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新科状元名叫杨廷鉴,是直隶常州府人,让朱慈烺郁闷的是,这位大哥在历史上曾是大明朝崇祯年间的最后一位状元。
按理说,杨廷鉴在崇祯十六年就在北京参加殿试高中状元,然而现在却没有。
因为朱慈烺的出现,历史格局发生改变,李自成破北京的时间提前了大半年,江南也出现了政治中心。
杨廷鉴在崇祯十六年参加恩科后,中了贡士,原本是去北京参加殿试的,没想到路过河南时被闯军抓到了,被破留在军中为闯军写“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标语。
毕竟有状元之资,杨廷鉴轻松的忽悠住了闯兵,借机跑路了。
时值北方大乱,闯军大军北上,杨廷鉴以为朝廷不办殿试了,只得拍拍屁股返回江南,继续学习经史,刻苦钻研,修身养性,树立品节廉耻。
前几日,朱慈烺在奉天殿举行殿试,针对科举取士和为官之道提出了一些问题。
杨廷鉴回答全场最佳,他言道:“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
朱慈烺表示深加叹赏,又从东厂调来了这位的资料,得知杨廷鉴并非满嘴跑火车,自幼就学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才学人品在常州府都是公认的第一。
朱慈烺隐隐记得,这位状元公杨廷鉴,在历史上也小有名气,打进京师的李自成非常重视他,找他做官,他拒绝了,回乡定居。
后来满清入主中原,清廷又特召状元杨廷鉴入京为官,他引疾不赴。
几年后,帮清廷打天下的江南总督洪承畴又推荐杨廷鉴为官,他以母忧未满推辞了。
成年的顺治皇帝几次请杨廷鉴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了,虽然他的儿子不争气当了清廷的官,但杨廷鉴直到老死也没去做官,表现出一位状元应有的气节。
官场之上,缺的就是这种有气节,初心不改的读书人,朱慈烺当廷亲擢杨廷鉴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在中枢历练一番。
余者新科进士,按之前重定的进士授官制,分配工作。
近日来,朱慈烺又督促朱成功抓紧备战,收复东番。
出兵台湾的旨意早在一个月前就传到福建,自接到圣旨的那天,朱成功和郑鸿逵就交接了职位,抓紧战备工作。
朱成功升任总兵的第一天,就把原本平番舰队上的郑家旗帜扯掉,高高挂上了龙旗,还一本正经的搞了个阅兵,趁机收拾了两个刺头军官。
郑鸿逵非常不服这位大侄子,暗道不就是在皇帝身边当过几年跟班吗,牛气什么!
当看到大侄子身边的那队杀气腾腾的御林军时,郑鸿逵立马老实了,表示心甘情愿充当副将。
朱成功和郑鸿逵都是主战派,早就看红番鬼不爽了,因此各项筹备工作进展的十分顺手。
来自直隶和浙江的粮饷、药材也源源不断送往福建,红夷大炮、东方火箭等武器一船一船的往前线送。
战争的浓云,弥漫在福建沿海。
有饷有粮有装备,平番舰队士气大振,朱成功同样信心大增,只等信风到来,就下令渡海作战,收复东番(台湾)!
这日,锦衣卫天支发来重大情报,清国经过政治角逐后,最终以洪承畴为首的二鞑子获胜,掌握了军阵大权。
朱慈烺没有关心顺治小皇帝认爹的事,他最关注的是洪承畴接下来的那一系列国策。
“清国与日本缔结盟约,还把占领的四国岛无偿还给日本?”
朱慈烺有些好奇,鞑清不去攻略日本,还能往哪发展?
以往种种布局,朱慈烺就是逼着鞑清与日本交战,狗咬狗一嘴毛,最后大明再一棒子全部撂倒,既省时又省事。
然而现在,在皇父摄政王洪承畴的号召下,清国开始掀起了一阵造船热,开放了釜山等好几个港口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贸易和交往,又从马尼拉请了不少西班牙船工,准备造远洋大船。
重要的是,鞑清还雇佣了一批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充当八旗军教官,同时帮助清廷监造枪炮。
看完这些情报,朱慈烺不得不佩服洪承畴的能力。
在这个时代,洪承畴的能力起码能排前三,历史上的他不管在中原剿寇、松锦大战中的表现,都是十分出色的。
降清后更是清军南下的一盏灯,当时多尔衮的“剃发令”激起了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南下的清军差点翻车。
危难之中,摄政王多尔衮急忙派出洪承畴取代刚打下南京的豫亲王多铎,任命他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经略江南数省。
洪承畴虽然没有王爵,但直接指挥平西王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等三顺王,还有一些满洲八旗军(遇到大事须与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参酌施行)。
洪承畴以较少的代价轻松平定了江南,还招抚了郑芝龙,说他是“开清第一功”毫不为过。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最终得以封亲王,功劳更大的洪承畴反而只是三等子爵,就因为他的能力太强,让满清上层不放心,担心又出个司马懿,最后把他养死在北京。
洪承畴有一个老乡前辈,名叫曹学佺,万历年间会试中,策问“车战“,曹先生答曰:“臣南人也,不谙车战,请以舟战论。“
于是考官考他舟战,曹学佺详陈舟战之法,初定第一,因不能破例,改为第十名。
洪承畴出身福建泉州南安,和郑芝龙是老乡,一个县的,面朝大海(家距离大海十几里路),对海洋、舟战等更为熟悉。
如此人物没有收归麾下,朱慈烺丝毫不觉得惋惜,若无风流把头磕,荧屏何来辫子多?
在他眼中,气节比能力更重要,这也是大明王朝的魅力所在。
朱慈烺反复阅读这些情报,以此判断洪承畴想要拓展的方向。
鞑清联合日本,是混吃等死的表现,然而他们发展航海,必然是想要建立海上力量。
但他们想打谁?反攻大明?除非洪承畴是活腻了。
还有他们为什么不找尼德兰人合作,反而舍近求远找西班牙人呢?
朱慈烺再次看了一遍鞑清与西班牙签订的贸易条约内容,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阿卡普尔科这几个字上面。
第678章 清国的惊天计划(下)
朱慈烺对阿卡普尔科这个地名并不陌生,这是后世墨西哥的一个沿海港口,也是此时西班牙人从亚洲到美洲开辟的航线,马尼拉-阿卡普尔科贸易线,又称大帆船贸易。
八十年前,西班牙入侵吕宋岛,在马尼拉设立总督府开启殖民,同年就开辟了这条亚洲前往美洲太平洋航线,往来于菲律宾(吕宋)到墨西哥之间。
西班牙人每年六月份都会乘西南季风自马尼拉启航北上,至北纬45°~42°水域,顺北太平洋上的“黑潮”东行,最后抵阿卡普尔科,行程万余海里,历时约6个月(回程系顺洋流直航,历时约3个月)。
西班牙人去程时,大帆船载运的主要物品是来自中国、印度、波斯、日本等国的丝绸、漆器、瓷器、棉布、象牙、地毯等货物,载重量一般四百吨。
运抵阿卡普尔科后,这些货物大部分销往墨西哥内地,一部分远销到南美和西班牙。
西班牙大帆船归程载运的主要是美洲的白银铸币、铜等物。
美洲的玉蜀黍(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就是通过这条航线传入了亚洲和中国,中国的文化也对美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条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的贸易线,由西班牙王室独占经营。
历史上,西班牙人在这条太平洋航线上跑了二百多年,每年都会来回一趟,直到19世纪西班牙经济凋敝才使得这条贸易线衰落,渐渐废止。
不过朱慈烺有些不明白,鞑清要这条航线做什么?
大明收复东番后,西班牙、尼德兰与鞑清的贸易线自然就被切断了,除非绕道东番。
朱慈烺让锦衣卫调来关于鞑清、日本、西班牙、尼德兰几方的所有情报。
他又传召翰林院和赞画部的一众智囊团,入宫议论参谋。
乾清宫中,满地都是地图和情报稿件,几十名精英人士席地而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归纳总结情报,分析满清突围的策略和意图。
半个时辰后,忽然一五十多岁的老翰林道:“陛下,臣有所发现!”
说话之人名叫史志东,笔名“史翰林”,皇明时报社第一任主编,得朱慈烺提拔,如愿以偿的进入了翰林院。
朱慈烺来到他身边,席地而坐,道:“史老,有何发现?”
天子如此礼遇,史志东内心感到,他微微颔首,指着地上的坤舆万国全图道:“臣在报社之时看过一篇文章,上面记载着日本国曾在万历四十一年造船去过北亚墨利加。”
“什么,日本人在三十年前横跨大东洋去过北亚墨利加?(美洲)”
朱慈烺有些震惊了,大东洋也就是太平洋,北亚墨利加是北美洲,南亚墨利加则是南美洲,日本人居然从日本横跨太平洋直接去过美洲?
史志东肯定的点了点头,手指在地图上划道:“臣记得,一伙倭人还坐西班牙船前往欧罗巴觐见了教皇,他们称为庆长遣欧使节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