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水浒新秩序 (江湖野人)


大同控制下的蔚、白、奉圣等州,已经恢复稳定,百姓看到了活下去且能活得更好的希望,不会为了一点粮食就背井离乡去给赵宋卖命。
但还处在动荡中的应州、朔州、宁边州等地,百姓朝不保夕,却很容易被招诱。
并且,这几地的基层官员多半会因为“留条后路”而放任河东方面的小动作。
实际上,徐泽早就掌握了河东路官府在西京道的鬼祟行为。
甚至,完颜阿骨打可能也知道。
二人只是为了给本国下阶段的战略留下“活扣”,选择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苏卿估计赵宋这段时间大概招诱了多少人南下?”
徐泽的问话语气平缓,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苏京一直跪伏在地,不敢偷瞄皇帝的脸色,更不敢妄猜天子之心,只能老实作答。
“臣不甚了解,只能依据以应州流失的人口比率,大略推算南下的汉儿应该有五万人以上,最多应该还没到十万人。”
战乱中流民四起,不仅应州的百姓向南逃亡,北面云中府、德州、丰州等地的百姓也有经应州逃亡。
以辽地官府的行政效率,这种情况下,掌握不了具体数据很正常。
应州靠近已经安定下来的蔚州,且之前又向大同朝廷献土,金军不敢南下搞事,情况还好一点。
西面的朔州、宁边州、金肃军等地,辽、金、宋、夏等势力角力,更加混乱。
苏京不知道这个数据也很正常,徐泽也就不再为难其人了。
“苏卿平身。”
苏京知道自己的脑袋应该不用被石灰腌渍了,终于松了一口气,再拜。
“谢陛下!”
待苏京起身,徐泽提出了自己的考题。
“苏卿对稳定应州可有计较?”
天子考校才干,说明自己还有用处,苏京精神一振,脑子转得飞快!
应州夹在蔚、代、朔三州和云州府之间,面对宋、金以及还没有死透的辽国,四国角力,形势非常复杂。
想要境内稳定,仅靠东面的蔚州为支撑是不够的。
这一点,就好比牛皋当初带兵拿下了白州,一方面巩固白州防务,一面建议修建白州至中山府的道路,将白州彻底纳入大同治理体系内,方能保持其稳定一样。
应州再往西是朔州,拿下了,提供不了战略支撑,还会增加转运困难。
能做文章的,无非就是北面掌握在金人手中的云中府,以及南面掌握在宋人手中的代州。
同金两国早就结成了同盟,并且共同出兵灭辽,辽国还没有彻底灭亡之前,内讧的可能性不大,当前能做文章的,只有南面的代州。
皇帝的意思其实很明显,就是要取代州,问题只是师出何名,以及如何突破代州境内险关坚寨。
苏京很快就理顺了思路,说出自己的答案。
“臣以为,应州面对辽、宋、金三国势力,若想稳定,必得再取一面为屏障。同金有盟约在先,辽国尚未平灭,不宜擅起冲突。最好突破的方向,应是代州。”
“嗯。”
徐泽点点头,示意苏京继续。
“南朝趁着我大同和金国灭辽之际,偷偷招诱应州百姓,正所谓不问自取是为贼,我朝讨之,天经地义。”
这个答案也隐含在君臣二人之前的对话中,苏京能答出来不足为奇。
“苏卿可知代州的具体情形?”
“西京道乱了之后,南——赵宋曾向边境增过兵,具体兵力臣属实不知,只知道一些其他事。”
苏京好不容易在徐泽面前挽回了一点形象,不敢乱说话。
“听跑回来的人讲,南下的汉儿太多,河东准备的粮食严重不足,官府只收青壮不管老弱,就算招到军中,官军也动辄辱骂,全没把汉儿当人看。汉儿们受了赵宋官府的愚弄和欺骗,怨气很重,皆怀二心,陛下若兴兵问罪,代州唾手可得。”
苏京嘴中的“汉儿”就是汉人,却不是指所有的汉人,而是特指辽、金、夏等国境内的汉人。
至于赵宋的境内的汉人,那叫宋人。
不仅辽、金、夏等国百姓称呼汉人为汉儿,宋人也这样称呼。
由这一称呼就能看出,分属南北东西各国的汉人虽然同族,但所有人心里其实很清楚,彼此实际上并不是一路人。
不过,辽地南下汉人应该是对赵宋禁军有误解。
区别对待,甚至歧视低看是肯定有的。
但动辄辱骂乃是宋军传统,莫说没把最底层的兵卒“当人”,就是军官,大多数也没把自己“当人”。
徐泽估计问题的关键,还是官府没有筹备足够的粮食就盲目招诱辽地汉人南下。
毕竟,河东的地形摆在那里,急切间转运大批粮草至河东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徐泽一点也不意外,因为赵宋君臣做事向来就是这样没头没脑。
当初,赵佶、童贯为了联金抗辽的国家大事,前后筹备了好几年。
最后,却让马政一个中低阶军官独自出使。
并且,还是临到要启行了,才在登州军营中随便薅几个大头兵,一番封官许愿后就出发。
而出使最重要的国书、通译、海图,甚至具体任务等等,全没有!
徐泽毫不怀疑,谭稹在河东做的所有事,都与马政当初出使辽东一样,肯定没有得到赵佶的圣旨授权。
原因也很简单——万一事有不谐,方便教主道君皇帝推卸责任。
“辽国若不是先自乱,女直人再强,也不可能灭辽。百姓才是社稷稳固之本,应州既已纳入大同治下,苏卿为官一方,当以民生为重,其他的事不要多想。”
说了半天,皇帝却突然提到了民生,苏京额头顿时渗出了汗,赶紧下拜。
“臣谨记!”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战略调整
徐泽提出“百姓才是社稷稳固之本”,其实是对苏京不太满意。
但这事不能全怪苏京,其人本就是才投降的辽国旧官僚,对大同的治政理念缺乏了解,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很正常。
问对结束,徐泽安排苏京去训部报到。
待接受为期一旬的培训后,再放其人回应州继续履职。
这期间,王四等人由金国返回了燕京,立即向徐泽汇报两国续盟谈判之事。
“陛下,已经可以确认包含高州在内的三起叛乱都和耶律大石有关,金主就此事问过咱们。臣遵照陛下的交代回了话,金主果然没有再纠缠此事。”
放辽国小朝廷回去的事做得并不隐秘,最终肯定瞒不住金人,徐泽也没打算瞒。
解珍送耶律大石等人离开的位置是奉圣州龙门县,这些人身负灭国之恨,无论直接回西南招讨司找天祚帝,还是前往上京道抑或中京道,都不是徐泽管得了的。
严格地讲,身为盟友,徐泽这事确实做得有些不地道。
但谁叫大同更强势呢?
其实,金国对盟友也不咋样。
金辽大战的很多细节,他们照样没有及时如实通报给大同。
双方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
徐泽并不在乎完颜阿骨打的抗议,王四出使前就吩咐其人照直说。
“有没有搞清楚耶律大石为什么会转向东进”
徐泽太清楚耶律大石的固执了,指望他老实听自己的话,还不如劝耶律延禧放弃抵抗赶紧投降金国来得实在些。
“金国透漏的情报很少,我们只打探到了煽动高州叛乱的主谋是耶律阿息保,他打的便是辽国小朝廷的名义。”
“耶律阿息保?”
徐泽对阿息保有一些印象,但不怎么深刻。
毕竟,其人之前的官位不显,又被耶律延禧关了好几年,徐泽自不可能有这么旺盛的精力关注如此细节的情报。
王四也差不多,金国透漏消息后,他才查到相关情报。
“耶律阿息保原本……,去年底才被天祚帝放出来,出任敌烈部皮室详稳。”
同军灭掉北辽后,获得了大量的图书典籍,加上五年前攻入高丽国都开京搜刮所得,徐泽已经拥有海量的藏书了,暂时都交由赵明诚分门别类。
大同王朝现在要集中精力打仗和改革,还不是彻底整理这些图书典籍的时候。
但徐泽也没有将它们束之高阁吃灰,不少重要的资料他都翻阅过,还命人将部分书籍抄录一份交由燕京书院,给学生们扩充视野。
由此,其人知道敌烈部在上京道胪朐河流域,远离临潢府。
耶律阿息保是天祚帝封的敌烈部皮室详稳,却跑到中京道的高州,以北辽伪朝廷的名义搅风搅雨,莫非金军已经控制了胪朐河流域,让他这个详稳都待不住了?
徐泽并不关心耶律阿息保的动向,他在乎的是乌古部和敌烈部。
两部加起来的实力不容小觑,金国若是慑服了它们,实力将会大增。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不稳定实力。
金军可以带着这些初步降服的部族打顺风仗,并在战后分给他们财货子女作为报酬,却不能指望这些人打没有什么好处还尽死人的攻坚战。
但徐泽却不能放任完颜阿骨打暗藏实力——哪怕是只能打顺风仗的实力。
“乌古、敌烈部投靠了金国?”
王四专门从事此项工作,自然也有这份警惕性。
“没有。乌古、敌烈两部一直都没有派人谒见金主,两部东南的很多小部族也没有被金人降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