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革清 (绯红之月)


  但是冯玉宽却没有回答,只是问道:“织田兄弟,你为何对这个如此感兴趣。”
  “也没啥,就是莫名的放不下。”织田秀吉叹道。
  “直觉么?”冯玉宽也感叹起来。
  “啥叫做直觉?”织田秀吉大惑不解。好不容易弄明白了,织田秀吉赶紧纠正道:“那是圣灵引发的启示。”
  冯玉宽知道西班牙天主教徒们的坚持,啥都要往他们的神上拉。有些受不了这样的狂信徒,冯玉宽笑道:“看来大海战时候的那阵风,也是你们上帝的意志。”
  织田秀吉听到这里,当即闭了嘴再不提上帝。英国纳尔逊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决定胜利的就是那一阵风。如果从天主教的教义来讲,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思。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的意思,那么这阵决定了西班牙命运的风也是上帝的意思。
  自己的失败如果是上帝的意思,那就证明西班牙人不受上帝的宠爱了。如果是败给同为天主教一脉的国家,织田秀吉心情可能还会好些。可英国人是叛教者啊!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宗的控制。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
  笃信上帝的西班牙人与背叛上帝的英国人作战,上帝竟然垂青英国人,还有天理么?还有教义么?
  冯玉宽看出自己给了西班牙人织田秀吉超出想象的打击,知道自己说的话太重,只能问道:“你要多少?”
  “有多少买多少。”
  “用什么支付?”
  “鹰洋。”织田秀吉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钱袋,将里面的鹰洋摸出几枚放到桌上。
  冯玉宽拿起一枚,虽然见过很多次鹰洋,不过每次拿起这银币都会让冯玉宽感觉很不错。不管是样式或者纯度,西班牙鹰洋都相当不错。在手里把银币高高抛起,等银币落下之时又横着凌空抓住银币。冯玉宽问道:“你带了那么多钱么?”
  “当然!我们西班牙从来不缺银币。”西班牙舰队司令织田秀吉自豪的答道。
  第二天,冯玉宽就踏上了前往临淄的道路。在路上,冯玉宽有些不解,快六十岁的自己怎么就骑着马,在这寒风里奔波呢?怎么都轮不到自己这老头子受这份罪吧。
  思前想后,冯玉宽不得不承认。不管西班牙是不是缺乏银币,至少西班牙商人织田秀吉,也就是弗朗明哥,他携带的西班牙鹰洋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冯玉宽不跑一趟就感觉有些负罪的程度。
  到了临淄,就见霍崇竟然在准备远行,冯玉宽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霍崇无奈的把江苏巡抚孔不更给出来的消息讲给冯玉宽听,冯玉宽也被惊到了,“一年就有两里的海岸被水淹了,这孔不更是在编瞎话啊!”
  霍崇也是用了些心力才没说出指责孔不更的话,毕竟孔不更属于外来户,他如果在这件事上说谎话,只会让他失去所有机会。哪怕是从人性逐利的角度,霍崇都不认为孔不更敢说出这样的弥天大谎。
  既然不能批评孔不更,又不想为孔不更背书,霍崇只能询问冯玉宽,“冯大哥不是要去倭国么?怎么跑回来了。”
  冯玉宽就把织田秀吉的目的讲给霍崇,霍崇听了之后倒是无所谓,正常商业行为也没啥好反对的。这边正聊着,户部代理尚书韦伯就进来了,“主公,可否调拨食盐南下?”
  听到食盐,冯玉宽赶紧说道:“给我多留点。倭国很需要食盐。”
  韦伯微微皱起眉头,“冯兄,倭国乃是岛国,怎么会缺盐?”
  冯玉宽挠挠脑袋,“俺也不知道为啥,他就是缺。”
  说完,冯玉宽又继续挠起了脑袋。
  霍崇看着冯玉宽的头皮屑如雪花般飞舞,突然想起件事,“冯大哥,你问问那织田秀吉,有没有从非洲把棕榈种子给咱们弄回来。上次说的时候,他可是说要给咱们弄到手。”
  “阿非利加的棕榈种子么?那小子带来了。”
  “嗯。那可是好。不过……咱们的船队能到婆罗洲么?”
  “婆罗洲……不是说在南海那边上万里远么?”冯玉宽惊讶的问。
  “肥皂啊。做肥皂就得有植物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咱们人吃都不太够,用来做肥皂也太贵了。婆罗洲有中华移民,只要到了婆罗洲,就能在那边开辟土地,种植油棕榈树。棕榈种子榨油,虽然不怎么能吃,至少能做肥皂。做了肥皂,冯大哥一天一洗头都没问题。”
  冯玉宽听到肥皂二字的时候,眼睛就亮了。等霍崇说完,当即来了兴趣,“那棕榈难道不能在山东种么?”
  “冯大哥知道荔枝么?”
  “好像听说过,还有个啥诗文……”冯玉宽努力想表示自己知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韦伯板着脸念出那句诗。念完之后看霍崇并没有露出认同的表情,当即换了另外一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对。岭南已经够靠南,然而这油棕榈树却是要在比岭南更南,比越南与交趾更南,甚至比暹罗都更靠南的地方才能种。那地方都要到赤道附近了。婆罗洲那边能种,又有中国人。我是很想在那边开辟棕榈种植园。”
  冯玉宽有些迷糊,又忍不住用羡慕和嫉妒的目光看着霍崇旁边的韦伯。至少韦伯只是听了听就知道霍崇文邹邹的在说啥,而且还露出听明白了霍崇所说内容的模样。冯家子弟中却没有韦伯这样的读书人。
  不过冯玉宽也不想和小辈们怄气,最后就让韦泽写了文公,拿着公文去户部商务司协调货物去了。
  等冯玉宽出去,韦伯不解的问道:“主公,为何日本不产盐。”
  “日本北部地区海边基本都是山地,位置又和关外同一纬度,不适合晒盐。”
  “那……日本南部呢?”
  “日本南部受到梅雨季节影响,还经常有台风。台风过处大雨倾盆。”
  韦伯是湖北黄石人,听到这话已经明了。不禁苦笑道:“那是挺惨。不过孔不更说,江苏黄河口一年崩塌两里地,沿岸的盐田都毁了……”
  “我知道。我正要去看看。”霍崇叹道。
  韦伯连忙安抚道:“主公,起码山东产盐。以前看书,说山东有鱼盐之利,没想到用了机灌盐田之后,产盐竟然如此巨大。只是江苏盐田受损如此严重,大概又得有些人要闹事。还请主公多带人马。”
  很快,霍崇就在大队人马保护下直奔江苏。孔不更就在徐州等着霍崇,听闻霍崇前来,立刻骑着马前去迎接。半道上接到霍崇,孔不更愁眉紧锁,“主公,不如咱们先去黄河口看看。”
  跟随在孔不更身边的几个人听到这话,圆胖的脸上不禁露出惊讶来。霍崇见那些人从未谋面,而且精神面貌与山东队伍完全不同,刚看了这几人两眼,孔不更赶紧介绍,“主公,这些都是苏北盐商,我把他们叫来,是为了让他们为主公讲述苏北盐田的事情。”
  话音放落,这几个圆胖脸赶紧给霍崇跪下。孔不更连忙喝道:“之前说了,华夏朝廷不兴跪拜。你们忘记了不成。”
  几人赶紧爬起来,连声请罪。见霍崇并没有怪罪的意思,几人才讲述起来。原来江苏盐田制盐除了靠海,还依靠黄河入海口附近的芦苇荡。
  与山东相比,江苏降雨更多。随便一次降雨就能让盐田毁于一旦。为了尽快出盐,只有靠熬制。芦苇荡就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正因为如此,江苏制盐不仅便宜,熬制食盐还更容易做出品质很高的食盐。所以江苏淮阴的厨子们手艺甲天下,而不是浙江盐商更牛逼。靠的就是这手。
  然而黄河只不过断流大半年,这边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因为缺淡水,又遭到海水倒灌,海边芦苇荡遭受到摧残。加上海岸遭到侵蚀,盐田与芦苇荡同时被破坏……
  说到这里,几名盐商已经悲从中来嚎啕大哭。
  孔不更有些为难的看着霍崇。瞅他的反应,大概是想斥责这几个盐商代表,却又很认同他们所说的内容。
  不过霍崇毕竟是造成当下局面的罪魁祸首,孔不更实在是不敢公然指责霍崇的不是。
  霍崇倒是没有觉得有何问题。等几人哭完,就带着众人前去遭到灭顶之灾的海边。过了一日,霍崇经过询问,搞明白了私盐的问题。
  晚上休息的时候,霍崇挥毫泼墨,开始写关于食盐的评价。
  清朝版图大,人口多,需求大,而能够卖盐的机构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百姓日常需求,而盐又是必需品,这其中的利润十分可观,在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就有市场,无论是官、商、民,都是为了“利”而活,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朝廷试图通过管控食盐,来实现独吞食盐这块大蛋糕,可管控力度又不够,于是私盐就出现,仍有清政府如何加大力度进行管控,都无法杜绝,因为本身制度就错了。
  这也反应了一个问题,日常必需品所带来的利润是很可观的,可如果想要垄断必需品,并以高价来让民众服从,这是行不通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商品的价格可以在价值附近波动,可如果远远高于价值,就会出现许多竞争对手,从而拉低其价格,这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是一样的,清政府想通过其强制力控制盐价,私盐则会拉低价格,使其趋于真实价值。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