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有趣的是,当初陆炳开府造房子时,万历皇帝的外公李伟还是个跑腿的泥瓦匠,亲自背负土石修筑陆府。
  后来陆家被抄家,这处房产被抄没入官,万历皇帝继位后,李伟的女儿李氏成为了李太后,将陆炳的这处故居赐给了父亲李伟。
  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世事兴衰,无法预料啊!
  最终,老板娘的伶牙俐口终于停下了,因为菜齐了。
  然而,刚刚清净了片刻的朱慈烺再度陷入了困扰,这妇人又开始了!
  老板娘眼瞧着朱慈烺气度不凡,雍容华贵,于是一边忙着布菜,一边打趣道:“这位小哥看着有些眼熟啊,长着我们财神爷的模样!”
  朱慈烺双手虚脱着腮,不可思议道:“我有那么福(胖)吗?”
  老板娘捧腹大笑,咳嗽着道:“我说的财神爷不是家里供的那位,而是怀里揣的这位。”
  说着,她从怀中掏出一张龙元纸币,咯咯直笑。
  作为生意人,每天都会跟钱打交道,识别真假钱币更是必备技能,老板娘一看到朱慈烺的瞬间,就有种见钱眼开的感觉!
  她不敢说朱慈烺长得像当今天子,因为那是大不敬,被人状告可是要吃官司的,所以她只能用‘财神爷’来代替。
  差点被认出,朱慈烺只得打着哈哈道:“曾经也有人这样说过。”
  老板娘端上来一壶特产酒,笑眯眯道:“我说嘛,你要是那位‘财神爷’,怎么着也是左手拿金,右手握银,身挂玉器,身边还跟着两个招财童子......”
  她的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说笑间,客栈又来了一位中年客人,身后还跟着一队七八人的汉子。
  老板娘忙笑着接待:“客观,请里面坐!”
  中年客人只是平淡的点了点头,道:“不喝酒,每人一碗茶,再来一碟花生米。”
  隔着数张桌子,朱慈烺隐隐觉得中年人有些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此人。
  李护凑近朱慈烺,低声道:“陛下,此人是个官,那七八个随行都是官兵。”
  朱慈烺微微点头,也看得出这几人的行为有官方做派。
  徐盛在那看了半天,同样有着似曾相识感觉,他上下打量了一番中年人,仔细回忆了一下。
  终于,他想起来了,见朱慈烺出身,低声耳语了几句。
  经徐盛这么提醒,朱慈烺也想起来了,原来此人是韩诚科,是都察院的御史。
  几年前,韩举人因路引案进京告御状,将整个河南官府搅得腥风血雨,事后朱慈烺替他主持公道,砍了河南数百名怠政的官员,还促成了司法改革。
  当初朱慈烺让他担任都察院御史,韩诚科因老母去世,在家守孝三年,守孝结束后便进了都察院。


第914章 知县老爷的铁腿功
  认出韩诚科后,朱慈烺没有惊动他,继续吃喝。
  韩诚科也没注意朱慈烺这边,一味的在那喝茶吃花生米,似乎心中有事。
  略显尴尬般的安静后,忽然门外传来一阵锣鼓开道之声。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外边的官道上行过密密麻麻的一大群人,有官兵、有师爷、还有丫鬟、常随等,他们众星拱卫的围着一乘官轿浩浩荡荡的走过。
  “这谁呀,排场都快赶上钦差了!”
  朱慈烺皱着眉头,面露不悦。
  只听噔的一声闷响,韩诚科将茶碗掷于桌上,黑着脸道:“哼,不过一个七品知县,好大的派头!”
  喜欢的老板娘闻言,连忙道:“哎呦客官,您可不能这么说,当官的哪里能没点排场?”
  她一张嘴话就停不下来了,开始在韩御史面前说个不停,什么‘民不与官斗’、‘客官小心惹祸上身’之类的话。
  朱慈烺不由瞧了韩诚科一眼,作为都察院御史,官员作风之类的事情,他还是有权管的,且不知他会如何行事。
  韩诚科的耐心很好,不仅没被话痨的老板娘烦着,反而主动与之攀谈,询问道:“敢问大姐,你们汲县这位县官作风如何?”
  老板娘一愣,哪里敢直接回答这种问题,只是模棱两可的道:“我们汲县这十年来,一共换过四位知县,除了第二位在上任的第二年就被圣上砍了脑袋,其他的基本都一样。”
  接着,老板娘一直左顾而又言它的转移话题,极力避免评论县官。
  韩诚科不死心,继续问道:“那这位县官的火耗收了多少?”
  所谓的火耗,就是地方官府向百姓征税,百姓交的散碎银子会被官府统一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始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然而在当地官府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往往大于实际的“火耗”,比如一两税银经火消耗了一钱,赋税十两的话,百姓就得缴十一两。
  一两银子火耗二钱,十两银子的税,就得交十二两。
  火耗是不固定的,到底损耗了多少,只有官府自己知道,因此各地官府收的也不一样,差额就归当官的了。
  一句话,清官要的火耗少,贪官要的火耗多。
  一个县每年缴纳的各方面税金何止上万两,每两要是多收一钱火耗,一万两就多了一千两,十万两就多了一万两,若是多收二钱银子,县官可就发达了!
  通过火耗,可以直观的看出县官的贪婪程度,刚才韩诚科询问老板娘火耗的事情,就是为的考察吏治,看汲县的官是怎么当的。
  朱慈烺听后,微笑着摇了摇头,暗道这个韩诚科真是个榆木脑袋。
  朕进行了新币改革,颁发银圆制,其中一项便是为了从根本上取消火耗!
  以前百姓缴税要用碎银子,现在使用银圆和铜圆,面值固定,完全不需要交火耗了呀,你问火耗能问出什么来?
  在火耗革新这方面,朱慈烺颇为自得。
  历史上的雍正进行了火耗归功,看似仁政,被吹上了天,实则只是固定了火耗的额度,不得超过正税的两成,一般为一成到一成五之间,百姓还是得交钱,只是少交了一些。
  而朱慈烺颁布的新币制,火耗银直接就取消了!百姓一个铜板都不用交!
  正当朱皇帝沉浸在成就的喜悦之中,老板娘说话了。
  “自从我们皇帝陛下搞出银圆和铜圆后,火耗银就取消了,当官的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一钱二钱的收,只是.......”
  嗯?还有情况?
  朱慈烺竖起了耳朵,表示很关注。
  老板娘叹息道:“只是用银圆缴税的,大多是商人,还有我们这些做小本生意的,那些种地的百姓,他们缴的是粮食,没有火耗,却有踢斛的粮耗!”
  “前段日子,我乡下的妹妹还在抱怨,说官老爷那一脚踢的,就像踹进了她的心肝里!”
  因常年战争,以及天灾粮食产量降低,崇祯朝乃至天武朝最初几年,大明严重缺粮。
  因此,朱慈烺制定了‘商人缴银,农者缴粮’的基本税制,保证军队的供养,国家仓库的充盈,以及应对天灾和战争。
  现在看来,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大,特别是这种针对税粮的淋尖踢斛。
  听完老板娘的诉说,韩诚科阴沉着面孔,付了茶水钱后头也不回的走了。
  朱慈烺的脸色同样不好看,他也很想见识一下这地方官是怎么收税,怎么的踢斛!
  一行人出了龙凤客栈,快马前往县衙所在地。
  途中,朱慈烺恰巧遇到前去县衙缴纳公粮的一户百姓,他花了重金买下了这辆粮车,并让锦衣卫假扮这家农户前去交粮,进行现场直播。
  县衙的门前人影幢幢,各种平车、推车摆的到处都是,前来交公粮的人很多。
  朱慈烺混在其中,耐心的等待那位官老爷现身收税,可是迟迟没有得来。
  县衙后院,传来一阵呼喝之声,以及脚踢沙袋的闷响声。
  只见那位招摇过市的知县老爷,此时正穿着便衣,在一颗大树前练起了“铁腿功”。
  大明的地方官,并非都是孱弱的文人,哪怕在天武朝实行的新式科举前,也都是能文能武之辈,起码在“腿功”的造诣上,大多都是意淫颇深。
  他们自当上地方官开始,便开始在业余时间苦练武功,每天对着大树使劲的踹,直到练到“树不动,落叶纷纷”的境界为止,而且只是一脚的功力,多踹一脚都不行!
  为什么要练铁腿功?练铁掌功行不行?
  很遗憾,不行!地方官必须要苦练铁腿功!
  因为这是吃饭的脚艺,如果没这功夫,当官只能清贫一生。
  “砰!砰!砰.....”
  经过反复练习后,汲县知县史泰贵长呼了一口气,收工结束。
  接下来,他就要去前衙收粮,去检验一下自己的“功力”。
  饶是史知县收过几次公粮,流程异常熟练,可他每次都坚持在工作前反复练习铁腿功,为的就是多挣一些粮食。
  因为百姓交粮用斛称粮时,他一脚踹过去,踢洒下来的粮食,按照官场的规矩,都属于自己的,不能不认真对待!


第915章 硬气的都察院
  日上三竿,县衙门前如同菜市场般的喧闹,百姓们晒了半天,终于等到了前来收粮的知县老爷。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