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帝国 (爱历史的小蜗牛)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爱历史的小蜗牛
- 入库:04.13
朝堂上,崇祯听了二位御史的话后,将目光看向李标和王洽等人,发现这些人仿佛事不关己一样,整个人没有任何表情。
反倒是被他们当成枪手的张西二人,此时是怒火冲冲,要不是袁崇焕不在朝堂,恐怕就要指着他的头大骂了起来。
众人也是议论纷纷,一时间朝堂人心各异,因为他们都知道,皇上刚刚因为均州城的事情嘉奖过袁崇焕,此时却有人弹劾袁崇焕,这心思不就是打皇上的脸的同时,夺袁崇焕的命。
崇祯并没有说话,而是将目光看向李标和王洽二人,本来崇祯的习惯就是先听听四位军机大臣的分析,然后再做决定,但是因为里边和王洽心中都有鬼,所以显得都是非常惊奇。
但是,崇祯没有说话,他们依然装作没有看到,这都是让崇祯心中暗笑了起来,这个李标和王洽,跟以前无论是温体仁还是周延儒比起来,还是差点远,连伪装都不会。
“李爱卿、王爱卿这件事,你们两个怎么看?”
崇祯的话,让二人心中一颤,要说此时朝堂上最害怕什么,就是怕被说成是朋党,特别是其中的李标,一向是以孤身一人、不结党博得美名的,此时当然也非常在乎。
看了看崇祯,他知道自己也不得不说话了。
“启禀皇上,臣以为无论是张西张大人还是曹启曹大人所言,都没有什么证据,但是此事也并非是空穴来风,无论是为了证明袁崇焕袁大人的清白,还是二人所说真假,都应该立即派人去彻查此事。”
“王洽那?”
“臣觉得李大人所言有理,应当立即派人去彻查此事,还袁大人一个清白。”
“你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崇祯这时又将目光看向下面的文武百官,意味深长的问道。
“臣等觉得饿李大人所言有理。”
“既然如此,就按照李标所说的吧!立即派人去彻查此事。至于袁崇焕,王洽,你来拟旨,召他进京吧!”
“是皇上,臣遵旨。”
“皇上圣明。”
异常看起来不大不小的事情,就这样不急不慢的发展着,但是朝堂上,谁都知道,这件事处理起来非常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在民间和军中留下骂名。
所以,反倒是崇祯准备让李标去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李标却称病拒绝了,这件事竟然一时之间被拖延了下来,特别是牢里的李自成还未被斩首的时候,谁也不敢去接这件案子。
时间就这样一点点过去了,崇祯七年四月初,入春了,天气开始暖和了起来,万物复苏,百姓们也从家里走了出来,狠狠地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
朝廷的迁民计划开始了,第一批的主要省份就是河南、陕西,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省份,就是因为河南的难民多,而且从河南前往河套地区,是要经过陕西的,所以崇祯和众人议论了一下,便决定从陕西也迁移一些。
第一批人,将近三十万,耗费银两近三百万,几乎将朝廷第一季度的剩余的税收全部用完。
这些难民一路走来,路线都是朝廷规划好的,一路上有各地的衙门负责供应食物,负责分发田地、牧场的官员,也已经到达了河套地区,只要他们一到,便立即给他们分发农具、粮食、田地。
在这些人当中,很多人的脸上还是非常不情愿的,毕竟朝廷虽然说得这么漂亮,但是没有真正得到,谁又相信那,特别是让他们离开家乡,这是非常难受的。
第361章 明朝海禁令的争议
但是,让他们唯一开心的是,那就是朝廷并没有强制他们留下,朝廷的意思是,只要他们种上几年,还清朝廷的东西,到时候土地就是他们自己的,到时候就可以卖掉土地返回自己的家乡。
然而,真正到了那个时候,谁又愿意卖掉自己手上的土地。
三十万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整整赶了将近一个月,才从河南到达河套地区,此时的河套地区还是平安的,因为这个地方的鞑靼人,几乎被明军给屠杀殆尽。
百姓们来到之后,这些被派驻到当地的官员,便赶紧给他们分发土地,在牧地和土地之间,很多汉人还是选择了土地。
这些人得到如此多的土地之后,不由得大喜过望,因为这么多土地,只有他们当地的士绅豪情才会拥有,至于他们,要不是来到了这里,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拥有。
三十万,对于整个漠南来说还是太少,但是对于朝廷来说,他们也希望可以更多的迁移百姓,但是迁移一个百姓的花费,都要十两银子以上,其中还不包括一些路上的投入,整体算下来,就是一笔巨款。
但是,让崇祯高兴地是,工部在巴彦淖尔以及整个河套地区寻的了大量的矿藏,其中铁矿就拥有几十处,可谓是资源丰富啊!
崇祯决定从这些矿藏上下手,让内地的富商去开采,到时候自己一手抓钱一手抓铁多好。
但是让崇祯无奈的是,那些个商人岂是这么容易骗的,一听说是河套地区,顿时高兴地表情拉了下去,一个个打起了退堂鼓。
要知道,明朝可不比自己那个时代,交通这么发达,先不计算它的生产成本,就是运输成本这些富商都受不了。
而且,在他们眼里,巴彦淖尔不过是蛮夷之地,常年战乱,实在是不安全啊,他们这种人是非常惜命的,所以都不愿意去。
无奈崇祯只得搁浅这一部分计划,毕竟巴彦淖尔对于现在的人还是蛮夷之地,而且如果朝廷自己去开采的话,又没有足够的资金。
目前朝廷对于这些东西的需要也不是太多,南方和北方的众多矿藏,已经可以解决大明现阶段所需要的。
这次的移民,虽然不多,但还是进一步解决了河南的流民以及河套地区鞑靼人为主的问题。
崇祯七年,四月三十日,就在满朝文武还在料理迁民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的时候,福建海疆却出现了问题。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就是抢占中国台湾省、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对大明的海疆发起的掠夺,以迫使明朝能够开启自由贸易。
这件战事的发生,在很早之前便埋下了伏笔,众所众知,由于明朝禁海令的限制,除了少许获得许可证的人可以下海活动之外,其他人都是被禁止的。
荷兰是自万历年间开始在东南亚进行香料、丝绸品贸易的,为了拓展与大明方面的贸易,便在澎湖列岛修建了一部分城堡,以此来刺激明朝政府,希望能够完成贸易。
但是的明朝政府便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包围了澎湖列岛,并且在答应贸易的情况下,要求荷兰人退回到台湾岛。
荷兰人在得到当时福建巡抚商周祚的忽悠下,退了兵,但是明朝海禁令并没有因此取消,导致荷兰人依旧无法进行自由贸易。
荷兰人一开始是和当时投靠朝廷的许心素进行走私贸易的,但是后来许心素被郑芝龙击败,郑芝龙被朝廷招募,随后接管了同荷兰人的贸易。
在这场贸易中,因为没有固定的合同说明,郑芝龙每年要向荷兰人供应多少东西,所以导致荷兰人完全受制于郑芝龙。
荷兰人为了让郑芝龙答应自己的自由贸易协定,不惜出兵帮助郑芝龙平定了当时东南沿海最强大的海盗势力李魁奇。
另一方面,随着朝廷局面一步步的稳定,朝廷的水师也在一步步的建设中,再加上朝廷为了防止郑芝龙闹事,洪承畴所率领的两广近十万大军,被崇祯布置在福建边境。
朝廷的这些动作都让以往肆无忌惮的郑芝龙感觉到了威胁,他开始低调了起来,不敢再明目张胆的违反朝廷禁令,特别是因为朝廷不满福建总督熊文灿懦弱、妥协的性格,调任了邹维琏为巡抚,以此来进一步的监视郑芝龙。
邹维琏上任之后,一改熊文灿漠不关心的态度,再次发布禁海令,以此来逼迫郑芝龙等人无视海禁令的态度,此举果然刺激了郑芝龙,郑芝龙在邹维琏的逼迫下,选择了退步。
郑芝龙的退步,伤害的就是荷兰方面,一次次的付出与退步,换来的却是一个个的空头支票,这让荷兰方面如何接受的了。
荷兰方面失去的耐性,当时驻守在台湾的负责人汉斯?普特曼便回到巴达维亚汇报了情况,巴达维亚的决策者便决定以海上掠夺的方式,来迫使明朝进行自由贸易。
汉斯?普特曼回到台湾之后,便集结大量的战船,对明朝海疆开始了掠夺,但是因为荷兰方面只是为了迫使明朝妥协,不激怒明朝政府的同时,并没有下令杀害明朝边境的百姓。
崇祯七年四月三十日,由汉斯?普特曼率领的船队,在明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对边境实施了第一次掠夺。
在荷兰海军进行完第一次掠夺之后,就任福建总督的熊文灿担心自己被治罪,便要求郑芝龙出兵剿贼,郑芝龙随后陈兵海疆,与荷兰海军对峙。
在双方的交谈中,荷兰海军要求大明放开自由贸易,巡抚邹维琏便将奏折上报朝廷,是战是和由朝廷来决定。
崇祯七年五月六日,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报,被飞速送往干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