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说什么弑父篡位,杀弟逼母,名声臭了数百年。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雍正不是篡位的,人家的诏书用满汉等多种文字写的,怎么改?
就是这种低级的谣言,也有很多人相信,没办法。
关键针对朱慈烺的这些谣言中,并非全是谣言,比如擅长大臣,逼死血亲周奎,朱慈烺确实做了。
就是这种真真假假掺在一起的,才最恶心人。
朱慈烺随手拿起了案上一份谣言的逆书,语气轻松道:“有人给朕安上了十大罪名,把朕说成了史上第一暴君,爱卿们如何看待?”
内阁大臣杨士聪脸色涨红,大声道:“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辱人智力,臣不屑去听,请陛下也不要理睬!”
朱慈烺笑道:“朕本也不愿理睬,只是有些人憎恨朕的新政,到处造谣,如果天下百姓信以为真,新政将无法推行,那又如何啊?”
杨士聪道:“臣会让翰林院诸官每人写一篇文章,斥责这类龌龊无耻之人!”
朱慈烺眼皮一翻,翰林院这群人一个文绉绉的,写出来的文章有几个百姓能看懂的。
内阁首辅杨廷麟道:“太上皇禅让之时,文武百官俱在,朝臣们是不会相信的,只是外人不知,百姓们很容易被这些言论影响......”
略微一顿,杨廷麟沉着脸道:“臣建议加大搜查力度,烧毁所有逆书,凡是传谣者,皆抓!”
朱慈烺眉头一挑,搞文字狱吗?被逼急了的雍正就是这样做的。
如此一来,这动作太大了!
此时朱慈烺考虑的不是这些谣言,而是究竟是谁在搞事情,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藩王、勋贵、文官、士子、商人,哪个阶层都有可能。
不过朱慈烺细细品味了这些谣言,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篡位这个词上,这才是这些谣言的核心。
对方应该会在不久之后有大动作。
朱慈烺忽然询问吴忠道:“太上皇现在何处?”
吴忠回道:“太上皇乘舟而去,此时应在湖广境内。”
“躲得够远的。”朱慈烺嘀咕了一句。
沉吟片刻,朱慈烺道:“去派人将太上皇请回来,大张旗鼓的请回来,让沿途众人瞧瞧,朕究竟是如何囚禁太上皇的!”
囚禁崇祯皇帝?老头子这两年比谁都能跑,直隶的几个府他哪个没去过?光是园子都好几处!
最终,朱慈烺将掌管言论的礼部右侍郎革职,命新任侍郎彻查此事,礼部管制下的几大报社同时进行辟谣。
各地官府烧毁所有逆书、捉拿刊印此类散布谣言书籍之人。
朱慈烺又命东厂和锦衣卫顺藤摸瓜,务必寻找幕后主使!
第722章 宣府
天武二年十一月,宣府镇。
宣府南屏北京,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明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
一名头发凌乱的青壮小伙站在喧闹的屯堡外,听着熟悉陌生的乡音,鼻子蓦地一酸。
他眼中有着泪水,自语道:“爹、娘,我终于回来了!”
年轻人便是崔响,多次从辽东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幸运儿。
天武元年的辽东战事结束后,崔响便前往抚顺老寨寻找父亲,然而他父亲崔英泰已经去世两年了。
常年在战场上的逃生经验,让崔响摸了不少躺在地上“战友们”的口袋,发了一笔小财。
厌倦了军武生涯的崔响,重新安葬了双亲,果断离开了辽东,在长城周围四处游荡,希望能顺着长城回到念念不忘的老家宣府。
这一路上,官路两侧田亩交错,地里的庄稼虽然说不上多么茁壮,但长势也是青翠可人,整齐划一。
一眼看去,就仿佛当年崔响远远观望过的天武军骑兵阵营似的。
崔响站在田头,向田中干活的农人问道:“劳驾,大哥这里是不是宣府镇的地界?”
干活的农人汉子站起了腰,随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子,道:“小伙子,这就是宣府镇的地界了,再往前走二十几里就到小镇上了,听你说话有些乡音,莫非小哥也是宣府人?”
崔响道:“回大哥的话,我确实是咱宣府人,在七岁那年全家被鞑子掳走到辽东作了包衣,新皇收复了辽东,我这才得以脱身,想着回到故乡,将来能落叶归根。”
汉子听后一阵唏嘘,暗道这孩子真可怜,当年建奴从宣府入关,掳走了太多的汉人。
他回头望了一眼翠绿的庄稼,抬头看了一眼日头:“小哥如若不嫌弃,正午就去我家吃上一口,估计这会儿你大嫂也准备妥当了,前去歇歇脚,也好走完剩下的路。”
感受到家乡的淳朴,崔响有些感动:“那就叨扰大哥了。”
一顿饭吃的很快,却给了崔响很大的震撼,他没想到的是现在的庄稼汉一顿晌午饭竟然如此丰盛,有肉、有面、有小菜,还是记忆中的味道,让人踏实。
到了镇上崔响更是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东瞧瞧西望望,多少次午夜梦回来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却是早已变了模样。
一个他想都不敢想的模样,平整的路面、林立的楼宇、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虽穿着朴素但是却干净整洁,再也没有了边塞穷困之地的模样。
人们披着夕阳的余晖在街上散步,人群之密集比他记忆中的赶集还要热闹。
街道上的说书人不时还讲着镇朔将军杨国柱的英勇事迹,还有杨家小姐受封贵妃之事。
正当崔响沉浸在家乡的美好之时,钟楼上传来急促的钟鸣,警示着人们有敌人逼近。
崔响面色一沉,习惯性的往地上一趴,只听大地微微震颤,远处有大量的骑兵奔来。
崔响像被针扎一般又猛地从地上跳起,口中大喊:“敌袭!”
原本嘈杂的街道瞬间安静下来,过了半晌人群轰然而散,四处奔逃。
无处可去的崔响找了一个角落藏了起来,轰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个个凶悍的蒙古人兴奋地呼喊着杀入了小镇中,逢人便杀遇人就砍,到处洗掠。
夕阳的余晖中在此时也变得不再美丽,血流成河的道路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妖异,就像是来到了十八层地狱一般,夹杂着哭嚎、惨叫,把崔响尘封十年的记忆抽离出来。
他不知道这群被明军打怕了的蒙古人为什么忽然再次南下,此时也容不得他多想。
忽然间有马蹄声靠近,生死存亡就在刹那之间,崔响看准了机会一把推开了身前遮掩的杂物。
眼前的蒙古人显然被吓了一跳,战马也受到了惊吓向前猛地一窜,将背上的骑兵甩了下来。
崔响抓着一根尖锐的木棍猛的扑了上去,骑在汉子的身上重重的刺了下去......
当日,宣府镇各堡狼烟四起,驻防宣大的北军都督府天雄军各部频频调动,围剿追杀这部胆大包天南下抢掠的蒙古人。
塘报传到南京,引起了朱慈烺的震怒,他实在不明白,归化城的蒙古人哪里来的勇气南下的?
归化城是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模仿元大都建设的城池,位置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规模较大。
该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当地蒙古族人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
归化城处于土默川平原,也叫前套平原,大明后期历代皇帝都想收复此地,崇祯当皇帝时还在一次殿试中专门出题,如何才能收复河套?
怎么收复?当然是打他妈的!
能动手就别废话,在简单征集了内阁的后勤预算后,朱慈烺立即下旨,令北军都督府出宣府、大同二镇,自东线出击,西军都督府出陕西北上,打下归化城,收复河套。
这个时候,陕西巡抚孙传庭传来密报,称最近有大量士绅暗中联合作乱,抵制新政。
奏报中,孙传庭请示准备大规模的清洗一遍陕西士绅。
朱慈烺认真看了下奏报,陕西等地依旧有小规模流民作乱,主要在一些士绅的暗中操控下,扰乱社会治安,也有一些是占山为王的顺军残部。
陕西一些地方受灾十几年,民乱最重,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是从这里跑出来的。
除了流民,士绅的根基也很深,这些人为了巩固自家利益,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
连万历朝的巡城御史秉承太祖定下的制度禁令杀牛,都被人揍成那副模样,在利益面前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
一些农民没读过书,最容易被人忽悠。
综合陕西和山西的情况,朱慈烺隐隐觉得,这中间似乎有什么联系。
思考良久,朱慈烺批红,谕令孙传庭只管放开了杀!进行大清理,只要参与作乱的,皆杀!
不遵律法,抢掠,判打板子的直接判刑,三年起步!
判三年的直接判十年,判十年的流放东番。
朱慈烺就是要广兴大狱,弄个几十万上百万人口,往东番海外移民,强制改造建设,边远地区就靠这些人建设了。
第723章 孙之獬
山东济南府,淄川县。
孙府后院,一名五十多岁的瘦弱老者躺在太师椅上,手中捏着《皇明时报》,发出快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