事。”李笠给王琳交个底,以便王琳放开手脚做事。
  此次王琳到建康,入宫向他亲自禀报一些事情,其中之一,就是这件事。
  又说了一会,王琳告退,走在竹林间,看着四周熟悉的场景,有些恍惚。
  一眨眼,改朝换代已有一年,这一年时间里,总体而言,风平浪静。
  因为外甥的缘故,王琳感受到新朝天子对前朝宗室的善意:住在鄱阳的萧方诸,时常写信给他,讲述自己和母亲在鄱阳的生活经历。
  当然,这些信件必然是被人看过,才传到王琳手上。
  而王琳写给姊姊、妹妹以及外甥们的信,同样免不了被人翻看。
  但王琳从姊妹以及外甥们的信中,看到了生活细节,发现外甥对鄱阳城的许多方面都了解得很清楚。
  所以,这种软禁生活并不是很压抑。
  萧方等的侄子、故梁湘东王萧绎的嫡长孙萧庄,在鄱阳过得也不错,而且,当初将萧绎藏书拿出来刊印、销售的“收益”,都能定期收到。
  总总迹象表明,前朝宗室们在鄱阳的软禁生活过得还行。
  这就是李笠对先帝(萧纲)子孙的善意。
  王琳觉得,按照他对李笠的了解,如无意外,前朝宗室们,应该可以善终。
  不过,若李笠去世,新君即位后会以何种态度对待前朝宗室,那就不知道了。
  阳光透过竹林,洒在小路上,光影斑驳,王琳沐浴着阳光,听着竹子摇曳的声音,想起另一些事。
  三吴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让王琳感受到李笠的恶意,这恶意,是针对那些士族和地方豪强。
  王琳是会稽人,又多有人脉,所以消息灵通,三吴地区的大规模检籍、检地,以及各地官府大规模招募厢兵,都说明李笠这次是要来狠的。
  一如李笠方才所说,不接受户籍清查,不接受土地丈量,那朝廷要这块土地做什么?
  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的三吴地区,必须在朝廷完全控制之下,有多少田地,就该缴多少租赋。
  有多少劳动力,就该在官府调动下服劳役。
  谁敢不听话,谁就要倒霉。
  几百年来,即便朝代更替,依旧我行我素的吴姓士族、侨姓士族,面对李笠的恶意,恐怕不改变是不行了。


第二十五章 善意,恶意(续)
  秦淮河畔,印刷作场边,校书局内,身兼多职的中书舍人颜之推,看著书架上放满的样书,只觉有些头疼。
  随着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日渐推广,以及纸张价格的不断下降,各类书籍刊物的“发行量”大增。
  又有“报纸”这种新式刊物,对时效要求很强,使得建康印刷作场日夜忙碌。
  作场每天都要对大量书籍“定版”,然后开始大批量印刷,但·定下的“初版”所印样书,需要校书局来校对,所以校书局的员工每天都很忙。
  颜之推感觉手下校书人再多,都忙不过来。
  校书,光识字还不行,因为仅仅识字而不通典籍的话,只能分辨错字,而难以分辨别字。
  所以,校书员的数量有限,但工作量很大。
  因为现在已到午时,是用餐时间,校书们都已经“下班”,去食堂用餐,所以厅内没几个人。
  他左看右看,确定没什么人,麻利的从腰间拿出一个扁扁的酒壶,拧开盖子后,喝了两口。
  美酒入口,只觉神清气爽,头也不疼了。
  把盖子拧上,将酒壶放回腰间,颜之推对当值的吏员交代了几句,随后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他作为主官,自然有人送餐到他办公室,用餐完毕后,在隔间小憩一会,以便抖起精神,继续后边天的工作。
  坐在书案边,看着堆积如山的书籍,颜之推默默掏出酒壶,又喝了两口。
  皇帝已经离开建康,带着文武百官返回淮阴行在,他作为中书舍人,却没有同行。
  留在建康,负责几件事,其中就有主持校书局事务。
  主持管理事务并不难,难的是每天还要抽空校书(审核),因为人手紧张不够:要校对的书籍太多了。
  校书,看起来轻松,做起来不轻松,因为当一个人每天都要看许多书,并且要仔细勘误的时候,精力和眼力消耗得很快。
  颜之推之所以临时被安排来主持校书局事务,是因为“前任”因为长期用眼、用脑过度,导致头昏目眩,体力不支,病倒了。
  新的人选还没定,所以三十出头的颜之推,被皇帝派来校书局“救火”,先撑过这段时间再说。
  他将酒壶放好,看看案上整个办公室里一堆堆的书籍,忽然有一种上当的感觉:说是临时让我顶一下,不会这一上任,就走不脱了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