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大明太凶猛 (无语的命运)


  是市场!
  小侯爷的话,让许安林想了想,然后说道。
  “我算过,咱们带得货,去掉自用的,像‘圣尼古拉号’那样的船,至少要往返三十趟才能买完,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西班牙商人引到豫章城,这样的话,咱们或许少赚一些,但是货卖的更快……”
  尽管许安林的建议很有道理,但是李一德还是不假思索的拒绝道。
  “现在还不是时候,咱们的人太少,豫章城刚建城,咱们在这里立足未稳,再等等吧,等明年再运来一批移民时再说吧!”
  立足未稳的时候,还是先韬光养晦吧!
  两个月之后,按照大明的皇历来算,已经是大明的腊月天了。
  豫章城的温度确实下降了一些,甚至北方的深山里已经下起了雪,但是让所有人惊讶的是,温度居然略微下降了几度,这地方显然和大明明显不同。
  李一德自然将这一“异状”记录的在航海日志中,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异状”,毕竟,在《地理志》中,就有地中海气候的描述,可身处其中难免感觉有些惊讶。
  也正因如此,豫章城的人们在度过乾圣九年的新年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即没有北方的寒冷,也没有南洋的炎热。
  这天气简直……再舒服不过了!
  他们在这样怡人的天气中迎来的乾圣九年的新年,唯一让他们感觉到可惜的就是没有猪肉,按汉人过新年的传统,是要吃大肉的,可在这里,这却变成了一种奢望。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豫章城的第一代移民不但探索了周围数百里范围,甚至还乘船沿着海岸向北航行了千里,期间遭遇了十几个土人部落,有的土人比较友好,他们就与其达成协议,用烈酒以及铁器、棉布、瓷器,换取人参、毛此,碰到比较凶悍,试图袭击移民的,那就再简单不过,直接灭其部落,掠其女子。
  等到了乾圣九年时,豫章城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四千人,非但所有愿意定居于此的水手都有了土人侍婢,甚至就连大多数的流放犯也都有了家室。
  元宵节将过,李一德终于率领船队离开了豫章城。
  在他离开时,八艘船上装满了毛皮,以及十数万斤人参!


第742章 慢慢来,不急
  乾圣九年春,当大明美洲公司的船队踏上返航的归途时,乾圣皇爷又一次离开了皇宫。
  不过,这次离开皇宫,倒不仅仅是为了微服出巡。同样也是为了感受——感受火车的力量!
  前后历时三年,浦口至开封的火车终于修过了淮河,距离修通铁路,也就只剩下两百里左右,而在黄河的对岸,铁路已经横穿了整个北直隶,从山海关一路北上至少关外,不过受限于技术黄河上并没有筑建大桥,行人货物仍然船只转运。
  别说黄河大桥,甚至就是淮河大桥,大明的工程人员也是绞尽脑汁才筑建出来的。“等到黄河大桥修通了,再有个十几年二十几年,估计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坐在火车里,朱国强默默的寻思着。
  相比于铁路的筑建,修筑桥梁无疑更为困难,尤其是在大江大河上修建桥梁,那种难度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即便是皇宫秘府里收藏的上百万册来工程科技类的书籍中不乏铁桥梁建筑技术书籍,但是短期内,也就是想想而已,毕竟,技术是需要积累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朱国强已经是拔苗助长了——当初济南的遗族学校,对大明差不多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留美幼童”培训中心,现在大明的第一批工程师、海军技术军官,大都出自于那里。到目前为止,他们还在吸收消化着19世纪前半期的工程技术。
  至于更领先的技术,即没有推广的必要。也没有实际理论技术上的实际基础,人才,总归还是太少了一些。
  那怕是在南北国子监已经日益大学化的乾圣九年,朱国强总觉得人才还是不够用。
  “是不是应该建立现代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呢?”
  朱自强自言自语道。
  现在的大明,在某种程度上,差不多与晚清是类似的,尤其是在教育上,晚清在科举之外,兴建了一批旨在服务洋务运动的新式学堂。民间的教育仍然是儒家理学教育。
  现在的大明同样也是如此,但是有所变通的是,国子监正在日益大学化。民间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私熟之外,还有官办的学堂,比如中央有国子监,分别设立于南京和北平,他们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大学,而在府州设有县学,基本上等于高等中学,还有就是以街坊、村落为单位设立的社学。基本上仍然沿用着旧时教育体制。
  和过去一样,大明的百姓,无论男女大抵上都可以接受社学教育,社学的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五岁以下,入学时无需经过考试,招生数额没有无限制,凡愿读书者均可入学。学生入学后,一切费用自理,不过,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过去,这个费用都是极为低廉的,毕竟他们没有教科书,而且往往只在沙盘练字。社学的师资大都由官方出面从民间聘请而来。这些由官方聘请来的社学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师训”,而官方则通称他们为“秀才”,很多时候,都是本村屡试不第的秀才。
  过去社学教师的地位不高,因为社学教师即没有官衔,也没有工资或者其它经济补助。但是乾圣二年,迁都南京后,漕粮北运就失去了意义,在每年五六百万石的漕粮是存废上,朝中官员争持不下,许多官员都主张废除。毕竟,对于百姓,尤其是南直隶百姓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面对朝野的争论,最终,朱国强提出漕粮折银,用于教育,部分用于国子监、县学以及社学的修建,部分发给师训训作为薪俸,以鼓励他们教书育人。
  “奠定牢不可破之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漕粮理应折银用于教育,以令大明人才千载相继无穷。”
  面对陛下的决定,官员们尽管是表情各异,可是却都不敢出言反对,因为这事涉及到数十万秀才啊,那些落榜的秀才再是没有官职,可也是士林同道,要是他们反对的话,估计会被同道们喷死。
  这种断“友”财路的事情,不仅会对他们自身造成损害,甚至就连同子孙也会身受其害,万一那位同道将来要是考中进士,成了他们的上官呢?
  于是乎,几百万石的漕粮摇身一变成了教育基金。全天下的县学教谕,社学师训,无不是感念圣恩,每天都背诵着忠君爱国的《教育敕语》。
  反正一句话,几百万石漕粮当年有什么用,朱国强不知道,但是在过去的七年里,这几百万石漕粮折银,却收买了天下寒门秀才的心,顺便还收了天下百姓的心——你家的孩子能读书,那可是沾着皇帝的富气。不忠君爱国,那是人干的事吗?
  你瞧,大明的百姓就是如此的容易满足。
  其实,古往今来,华夏的百姓从来就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无非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至于其它的,并不重要,而且他们还知道感恩。
  “也许,应该让社学里的孩子多少接受一些现代知识。”
  闭着眼睛,朱国强默默的寻思着。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现在的大明或许离此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再有个十几年也该差不多了,不过那些“小学”仍然是传统的,尽管他们同样学算术,但是却只是基本的算术而已,还有,在大明已经大踏步的迈入蒸汽时代的时候,总不能,对蒸汽机一无所知吧!
  可是谁去教授他们呢?
  想到这,朱国强不阵觉得的头大,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啊!
  工程人才不足,教育人才同样也有不足,而这些可不是拔苗助长,能拔出来的。
  得,什么事情都得一步步的来。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嘴里这么念叨着,朱国强懒洋洋的在车厢里的软椅上伸了个懒腰,然后颇为自得的寻思着。
  现在大明已经领先于其它国家一个半世纪了,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慢慢来,不急……


第743章 煤矿?银矿!
  乾圣九年火车依然很慢,顶多也就是二十五公里的左右的速度。以后世的眼光来看,根本就是“龟速”。不过,在1653年,这绝对是个奇迹。这可是真正的日行千里啊!
  当火车东倒西歪地在轨道上绕过一处弯曲路段时,车厢里的人们显得都有些紧张,他们害怕列车会不会翻过去。后来,火车车厢再次摆正时,并且开始加快速度,时,他们重又放松起来。
  轨道上的铁轮有规律地嚓嚓作响,甚至就连车厢都有些摇晃,在餐车里用餐的时候,朱国强打量着这节头等餐车里的客人,他们的身份各有不同,穿着生员衫的读书人,也有锦衣华服的显绅。
  显然,在这种车厢里,是不会有普通百姓的存在,在这节车厢,一碗米饭都要一钱银元,昂贵的餐费和车票,直接把普通人给淘汰出局了,不过,对于富人们来说,这从不是什么问题。
  身份各异的乘客们,有的在默默地吸着烟斗,有的在看着书,有的在享受着餐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