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援军来了?”
“回相公,应该是来了。”
“该结束了。”
王禀心中苦涩,却无言以对,只是在心中默念了一句。
“早就结束了。”
第一百九十六章 精诚团结斗同军
汾州治所西河县。
临江军承宣使熙河经略使姚古、奉国军承宣使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率领的两路援军六日前就已经相继赶到汾州,却没有立即向太原府发起攻击。
这次大战由将门军头发起,几乎是压上了身家性命和全部家当,只能赢不能输。
至少,不能输得太惨。
所以,各路将帅都拿出了百倍精神,不敢耍半点花招。
得到朝廷的出兵诏令后,种师中、姚古、刘光世就以最快的速度点齐兵马开拔,尽皆在预定发起攻击之日前数天赶到集结地。
三人都是老行伍,这么安排自有原因。
数万人马千里行军不是在地图上画一条线这么简单,全程十余天高强度行军和露营,吃不好睡不香,很损士气,乌合之众甚至才走出几百里就走散了。
大宋派往河东路解太原府之围的都是精锐兵马,自不会走散,但必须留足时间让疲惫的将士们恢复体力。
统兵将帅也需要利用这段时间摸清敌情做好大战准备,必要时还需派出斥候打探敌军的最新动向。
最关键的是朝廷三路大军并进,其中两路进抵汾州,再加上驻守此地的府州折氏兵马,必须在战前就协调好各自的任务和配合方案。
同军的战前推演中,燕青猜测姚古、刘光世、折可求会“争功诿过相互扯皮”。
其实,三人真不想扯皮,面对同军,宋军各部精诚团结共抗强敌都唯恐打不赢,又如何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扯皮?
只是,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很多事情就不好协调了。
十天前的情报显示同军主力正在攻打阳曲城,此时却未必还在阳曲,因为朝廷增派援军这么大的动静根本瞒不住。
以大同无孔不入的情报搜集能力,也许早就知道援军到达汾州的消息,说不定已经转移了位置,就等着宋军送上门去。
朝廷制定的战术是三路并进,同时发起进攻。
可实际上,同时出发能够做到,同时出击却没法做到。
原因很简单,各部出发地线到进攻目标的距离相差太多。
先攻到敌人城下的部队,就有可能遭到同军的迎头痛击。
这本就是宋军战术的一部分——以西线攻击距离最近的偏师吸引同军注意力,攻击距离最远的东线主力则直捣榆次县。
问题便出在了谁来当诱饵上。
燕青看到了由汾州北上太原府有且只有三条道路可通行大军,姚古、刘光世、折可求自然也看到了。
能充当诱饵的,最好是文水至交城再到清源县这条攻击线路。
因为这条线路要攻取的城池最多,注定无法打到阳曲城下。
且文水县离汾州最近,攻下了文水,再进攻交城县,就能吸引同军来攻。
而另外两路,则可乘机攻下祁县和太谷县,然后直入清源县,切断同军的退路。
所以,诱饵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吸引同军来进攻,还要有足够的实力拖住同军直到其他各路人马合围。
不然的话,就没有意义。
朝廷要求种师中、姚古、刘光世统帅的兵马分别是五万、三万和两万,三人都不打折扣的落实了。
但这只是编制数,而不是实有数,各路具体有多少兵,种师中、姚古、刘光世其实并不清楚。
这句话听起来很荒唐,却不是开玩笑。
首先,是缺编问题。
宋军普遍缺编,且各指挥缺编的比率还不一样。
只有指挥使才知道本指挥缺编多少,再高一级的将官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具体兵马数,主将更不可能知道。
临到出征临时清人也不现实,总有人得了急病不能出征,或是刚死了老子正在戴孝,等等,随便就能扯一大堆理由糊弄你。
身为统兵主将,也没有人会蠢到冒着动摇军心的风险清点自己麾下的兵马。
而且,此举也没有任何意义。
大宋向来都是朝廷按编制数发饷和开拔钱,各将各指挥按照朝廷发的饷钱打仗。
而朝廷指定出多少兵,本来就是取编制数。
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刚好多少万这么整齐?
其次,是“杂牌军”问题。
在朝廷援兵到达前,汾州包含府州折氏兵马在内,有两万八千余人,威胜军有一万二千余人,辽州有一万五千余人。
全都是河东各州府紧急抽调的兵马,共计五万多人,正是这些兵马的存在,才让同军不敢全力攻打阳曲县。
朝廷增援的三路大军都是外地兵马,途中又分别抽调了部分兵马,用以充当斥候和向导,并协助大军转运物资。
如此一来,有进有出,主将更不清楚自己麾下具体有多少人。
汾州的三路兵马中,姚古的人最多,刘光世次之,最少的是折可求。
但大战将起,每一份力量都极其宝贵,要合理利用。
除了之前赶到汾州的一万四千人,姚古和刘光世沿途又带来的八千河东兵马,自不能让这两万多的“杂牌军”闲置起来。
姚古建议将之全部交由折可求统帅,折氏在河东素有威望,让折可求统帅河东兵马,远比和西军混编在一起产生的效能更大。
其实,姚古的提议不合朝廷惯例,但现在一切都为了打赢,刘光世自无意见,折可求也不是扭捏之人,当即同意按姚古的意见办。
如此一来,三路大军中,就变成了折可求的兵马最盛。
确定了各自统帅的兵马数量后,姚古又建议有兵马最多的折可求部为左翼,经西河北上,出其不意地拿下文水县后,再渡过文水攻打交城、清源县。
兵马次之的姚古部为右翼,由平遥县出发,渡太谷水,攻打太谷县。
刘光世部则由文水和太谷水之间的道路攻入祁县。
三路互为掩护,若遇敌军突袭,则原地固守,等待另外两军包抄。
……
ps:其实,宋廷抽调兵马并不会直接要多少万,而是相当“精细”,通常会指定到XX地XX将XX指挥。
关于这一点,第五卷泸南平乱中就有描述,未免水字数,这里就适当演义了。
第一百九十七章 (二合一)叛徒比敌人更可恨
四年前,不到三十岁的折可求便从其兄折可大手中继承了家主的重任,知府州事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兼河东第十二将正将,能力和手腕自不用怀疑。
其人其实很清楚姚老二究竟打得什么好主意,姚古明显是拿河东路兵马做诱饵以吸引同军的主力,但折可求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原因很简单——河东路是河东人的河东路。
若是河东人自己都不愿意为了收复河东路而拼命,就更别指望其他的援军会为了河东人的利益而流血。
折可求很清楚此次任务的艰险,对付同军这样的强悍敌人,兵多而乱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关键时刻还会造成混乱。
因而,明确了自己将要承担的任务后,其人就立即整顿兵马。
从三万七千人中挑出了六千老弱,留在西河县守城。
折可求还集合军官进行了几天的紧张合练,以保证金鼓旗令通畅,并派出斥候越境打探敌军的情报,做足了大战的准备。
上一次,府州兵马长途行军后便仓促应战,在交城县西被同军轻易击溃。
这一回,折可求充分吸取教训,决定步步为营。
十二月初八,朝廷预定攻击发起时间的前一天,折可求率军北上,至郭栅镇留下四千人于此扎营。
随后,其人又带着剩余大军转道向西北方向继续行进,至子夏山便停了下来,早早扎营,休养体力。
次日,天刚刚亮,吃完早饭后,再次留下五千人驻守营地,折可求亲率剩余的大军直扑东北方向文水县。
折可求的行动很果断,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或者说,敌军根本就无心防守。
文水县城中仅留有三百守军维持秩序,见到宋军前锋后,就果断开城逃遁。
宋军左翼兵马前锋韩权担心有诈,逗留了好一会才敢进城。
同军果断弃守文县,顿时让左翼宋军陷入了被动。
继续进军交城县就必须跨越文水,已经到了年底,连日天寒,文水早就结冻,倒是不用担心渡河问题。
折可求是怕本部进展太快,会中了同军的诱敌深入之计。
可若是停顿于此,就有坐视其他几路兵马突入被敌军逐个击破的风险。
为统一思想,折可求召集众将研究军情。
直秘阁参军事折彦质认为既然确定了四路大军齐头并进,就不应该犹豫。
且敌军兵马不足,得知朝廷大军来援,为集中兵马,弃西线而守东线可能性极大,早日拿下交城和清源两县,再合兵进取阳曲以竟全功。
折彦质这番话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一定的依据。
同军打了两个月都没能打下阳曲城,已经师老兵疲,且后方岚、府、麟、丰、晋宁、火山等军州依然掌握在大宋手中的情况下,在太原府立足本就不稳。
相似小说推荐
-
大唐之超级基地 (神级吃鸡高手) 番茄vip2020-11-11完结林文穿越到大唐贞观元年,获得超级基地系统,超级基地可以招募士兵、采矿、种植…&...
-
袁术霸三国 (虎啸山林多情剑) 番茄小说网vip2021-11-19完结123.9万字 ·8万人在读穿越三国却成了袁术,那个最脑残的人,冢中枯骨。做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