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被消灭大半,活着的盗匪心神俱裂,纷纷下马扔掉兵器,高举双手投降。
常忠留下二百将士打扫战场,俘虏盗匪,转头见顾青领着亲卫们正站在沙包高处静静地看着他们,常忠急忙策马迎上。
“禀副使,末将幸不辱命,盗匪已被歼,活着的盗匪亦都降了,胡人商队大约二十多人已被救下。”
顾青笑道:“刚才亲眼见了常将军领兵打仗的本事,果真不凡,将士们辛苦了。”
常忠咧嘴一笑,道:“一群毛贼而已,三两下功夫便解决了,算不得辛苦,此战麾下将士只有两人轻伤,并无战死者。”
顾青凝目朝那群被五花大绑的盗匪们看了一眼,道:“可知那伙盗匪是什么来路?”
常忠摇头道:“末将不知,还未来得及讯问。”
“咱们队伍里有胡人向导,派个向导过来翻译,你找个伶俐的人去审他们,来龙去脉弄清楚,他们可以做糊涂鬼,我们不能当糊涂人。”
“是!”
被救下的商队朝将士们千恩万谢,随即又朝顾青等人飞快走来。
商队为首的是一名老者,五六十岁左右,穿着一身花色长袍,头戴尖角圆帽,褶皱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看起来像是过了一辈子悲惨的人生,就连脸上的五官都被排列成一副被生活摧残得奄奄一息的模样。
“多谢这位将军搭救,老朽商队上下感恩涕零。”老者说着摘下帽子,单手抚胸朝顾青行礼,说的居然是半生不熟的关中话,勉强能听懂意思。
顾青好奇道:“你们是哪国人?”
老者恭敬地道:“回将军的话,老朽这支商队原本三十多人,皆是吐蕃商队,来往于西域诸国和大唐之间,赚点辛苦钱。”
“吐蕃人?”顾青挑了挑眉,笑道:“吐蕃不是与大唐在开战吗?你们为何还敢入我大唐境内?”
老者愕然道:“两国开战,与商人何干?大唐的商队也经常去吐蕃做买卖,咱们吐蕃的军队并未留难他们呀。”
旁边的韩介拽了拽顾青的袖子,轻声道:“侯爷,这人倒是没说假话,咱们长安城里常有吐蕃商人来往,也有大唐的商队经常满载货物去吐蕃做买卖,跨越边境时,两国军队通常是不会为难的,毕竟……商人是互通有无,两国子民都有买卖需求。”
顾青顿时明白了。
战归战,商归商,处于战争状态的两国在战场上杀个你死我活,但两国的商人却可以自由来往,也算是如今这个年代弥足珍贵的君子之战吧,当然,主要是出于两国的利益,国家之间厮杀再激烈,终归需要商业互通有无,商业的重要性是任何情势下都无可替代的。
顾青离开长安前,李隆基交给他两个任务,其中之一便是“打通西域商路”,可见作为帝王,其实是很清楚商业的重要性的。
路遇盗匪不过是西行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与吐蕃商队老者随意闲聊了几句后,顾青便摆摆手,让商队继续赶路。
盗匪那边也审出了结果。
通过向导的翻译,顾青知道了这支盗匪原是突骑施汗国某个部落的牧民,天宝九年,高仙芝兴安西四镇兵马攻打石国,石国被唐军所灭,高仙芝班师凯旋的途中,居然顺手将向来是大唐盟友的突骑施汗国也灭了,活捉了突骑施的移拨可汗,押送长安献俘。
移拨可汗在长安被李隆基下旨斩首,突骑施汗国从此四分五裂,许多部落的牧民在唐军的追杀下不得不放弃牧场,转而为盗匪,在西域商路上靠打劫过路的商队为生。
问清楚了来龙去脉,顾青骑在马上拧眉沉思许久。
常忠见他久久不言,小心地问道:“副使,这些俘虏的盗匪该如何处置?”
顾青回过神,哦了一声,淡淡地道:“这些人打劫商队不知造了多少杀孽,都砍了吧,一个不留。”
常忠抱拳领命而去,没多久,远处沙漠里传来一阵阵不甘的嘶吼声,随即便没了声息。
顾青心中毫无怜悯,对于这些劫财又害命的盗匪,一刀砍了才是最适合他们的归宿。
人还没到安西,顾青便发现了许多问题。
安西与吐蕃的敌对关系,与突骑施的敌对关系,四处猖獗的盗匪,以及高仙芝经营安西四镇时犯下的许多外交和战争方面的错误等等。
这些都是刚才一场解围之战带给顾青的思考。
高仙芝是大唐名将,但他不是完美的名将,如今周边邻国对安西四镇颇为敌视,都护府几乎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高仙芝要负大部分责任。
李隆基无论出于怎样的心理,猜忌也好,不满也好,但他将顾青派到安西用以牵制高仙芝的权力,不得不说,李隆基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杀了那群盗匪后,顾青下令整军继续前行。
接下来的行程,顾青刻意放慢了行军的计划,每日走二三十里便下令休息,然后将斥候源源不断派出去,斥候的任务不仅要在大漠深处打探敌踪,还要记住周围的地形和方向,回营交令时向随军文吏详细叙述打探路线和风貌,随军文吏则按斥候所说,画下堪舆地图。
且行且住走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西域商路周围的盗匪倒了大霉,顾青刻意放慢行程就是为了剿匪,斥候们打探到盗匪踪迹后,顾青便派出千人骑队前往剿灭。
盗匪大多规模很小,数十人一伙,也有一两百人一伙,但在唐军骑队的碾压下,皆毫无悬念地被剿灭干净。
从沙州一路走来,总共剿灭了十余伙盗匪,战果可谓不菲。
西域商路上出现大唐骑兵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前方的盗匪们皆闻风丧胆,纷纷远避商路,数十年来,西域商路第一次出现如此安宁平和的环境,唐军此举引得各国商队无比感激赞誉,顾青竟在各国商队中树立了极佳的名声。
一个月后,顾青正没精打采骑在马上,双手扶着马鞍打着瞌睡,前方斥候策马而来,指着西面兴奋地禀道:“副使,前方二十里已至龟兹镇,安西都护府到了!”
话音落,顾青还没反应过来,身后疲惫不堪的将士们齐声欢呼起来。
……
斥候快马入都护府通报,顾青领大军进入龟兹镇时,镇外简陋坎坷的土路上,两排千人唐军骑队已列阵相迎,一名披甲的中年将军骑在马上,肃立大路中间,一脸笑意地看着渐渐行来的顾青一行。
顾青下令加快脚程,战马踏上龟兹镇仅有的这条土路时,两旁列阵的唐军将士骑在马上,纷纷按刀躬身行礼。
顾青在马上抱拳向将士们回礼,然后下马步行,走到那名中年将军马前时,中年将军也下了马,二人相隔咫尺,互相打量。
中年将军个子不高,身材却很壮实,魁梧的身躯微微隆起,仿佛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能够随时移山倒海,将军脸上一把乱糟糟的络腮胡,黑色浓密的胡须甚至连五官都遮了一半,顾青唯一能看清楚的是他那双眼睛。
目光含煞,透着几许傲意和戾气,令人情不自禁感到敬畏,给人一种一言不合便拔刀杀人的威慑感。
顾青打量片刻,含笑行礼:“尊驾想必便是高节帅吧?末将顾青,拜见高节帅。”
中年将军正是大名鼎鼎的高仙芝,闻言哈哈一笑,上前两手托住顾青的胳膊,道:“顾兄弟免礼,愚兄对顾兄弟可是闻名已久,恨未识荆。上月得知长安将顾兄弟外放安西,愚兄可高兴坏了,哈哈,名满天下的顾大才子居然来了安西,愚兄可有许多话与你聊。”
顾青被高仙芝的热情搞得有点懵。
想不通他为何看见自己如此高兴,这一副他乡遇欠债人的表情是肿么肥事?
第二百五十六章 当世名将
顾青与高仙芝确实有着不浅的渊源。
当初南诏国叛乱,鲜于仲通这个对战事一窍不通的文人焦急如焚时,还只是石桥村一个农户小子的顾青便向鲜于仲通献策,其中一条便是外行不插手内行,请朝廷调派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指挥平叛。
当时顾青便重点提了高仙芝的名字,后来鲜于仲通依顾青所言,向朝廷上疏,请调高仙芝来剑南道指挥平叛。
高仙芝后来不负所托,果然将南诏国的叛乱平了,完成任务回到安西后,李隆基还给他授了“开府仪同三司”以兹表彰。
因为顾青的推荐,高仙芝莫名捞了个好处,“开府仪同三司”可是从一品的散官衔,通常只有宰相级别的人物才能得到的。
而高仙芝在剑南道平叛时,从剑南道节度使府看到顾青造的沙盘,一时惊为天人,对素未谋面的顾青推崇有加。
说起来,高仙芝对顾青可谓神交已久。
当然,高仙芝若知道顾青此行的目的和任务,大概今日两排安西将士不会在这条土路上迎接他,他们应该会埋伏在廊下,听高仙芝摔杯为号……
“末将久闻高节帅大名,是为我大唐西北屏障之砥柱,能调任高节帅麾下效命,是末将的荣幸。”顾青客气地道。
高仙芝脸上高兴的表情不似作假,亲热地拽住顾青的胳膊,大笑道:“将来咱们要在同一口锅里吃饭,顾兄弟若不弃,便莫再叫什么高节帅,叫我一声兄长即可,顾兄弟之才用诸安西,愚兄可是非常期待呀。”
相似小说推荐
-
大明从慎重开始 (一笑澄明) 起点VIP2021-05-09完结弘治十一年,弘治中兴正由兴盛走向衰落,贤臣们年衰致仕,内阁三人渐渐老去,弘治皇帝励精图...
-
我在明朝当国公 (千斤顶) 起点VIP2021-08-23完结杨峰穿越了,他来到了大明,但他一点都不高兴,因为他快饿死了。想尽办法回到现代社会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