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帝国 (爱历史的小蜗牛)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爱历史的小蜗牛
- 入库:04.13
“朕要解决奴儿干的事情,就不仅仅要在战争上打败女真亦或是各部落。也要在他们的认知上,让他们从心底认同大明的统治,从而服从大明的治理。
再甚者,要让他们从心底认为自己是大明的子民,这个才是最难的。”
崇祯脸色严肃的看了看陈新甲以及杨嗣昌二人,有些凝重的说道。
“皇上所言极是,臣等记住了。”二人脸色严肃,同时异口同声的说道。
崇祯明白此时辽东战事已定,很多人心中已经将奴儿干抛之脑后,对于之前崇祯所说的将奴儿干纳入大明的管辖,一些人还是不放在心中。
毕竟奴儿干苦寒之地,治理所需要的资源、财力是要远远大于现在的收获的。
崇祯不由的心中有些恼怒,任他再厉害一个人也无法完成这件事,他抬起头,眼神凌厉的盯住二人。
“不要光是记住,要想办法。朕知道,朝中百官中大多数,对于辽东、奴儿干地区的认识,大多都认为不过是蛮荒之地。
朝廷花费如此多的银两,不过是在做无用之功。那朕就要让他们看看,到底能不能将奴儿干彻底控制。”
见崇祯发怒了,二人顿时心中一震,慌忙跪下说道:“是皇上,臣等一定尽心尽力办成此事。”
崇祯看二人有些害怕的表情,脸色随即恢复了平静。“卢象升在给朕的密信中,建议大军继续陈兵奴儿干,大军暂时不要调走。
同时,采用以夷制夷的办法,在各部落中招收成年男子,充入明军之中,同时利用他们来肃清最后的女真。
同时加强对各部落的管辖,凡是出生男子必须报备官府、朝廷,现有无主土地统一由官府重新分配。
你们二位以为如何?”
二人此时都是低下头,暗自思索着,想法也各不相同。
杨嗣昌率先站了出来,他一直是跟着崇祯的方向走,因此此时看崇祯的表情,以他对皇上的了解,皇上是绝对支持的。
因此,杨嗣昌点了点头,随即站了出来。
“启禀皇上,臣以为,卢象升卢大人在辽东征战多年,对辽东的各部落以及情况了如指掌。
而卢大人所提的以夷制夷的办法,臣也认为非常可行。
只是,西北如今无论兵马粮草和将领都为不足,特别是内蒙古河套各部落多次聚集骚扰我迁移百姓,毁坏我百姓所耕良田。
臣以为此事虽小,但朝廷应该重视,以防出现当年宁夏之祸。”
“那一片朕当初就猜到不会这么容易治理,要不然也绝不会调袁崇焕去哪里,袁崇焕那边是怎么说的?”崇祯看着杨嗣昌点了点头问道。
“袁大人为了阻止河套各部落势力的联合,已笼络、赦免了一批部落人,正因为如此才没有形成大的势力。
只是,袁崇焕袁大人说,河套地区之所以会难以治理,皆因为道路不便,只要将宁夏地区与河套地区相连接,解决河套地区也是易如反掌。
臣的建议是,先调一部分大军前去以稳定大局,绝不能让各部落再次联合反抗朝廷。
臣曾献策于军机处,只是,军机处内并无具体回复,只是以镇压只会适得其反为由,将其退了回来。”
说到这里的时候,杨嗣昌的眼睛轻微眨了一下,随即便恢复了平静。
倒是一旁的陈新甲低头瞅了一眼杨嗣昌,随后便隐去了。
“是谁批复的你?”崇祯盯住杨嗣昌微微问道。
“军机大臣李标李大人……”
崇祯一听,随即眼睛一亮,再看便是平静,语气也非常平静的说道:“你随后将奏折递交给王洽,就说朕让他尽快完善此事。”
“是皇上,臣遵旨。”
“另外,辽东之事就由你和新甲亲自督办,尽快与卢象升取得联系,解决奴儿干的局面。
至于那些部落首领,朕就不见了,告诉他们,奴儿干的事情,一率由卢象升代为督办。”
“是皇上,臣等遵旨。”
“下去吧!”
“是皇上,臣等告退。”
崇祯看着二人远去的身影,眼睛闪烁了起来,如今辽东战事已毕,朝廷内部的问题是时候提上牌面了。
倒是杨嗣昌,让崇祯没想到,这次竟然直接对李标和自己的父亲杨鹤下手了。
刚才的崇祯虽然平静,但是却心里却是在不断的转动。
“承恩……”
“主子,奴婢在……”
“立即给卢象升发一封密旨,令他全权处理奴儿干个部落的问题,另外告诉他,他的意见朝廷朕已经准许了,一切按照他的计策进行。
另外,令吴三桂、刘光、甘文瀚、周清、周遇吉五人年前进京吧!”崇祯头也不回的吩咐道。
“是,主子,御林军和虎贲军将士是否要一起进京?”
“一起吧!”
“是,奴婢遵旨。”
第484章 变革
几封圣旨随即被分别发往各地。
既然辽东已定,那崇祯就决心继续进行大明内部的改革。
至于西北,则可以暂缓,还有一方面,也是崇祯不得不面对的。
辽东这一战持续了将近一年,其中粮草、战马、将士皆损失巨大,朝廷国库更是被搬空了。
西北的多次请战也被崇祯给压了下来。
朝廷内部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是开始出现两极化,各地武将整日上奏请战。
朝中文臣多产生了厌战的情绪,特别是各地武将因为功劳卓著,崇祯有意将各地武将调回朝廷任职各部。
这激起了朝廷内部的一些变动,如果说之前崇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因为各地武将稀缺,且大多并无功劳,得到很多人的不平、不认同。
这次,光是辽东武将封爵的都是不少,调任朝廷各部,可以很大的改变文官一家独大的局面。
另外一边,杨嗣昌和陈新甲离开紫禁城之后,便分道扬镳,各自回府去了。
但是,杨嗣昌的话还是被传了出去,传进了礼部侍郎杨鹤以及军机处李标的耳朵里。
至于消息是何人传到李标的耳朵里,那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军机处内,李标看着自己手上的纸条以及王洽递过来的奏折,心中百味俱全,但是脸色却平静如水。
只见他只是微微的将手压下,纸条便顺着手指滑进了他的靴子当中,随即他将奏折递给坐在不远处的王洽。
脸色没有任何的变化的说道:“王大人,这件事既然皇上交由你重新督办、审核此事,那老夫就不能插手了,不然我等就有结党之嫌了。”
说完,他还故意微笑着看了看一旁的马懋才和吴宗达。
王洽对于李标早已经熟悉也并没有在意,他将奏折递给李标看的意思,就是看看李标有没有插手这件事的意思。
王洽分管兵部,最近对于李标经常插手兵部的事情也非常不满。
只是,不满归不满,李标的插手无非是公务,却让他也无话可说。
杨嗣昌的奏折,之前本来就是由兵部呈交给他批阅的,六部的事情除非紧急军情,否则一般都是要先奏给军机处的。
王洽和李标则负责分管兵部、工部、吏部三部,其中李标之前就是从吏部尚书升任的军机处,因此一直负责吏部的大小事务。
至于兵部,王洽则是由兵部尚书升任的军机处大臣,因此也一直负责兵部的事情。
然而,最近,由于战事频出,原先六部靠后的兵部,竟然成为了六部中最为受宠的。因此,这让李标有些眼红,便开始插手兵部的事情。
特别是在一些事情上的处理,经常一掌拍定,根本不给王洽否定的机会。这也让王洽从心里感觉到了一丝警觉。
于杨嗣昌奏折的事情,本来是递交给王洽的,却没想到被兵部左侍郎李邦华给交给了李标。
李邦华本就是李标安插在兵部的人,而杨嗣昌和李标的关系却又经常对立。
因此,李邦华才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以及李标和兵部的关系,处处制肘杨嗣昌。
杨嗣昌对此也是非常熟悉,只是以他自身的实力,哪怕被崇祯给有些看重,他依旧是很难反抗,只能等待时机。
特别是自己的父亲杨鹤也是李标的人,这又是让他很难下手。
如果没有人支持,就算是扳倒他们,以他们的势力,恐怕自己的名声也会恶臭,官场上名声如果臭了,那下场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杨嗣昌一直都处于波澜不惊的态度。
但是,他也并非没有做任何事,他在兵部,本来就是直接对军机处大臣王洽直接负责的。
因此,他在和王洽相处时,经常在边疆战事上帮王洽出点子,这让本来对他不是太在意的王洽,渐渐的有些对他另眼相看。
只不过,对于杨嗣昌的事情,王洽也是一清二楚,但是为了一个杨嗣昌得罪李标,王洽是绝对不会做的。
但是帮杨嗣昌挡住一些致命的暗箭,他还是愿意出手的,特别是杨嗣昌一直都没有要求他的意思,让他心中很是满意。
对外,王洽对于杨嗣昌的态度依旧是冷淡的,这也迷惑了身旁的李邦华,给李标传递了一些错误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