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其他太子党的忠实成员也不理解,太子为何要迎回皇帝,他们都不太愿意崇祯来南京摘果子,也有人的想法和杨士聪一样,学小明王之事,沉船江中。
元朝末年,红巾军领袖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利用白莲教起兵反元,韩山童却被元朝官吏拘捕处死后,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到找到他的遗孤韩林儿,在亳州奉韩林儿为帝,又号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各路义军皆奉其命。
后来刘福通被张士诚干掉了,小明王韩林儿落单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亲率大军救援,将之救下安置在滁州。
小明王之死,史书记载两种说法,一是两年后在滁州自然而死;二便是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后,派人迎接小明王到南京,途径瓜洲时,小明王沉入江中被淹死。
很多人更相信阴谋论,觉得这不是意外,怀疑是吴王朱元璋所为,也有人怀疑是朱元璋手下的大臣所为,比如杨宪,但一直没有定论。
这个故事,熟读史书的崇祯自然也清楚,他在忐忑的心情中坐上了渡江南下的龙舟,在船上甚至要了一壶好酒和一盘烧鸡,坐等意外发生。
然而,酒没喝完,鸡没啃完,船到岸了!
当他下船时,只见长江边一片五彩斑斓,在漫天旗帜下,身穿各种形形色色官府补子的大臣们占了几圈,都是来迎驾的。
为首之人,正是几年未见的太子朱慈烺。
看着这规模,崇祯心情那个激动啊,险些失足摔入江中。
见崇祯皇帝下船,众官皆以复杂的眼神看来,若是让他继续当皇帝,恐怕朝中这政治格局又得大变了,指不定江南会被搞成什么样子。
当然了,所有大臣心中都清楚,即便皇帝想继续在位,只怕皇太子也不会让权的,这位公子什么脾气,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
崇祯扫视一圈后,便盯着太子朱慈烺,只见他身穿红色五爪龙袍,腰缠玉带,悬着独龙蟠云的玉佩,站立间气派非凡,成长得连自己这个当爹的都觉得陌生了。
崇祯同样走去,他尴尬的发现,周围上百名官员无一人跪迎,连个揖首礼都没有,他心中瞬间有底了,自己这皇帝怕是干不下去了。
朱慈烺龙行虎步而来,上前恭敬的行礼道:“儿臣慈烺,恭迎父皇!”
见皇太子行礼,诸臣如梦初醒,这才纷纷行参拜大礼:“臣等恭迎陛下!”
两广总督杨士聪身穿大红官袍,上面缀着孔雀补子,跪在那脸色阴沉,心中盘算着如何劝说皇太子。
等众臣行礼完毕,崇祯心中这才宽心,看向朱慈烺的目光缓和的许多,询问道:“你母后她们可到了?”
朱慈烺笑道:“母后半月前便到了,永王两日前也到了,母后她们日日挂念父皇安危,儿臣亦是思念。”
闻言,崇祯心中暖融融的,他走近低声说道:“辛苦你了,有皇儿在,真乃国之洪福也。”
朱慈烺与之相视一笑,没有多说什么,下令道:“恭迎陛下回宫!”
一路上,天子仪仗浩荡,棋牌开道,万余天武军夹道护卫,浩浩荡荡往紫禁城而去。
看着越来越近的古都南京城,崇祯长呼了一口气,情绪难言。
没有暗杀,没有落水,也没有嘲笑冷落,一切都如想象中的不一样,太子依旧恭敬,摆足了场面,给了自己最大的面子,最起码表面做的如此。
这未来之事,究竟该何去何从,自己还需做出抉择.......
第558章 招降
此时的南京城并没有盛大的欢迎皇帝入城仪式,只有夹道护卫的天武军甲士。
说是皇帝南幸,其实是南逃,官方不好大肆宣传,即便这样,城中依旧有不少前来欢迎的百姓。
随着朱慈烺一声令下,仪仗大队陆续从正阳门入城,街道已铺垫上了黄土,戍卫南京的天武军各甲士举着火枪立于两旁。
崇祯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环境,第一眼便瞧见了秦淮河两岸的朱楼玉宇。
由正阳门入洪武门,经过洪武大街,只见街边已有大量百姓夹道恭迎,山呼万岁。
大明已有两百多年没有皇帝出现在南京城了,上次皇太子来,已经够轰动的了,很多人都想亲眼看看皇帝到底长什么样子。
崇祯见南京城的百姓们热切,兴奋的咧着嘴,透过龙辇对周围百姓热切的打着招呼,这是他当皇帝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和百姓现场互动,显得十分激动。
一旁的朱慈烺笑了笑,这就是大明正统皇帝拥有的强大号召力,即便他沦落至此,光杆司令一个,也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朱慈烺丝毫不担心崇祯能整出什么幺蛾子来,目前双方实力悬殊,自己也能算正统,崇祯在江南的政治资本太少了,想翻盘是不可能的。
他这么对待崇祯,一是出于孝道,二便是给足面子,让皇帝老子安安心心的退位,当个自由职业者。
仪仗队伍经过洪武门进入皇城,再由承天门进入午门,这时百官已经散去,留在承天门内的官署中处理政事。
面对只在书上听过的这座南京紫禁城,崇祯的新鲜感十足,走下龙辇在各处宫殿里穿梭。
朱慈烺介绍道:“父皇,这里的布局和北京紫禁城中的几乎一致,儿臣已将之修缮完毕,父皇依旧住在乾清宫,母后在坤宁宫,儿臣住在武英殿。”
崇祯不语,走向奉天殿台阶,这里的形制和京师的皇极殿差不多,甚至比皇极殿还大上一圈,里面庄严肃穆,雕龙刻凤,金光焕彩,装修上更是比皇极殿略胜一筹。
朱慈烺跟在后面,对值日太监下令道:“着令,文武百官入朝觐见。”
闻言,崇祯摆了摆手道:“不必了,现在是你监国,诸事如旧吧,朕要休息一段时间。”
此时崇祯的心情是忐忑的,这座陌生又神圣的地方,让他倍感压力,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位实力派的老祖曾在这里执掌天下,作为丢了国都的不肖子孙朱由检同志,心里还是有些畏惧的。
再者,文武百官几乎都是太子的人,让自己召开朝会,有什么意义?
究竟是禅让退位,还是争取抓权,崇祯内心一直无法下决断,毕竟当了十几年的皇帝,自己又还年轻,只有三十三岁,就这么退位了心中有些不舍......
又看了一圈乾清宫,崇祯这才往坤宁宫,找周皇后等人。
......
北京城。
皇极殿中,李自成正大腿翘二腿斜躺在龙椅上,听着下面大顺文武官们议论接下里的计划。
自下令搜捕崇祯皇帝后,大顺军搜遍了整座北京城,始终没有找到崇祯一家子,让李自成非常的担忧。
牛金星在那分析道:“崇祯皇帝要么跑往辽东了,要么就跑往江南了,没别的地方可去!”
李自成点点头表示认可,山东总兵刘泽清、陕西总兵贺人龙都已经投降大顺,吴三桂领兵而来,到达蓟州后看到大顺军兵强马壮,又听说攻下了京师,便领着人马返回了辽东,敢怒不敢战。
大顺基本控制了关内的北方各省,只有山西总兵汪万年和密云总兵王廷臣二人领着残兵在逃窜抵抗,崇祯一家绝不会跟着他们乱跑。
宋献策道:“如果崇祯向东跑的话,这就好办了,正好我大顺要招降辽东的明军,让洪承畴他们献上皇帝和二王即可。”
身处辽东的洪承畴等人现在位置很尴尬,情况也很糟糕,北面被建奴猛攻,南面被大顺占领,真正的前有狼后有虎。
李自成觉得,他们除了投降别无选择,他早有打算派人招降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总兵吴三桂、锦州总兵祖大寿、山海关总兵茅元仪等人。
李自成相信他们会选择投靠大顺,如果辽东军不归顺,不识抬举,那就只能落井下石,出兵解决他们了,在场所有人都自信,只要大顺兵马浩浩荡荡的压过去,定能将他们碾为齑粉。
让李自成好奇的是,建奴曾说只是牵制辽东明军,为何现在打的这么猛?莫非他们真想打下辽东?
牛金星担忧道:“就怕是皇帝跑到江南了,那样就会再出现一个南宋,江南有朱明的太子在,不好打。”
李自成沉吟道:“牛丞相,你去找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让他写信劝降吴三桂和祖大寿,至于洪承畴,你亲自写信给他,晓以利害,告诉他,朕可以封他为侯爵。”
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两家是亲戚关系,在政治上两家更是穿一条裤子。
李自成又道:“山海关是一个叫茅元仪的明将守着,听说他是个棘手的人物,可以许他伯爵,东面的事就这样了。”
刘宗敏提了一嘴,问:“那建奴那边呢?”
李自成道:“先不予理会,待收服了辽东的明军,再谈如何应对他们。”
在李自成的心中,根本没有八旗军的概念,牛金星等人长居内地,同样缺乏对辽东的了解。
在他们眼里,建奴这些年连山海关都打不下来,能有什么战斗力?
大顺军在中原,一场大战下来动辄灭掉十几万明军,这才叫天下无敌。
意气风发的李自成将目光投到了江南那边,他心中盘算着,只要打下了江南,这天下便可一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