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确实是举义者能喊出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了,当初陈胜就是在陈县称王伐秦的,赤眉本也该走上这样的道路,只是董宪运气不好,偏遇上一个想带手下人寻找真正“乐土”的樊崇,而樊崇在迷惘之际,又遇上了“田翁”。
樊崇与王莽的组合,造就了如今赤眉军不伦不类的的体制,什么共和行政,五公共治,对这些王莽用心良苦的古时典故,没多少人搞得懂,樊崇亦然。
但对樊崇来说,只要不当皇帝、大王就行,他也开始管不住底下的私欲,维持表面的均等,便是樊崇最大的努力了。
而对底下的人而言,他们也都在用一种简单易记的方式,来理解五公共和。
“樊大公就是大皇帝,徐二公就是二皇帝,以此类推,一共五个皇帝。”
这和某位武德皇帝的“五德俱全”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徐宣听在耳中,却没有阻止这种说法。
等决定完对董宪的判决后,樊崇才顾得上搭理王莽。
“之所以让田翁来陈县,是要商议大事!”
樊崇确实很苦恼,别看现在赤眉横扫中原,如火如荼,可底子里尽是隐患。
从三老到赤眉战士,渐渐沾染骄奢淫逸的习性就不提了,还有更加迫在眉睫的大难。
想当年,他们起兵后就在几个州流动作战,靠攻城破寨取得给养,攻下一地打开坞堡,就逼豪强交出粮食,可各地大户钱粮毕竟有限,赤眉军吃完后就只能再去夺占新地,多年转战过程中在某地短暂停留便走,这便是“流贼”,自己吃剩后还可分给饥民,吸引活不下去的底层加入,于是队伍规模越来越大。
樊崇可以不管治下几百万当地人死活,对几十万赤眉兄弟姊妹却是在乎的,为了确保他们的吃食,一边听取王莽提议,在南阳、汝南分田废奴,试图建立后勤基地,但远水不解近渴,流动掠食还是不能放弃。
进攻梁汉的原始动力便来源于此,最开始只打算抢一波粮食,没想到梁汉也是个空心架子,一捅就塌,赤眉军未经多少战斗就意外地攻入睢阳,索性将主力转移到中原来就食。
如今梁汉已灭,董宪这“叛徒”也就擒,豫州主要敌人已经消灭,但困扰赤眉的大问题又来了。
粮食又双叒叕不够了。
兖州赤眉重新合流,加上各种“义子义女”,赤眉的队伍从三十万,壮大到了五十余万,起码四十万挤在豫州的淮阳、颍川、梁、汝南、沛这五个郡。富庶的梁陈之地,也只够他们吃半年,如今能拷掠的大户豪强已经死绝,城市粮仓里一粒米都没了。
樊崇颇为头疼,只能寄希望于王莽筹办的南阳新政上,想知道收成如何。
自从重新开始“改制”,王莽的精神气质大大恢复,又变成了那个心有周率,能够以天地为卷,动辄指画方圆的改革家了,他自信地起身道:
“大公,南阳、汝南的井田之法,已获大成!”
……
第472章 形势一片大好
王莽一直坚信,汉朝以来两百年的土地兼并,是亘古未闻之事,都怪商鞅坏了井田——反正秦与商鞅会背下所有黑锅。
既然如此,王神医也对症下药,认为非恢复井田制难以消除,只可惜他做皇帝那会心太软,被豪强士人们连番游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实行。”
王莽那时候“糊涂”,遂做了妥协。
可现在王莽明白了:“改革不彻底,不如不改革!”
“尧舜复起而弗能行?汤武办不成的事我办,孔孟没复成的古我复!”
一句话,董仲舒和汉朝诸儒只敢脑子里想想的事,他王莽,都要一一实践!
如此,方能张太平之纪纲,立至化之基址,齐民财之丰寡,正风俗之奢俭。
王莽相信在井田制下,会出现贫富均衡,人无余力,地无余利,人与人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大治情景。
仿佛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能一夜之间,从大乱到大治。
至少在王莽眼里,南阳确实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一年以来,赤眉控制的南阳各县皆已完成授田,如今是耕者有其田。”
过去的主要阻力是豪强,如今这难题被赤眉强大的武力横扫镇压了,一切就顺顺利利,就完全不存在问题——赤眉“国人”和当地“野人”分地差距颇大,后者还得给前者白白劳动,不少中家分到的土地还没过去多,因为田土瘠肥不均,地头上闹出了很多人命,这些细枝末节都不算问题的话,形势确实不错。
而王莽亲自盯着的宛城周边情况也颇好,佃农、农奴翻身后劳动积极性确实搞高了不少,一听说往后不用收赋税了,虽然将信将疑,但人都是要吃饭的嘛,不但耕作私田努力,替井中公田干活时也不偷懒,王莽北上时,正值当地谷物丰收。
所以他才敢说“大成”,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
但就在王莽吹牛时,在南阳负责秋收纳粮事务的刘恭、刘盆子兄弟,在抵达新野县时,却面面相觑,齐声说了两个字:
“不好!”
……
所谓井田,便是一井之内,八户人家需通力合作完成耕种,所获产物平均分配,其中,百亩公田所获产物尽数归赤眉所有。
纳粮时,将公田里的收成割走即可,私田分毫不取,也避免了复杂的计税亩产等问题。
但前提是,公田里得有粮食,足够的粮食。
刘恭和刘盆子到达新野县后,没见到丰收,只瞧见许多地只有三三两两蔫蔫的粟穗,又从镇守当地的赤眉巨人口中得知,新野县三成的“野人”在分到土地后,却宁可扔着不种,而选择了逃荒!
好容易逮到一个逃荒后溜回家来的人,刘盆子好奇地问他:
“汝等过去不是日夜盼望有地么?如今分到地了,为何要逃?”
那新野老农听说刘恭、刘盆子是汉室宗亲,遂嘟囔道:“若是汉家朝廷给分的地,那自然要拿着,可赤眉嘛……”
他摇头道:“新野邓氏、来氏、阴氏都是大宗族,他们是跑了,但指不定哪天就会打回来,赤眉如今分了诸姓田产予吾等,日后岂不是要被报复?”
新野的农夫对此颇为担心,各个氏族在当地统治了几十上百年,而且并非穷凶极恶,对佃农都不错,家主们心善着呢,谁受了他们的田,都要被邻里暗地里指着脊梁骨唾骂的。
“逃荒只是饿一时,可若是遭了报复,就是世世代代在乡中提抬不起头了。”
刘恭听得默然,倒是刘盆子,从小就被劫入赤眉,也耳濡目染也一些东西,只道:“既然如此,汝等不是更应帮着赤眉,勿让邓氏、来氏、阴氏回来么?”
“拦得住么?”新野人却一点不相信赤眉:“邓奉先、来君叔都是将军胚子,邓奉就在南边荆州,来君叔听说去投了吴王,昆阳的吴王啊!三百人打败了三十万!”
刘秀这汉家仅存的独苗苗,也是南阳老乡们崇敬的对象,昆阳大战也被不断神话。
“而阴氏家主,听说去北边投了魏国,也不是善主,随时可能带着十万大军杀回来……”
众人都说,赤眉打下一处,吃干抹净后就走,没敌人时尚且会做流寇,若遇强敌,拔腿便跑,他们这些本地人呢?这时候傻乎乎协助赤眉的,日后有一个算一个,统统要被豪强清算的!
“南阳诸姓再坏,也是乡里乡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世世代代要做邻居的。赤眉再好,也是外地人!”
加上赤眉良莠不全,也没少干坏事,地域矛盾就这样压过了阶级矛盾。
过去豪强势力越大的地方,这种因畏惧而不敢种田,宁可抛荒的情况就越频繁,舂陵、湖阳皆如此。更有甚者,直接翻越桐柏山,去投了控制冥厄三关的“吴汉”,赤眉好不容易想当“坐寇”,但名声太差,治下人口流矢严重。
刘恭、刘盆子他们随便走一走就知晓了,宛城周边确实是“大好”,但出城一百里后,乡里以下,尽是无政府状态,魏国、吴汉的细作横行,谣言满天飞,能安下心来种井田的没几户人家。
随着秋收降临,更糟糕的事出现了,因为许多公田里收不上粮食,为了完成宛城要求的上缴指标,县乡的赤眉从事们,开始强征私田的粮……
不断有冲突在田间地头发生:“不是说好,吾等只种公田,私田不纳粮么?”
“汝有好好种公田么?一百亩才收了几十石,随手撒也比这多罢!”
“从事,你也是苦出身,不知道农耕的苦么?别家是偷懒没错,但我确实种了!可没种好,天旱、沟渠失修没水,怪不得我。”
过去组织修渠分水的豪强都被赤眉赶跑了,新来的乡官不懂本地情况,能丰收才见鬼了。
但民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全然忘了自己当年也是因赋税太重才投了赤眉:“不管,公田只要不够百石粮,就从私田里征!”
“敢问,是谁定的规矩?”
“樊大公定的,祭酒田翁定的!不肯交,就去前线挑担子!”赤眉从事也随口乱说,但老王莽确实定过一个“公田百亩,收成最差也应有百石”的标准,然后要各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