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用度不足,意味着什么?”
“停发京官俸禄,这是小事,黄河已经多年未修,再不修缮只怕要出大事。”
“各地灾情不管吗?辽东粮荒几近易子而食,山东干旱月余滴雨未下,这些难道不应该是朝廷的责任吗?”
张居正叹道:“的确应是朝廷之责。”
“所以,之前叔大兄说了那么多,一条鞭法以银代赋,不取实物,考成法刷新吏治,甚至清查天下田亩,所求者,无非在于,欲朝中有足够的银两储备来应付天灾人祸。”
“展才,也不仅仅只是有银子就行的……”张四维轻声提醒。
“当然了,光有银子有什么用,得用的对,用到地方,也要会用的官员。”钱渊点头承认,“当年叔大兄上书,言天下五弊,宗室骄恣、庶官瘝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
“除了吏治之外,其他四点,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朝中用度不足。”钱渊诚恳的说:“不得不承认,多些银子也只是治标,但至少有能重头收拾的可能。”
顿了顿,钱渊补充道:“所谓吏治因循,其实也有用度不足的因素,如果多些俸禄……至少很多官员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搜刮民财上。”
“所以一条鞭法势在必行,考成法应当削弱,清查天下田亩……”
钱渊摇摇头,“为人为己,非是良策。”
就差没说出那句“自古无三百年王朝”了。
这是绝对不能在公开场合说出口的话,为什么“自古无三百年王朝”,无数官员都心里有数,他们都知道,是自己,是自己这类人……
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巅峰期,真正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一旦有了功名,就相当于鱼跃龙门,一旦中举,就能横行乡里,一旦身登皇榜,一族都能鸡犬升天。
如华亭徐家纳数十万顷田亩的事在全天下哪个府洲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条死路,所有人都知道最后会冒出黄巾赤眉,将一切撕碎,然后重新开始。
但既得利益者无法去违背这样的潮流,也正因此,虽然张居正人品、名声都算不上好,却能青史留名……虽然他最终失败了。
沉默了很长时间,高拱咳嗽两声,轻声道:“海贸获利如此之丰,能解朝中用度,再以一条鞭法为主,当能重头收拾。”
“考成法的确应当削弱,但却是重中之重。”张四维补充道:“展才适才亦言,若官员贪腐无能,纵国库充盈,亦无力回天。”
钱渊连连点头称是,“有了银子,有了能吏,才能整顿边关,才能修缮黄河,才能赈灾地方……”
相对而言,高拱和张四维没有张居正那样的胆气,他们不约而同的将清查天下田亩这一条排除在外。
历史上几次大名鼎鼎的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为了强秦,虽然自身车裂,然秦始皇以此为基,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王安石变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天下大局的影响,西夏崛起,辽国占据燕云,北宋长期处于战战兢兢的心理状态中。
而张居正不同,虽然明朝在嘉靖年间已然烂了大半根子,北方俺答,南边倭寇,西面还有土司作乱,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还算平稳,明王朝并没有体会到秦国、宋朝那种压迫力……努尔哈赤现在远没有冒出头来呢。
原本的历史中,张居正身登首辅之位,却没有坐享其成……要知道如果他老老实实不折腾,下场可比他老师徐阶要好太多了,何至于牵连家人。
其他的变法也就算了,清查天下田亩……张居正这种聪明人难道想不到自身最后的结局吗?
虽然钱渊看这厮怎么看都不顺眼,但他也不得不佩服对方的勇气……不管是为了青史留名,还是为了社稷,或者为了那些无立锥之地的平民百姓,终归他张居正以自身为祭品,纵身一跃。
所以,在高拱、张四维、钱渊开始讨论细节,甚至开始讨论海运可能性的时候,张居正始终一言不发。
张四维起身告辞,张居正巍然不动,缓缓道:“土地兼并难决,但若行一条鞭法,至少需鱼鳞册上田亩比之永乐年间,一旦他日海贸断绝,何以继之?”
现在是有海贸带来的庞大税银,如果没了这笔收入……那怎么办?
行一条鞭法,最关键的是两点,一是以银代实物,二是增加明面上的田亩数目。
没等钱渊作答,张居正继续道:“当年张某游历天下,行迹遍布湖广、南直隶、两浙、江西,贫苦人家多有弃儿之举,红薯、洋芋一旦推广,数十年间人口剧增,何以为之?”
张居正显然想了很久,一旦人口剧增,土地分配的情况只会越来越恶化。
钱渊在心里嘀咕了声,货比货啊!
自己说的天花乱坠,高拱、张四维明显看不穿……但张居正这厮还真没那么好哄!
“叔大兄,海贸可不仅仅只是贩货收银而已。”钱渊耐心的轻声细语道:“海外之地宽阔无边,仅如今少有人住的舟山,可容百姓数以十万计。”
“大小吕宋岛约莫四个浙江省大小,其上多有明人移居,稻谷一年三熟……”
“其实辽东多有沃土,只因少有人烟,难成气候,如今有红薯、洋芋……若能许免税五年或十年,移民去辽东……”
钱渊说的天花乱坠,高拱还好,张四维已是连连点头,但张居正面带狐疑……他很清楚面前这货,那张嘴可不仅仅只是尖酸刻薄。
的确,钱渊今天来就是来扯淡的。
第775章 开什么玩笑
开什么玩笑,明朝开国近两百年,根子早就烂了,除非造反再创新朝,基本没可能比历史上多延命几年。
但这种责任,钱渊真心不想去扛……关键是也扛不起来啊,他的势力是建立在他自身是文官体系一员上的。
若他要造反,随园先得散了,东南人脉全失,估摸着也就杨文、张三几个死党肯跟着,连梁文、彭峰都要弃之而去。
开什么玩笑,几千年了,几乎所有人的视线都凝固在脚下这片土地上,想轻轻松松转移他们的视线?
想让这个国家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
绝对不可能,就算沥港被毁之前的那些海商,绝大部分有了银子第一件事就是置地……其他都是虚的,但田地是能流传千年万载的。
开什么玩笑,移民海外?
中国人讲究个故土难离,讲究个叶落归根,讲究个狐死首丘,只要还能活得下去,谁会去海外搏命?
当年钱渊想劝母亲、叔母迁居杭州,都费了那么大的劲……移居海外,基本就没回乡的可能了。
就算那些海商……汪直闯荡大海多年,老母儿子还不是留在徽州老家。
至于移民辽东?
钱渊这个谎扯得有点大啊,虽然后世东三省遍地沃土,但这个时代在没有机械化的前提下,移民辽东真心不是个好选择。
清朝末年的闯关东已经够惨了,但至少他们还是能撑得住的……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小冰河时期马上就要来临了,寒冷将成为最大的困难。
钱渊依稀记得,努尔哈赤在执政末期,曾经因为粮食不够大肆屠杀汉人,死者数以十万计。
为什么要糊弄面前这三个人?
原因很简单,钱渊不关心,一丁点儿都不关心张居正最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如今死局,如何匡扶社稷,如何替明朝延命。
嘉靖帝曾经私下对钱渊有这样的评价……忠心为国,天下楷模。
夭寿啊!
论忠心,朝中大臣小臣名臣清臣忠臣奸臣全都算在一起,钱渊铁定是倒数第一的。
没造反,只是时机不对而已。
明朝灭亡,八旗入关……这让中华民族彻底坠入深渊的历史事件,在钱渊看来,是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的。
必然性在于,明朝根子烂成那样了,不亡国实在是天理难容,而明朝和北方民族之间的军事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毕竟那时候小冰河时期降临到这片土地上。
更何况自古无三百年的王朝,明朝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以例外呢?
而偶然性在于,后金崛起,冒出了以努尔哈赤为首的一批堪称名将的首脑人物,没有努尔哈赤,没有皇太极,后金想入关,可能性基本为零。
另一方面的偶然性在于,是后金取代了明朝一统天下,而不是其他的势力,满人为了统治这个国家,采用了一系列的愚民封禁的措施,直接导致中国渐渐坠入深渊。
只要不是后金,不是蒙古,只要是汉人,钱渊无所谓明朝被谁取代。
归根到底,钱渊只希望自己起到在历史潮流中伸手一拨的作用,他并不关心明朝未来走向何处,他关心的只是,在海贸旺盛,东西方在技术、军事各方面都有交流的前提下,是不是能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避免那黑暗的近三百年岁月?
能不能让这个国家更早的呈现东方雄狮的气势?
能不能让炎黄子孙将自己的身份视为骄傲?
所以,对清查天下田亩,甚至张居正心心念的遏制土地兼并,钱渊毫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