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最终,他的计划全部完成了,马吉翔被鞭杀,西京守备府被撤,太监的权利遭到史诗级的猛削......
这一系列计划的完美成功,皆是建立在张同敞对天武帝为国为民态度的了解上。
永王府中,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朱慈烺越来越觉得此事不简单,他再次召来的王震,让他去探查陕西巡抚张同敞这段时间的表现。
王震的办事效率堪称闪电,不到一天时间就将张同敞的一个月来的行迹和接见的人查的差不多了。
实事证明,朱慈烺的猜测没错,张同敞确实在前段时间安排人员在城门处守着,也多次临时起意微服出府衙上街闲逛。
他时而装成卖书的,时而又装成买菜的老农,以此寻找机会邂逅微服出巡的皇帝,只是他前几次都认错人了......
得知这些情况的朱慈烺很愤怒,有种被人安排好的不快,只因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张同敞做戏欺君,又因老张也算个能臣,终究没有加罪于他。
不过朱慈烺始终咽不下这口气,他召见了老狐狸张同敞,言语间带着毫不遮掩的警告,不要玩火自焚!
离开陕西回京的当天,朱慈烺又下了一道旨意:调陕西巡抚张同敞为征北都护府副大都护,主管黑龙江一带的北境文政,调解处理蒙古各部落之间矛盾......
朱慈烺此举,也算是知人善用了。
第934章 大明湖畔
五月上旬,山西境内,一只浩浩荡荡的大军正精神抖擞的前行。
大军中央,有一座豪华的龙辇,龙辇由六匹骏马驾驭,车身雕刻有龙凤图案,尽显皇家的尊贵豪华气派。
朱慈烺回京的行程由西军都督府八千精兵护送,路线也做了调整,改道往北,顺便巡视一下山西和山东,预计在山东境内走大运河南下。
这是自天武二年北伐以来,朱慈烺再度踏足长江以北各省,也是当皇帝以来第四次出巡。
原本他计划走襄阳顺长江回京,可想到自北伐以来,北方数省一直处于恢复状况,自己只能从奏本和东厂情报中了解民生,加上陕西之事,朱慈烺觉得很有必要走一遭山西和山东,亲眼看看。
一路行来,潜龙卫暗探四出,提前御驾数日搜寻汇集消息,以防地方官员弄虚作假。
总的来说,朱慈烺对山西的民生还算满意,百姓安居,道路坚实通常,连去年刚下达铁路计划都在按部就班的实行中,不时能看到工人们在铺设铁轨。
路过太原城时,朱慈烺特意对山西巡抚张煌言进行了口头表扬,赞其治下良好。
五月下旬,御驾行至山东济南府境内,八十高龄的山东巡抚熊文灿于前来迎驾,并递上了请辞奏本。
熊文灿是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天武的五朝老臣,听说现在老眼昏花连字都看不清了,请辞的奏本还是孙子帮忙写的。
看着这位连走路都费劲的老臣,朱慈烺心中唏嘘。
历史上的熊文灿招降了郑芝龙,干过两广总督和五省剿寇总督,后因招降的张献忠降而复叛,被崇祯问斩弃市。
现在,他多活了十几年,血赚!(崇祯十年初,太子朱慈烺代替熊大人当五省总督南下剿寇)
朱慈烺对熊文灿慰问了几句,当场批准他致仕。
封建王朝的致仕制度有点随意,汉朝时有“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说法,但实际操作有点复杂,即使官员到了七十岁,如果身体还好,可以继续当官。
唐朝时,五品以上官员干到七十想退休了,就要亲自去找皇帝批准,如果皇帝觉得你还能干,你还要再干几年。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效仿唐朝制度,令“内外官员年七十者,听令致仕,其有特旨选用者,不拘此例”。
意思很简单,七十岁就可以退休了,但皇帝特批的可以不用管这个年龄限制,后来改成了六十岁。(《大明会典》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整体来说,大明朝的退休制度,还是以个人意愿为主的,并不一定到六十岁就必须退休。
如果当官的不想退,只需上奏皇帝说一声:臣还能干,想继续干下去!一般都会继续留任。
有些皇帝重用的大臣,就是想主动申请退休,也不会得到批准,除非真到了熊文灿这种“精神昏倦”,自己又不想干了,才能致仕。
当然了,明廷对官员也是有考核的,特别到了天武朝,实行的政绩考成法,即便没到年龄,朝廷觉得你能力跟不上,也会被提前勒令致仕。
光是天武朝的十年时间,朱慈烺就勒令致仕官员达六十余人,最年轻的只有三十五岁。
朱慈烺也在考虑,要不要规定个官员固定退休年限,或者任期制......
山东首府济南,大明湖畔,朱慈烺立于烟雨亭下,遥望广阔的湖面。
自崇祯十二年清军入关南下,多尔衮破济南城屠戮数十万人,济南的经济一蹶不振,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山东六府中只能算中上水准。
不过济南景色秀丽,汇聚了大量的文人骚客,特别在这大明湖一带,形成了一片具有文化特色的商业区。
这里的书籍、碑帖、古玩字画的店铺鳞次栉比,民居集中之地,各类商行也是比比皆是,尤以棉纺织业最为发达,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眼下盛夏之日,正值赏荷时节,朱慈烺心情尚佳,便乔装打扮,微服私游大明湖。
眼见湖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十分高兴,走走停停,时而赋诗一首。
朱慈烺行至烟雨亭酝酿诗词时,忽闻悠扬悦耳的古琴之声传于荷柳丛中,他循声寻至,见一四面环水、荷莲围绕的雅亭。
此亭红柱青瓦,出厦回廊,内中摆设古雅,正中还有一位淡妆女子正在抚琴而唱。
朱慈烺见此女子生得姿容秀丽,便走近细细观之。
琴台旁,香烟袅袅,女子柳眉风眼,樱口朱唇,弹琴间似是入神,没有发现来者。
琴音结束,朱慈烺大悦,抚扇赞好,时而点评一番。
女子讶然,方知身旁突兀冒出一帅气男子,面有羞色。
女生本性好色,此女亦是如此,见帅浑身不自然,她虽偷偷瞄了一眼朱慈烺,便将目光转移,但眼里不是他,余光全是他。
随着朱慈烺教科书式的开场搭讪,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卖弄学识,二人渐渐聊上了,开始相互攀谈。
朱慈烺发现,此女子知书识礼,谈吐高雅,渐渐由开始的羞涩变得落落大方,彰显本性。
两人谈眼前景致,琴棋书画,诗词文章,都十分的投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接下来,他们吟诗作画,抚琴弈棋,荡舟游湖,赏荷观雨,其乐陶陶,一来二往,双方互通姓名。
朱慈烺这才知道,此女子名为陈安妮,年芳十八,是世居湖畔的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济南府才女。
当陈姑娘询问朱慈烺的名字和职业时,朱慈烺毫不掩饰地道:“吾名朱慈烺,职业皇帝,幸会!”
经过短暂的惊讶后,陈姑娘受宠若惊,表现出中彩票的惊喜状态。
如杨贵妃一样,她对天武皇帝也是十分崇拜的,不再政绩和军事成就,而在文化造诣上。
这些年,朱慈烺断断续续的抄了不少名家诗词流向民间,其中不乏纳兰性德撩妹的几首经典诗词,被时人称之为风流皇帝。
当然了,朱皇帝本身的文化造诣也很高,自己也原创了一些正经诗词,用以赞赏功臣。
就这样,二人遂成知己,互动的更加频繁了,朱慈烺抚琴,陈安妮行舞,时而做些剧烈运动,欢乐了好几天。
第935章 名画再现
陈安妮是个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子,她深知对方是皇帝,这段情缘恐难久长,弃与留,皆在对方一念之间。
为表明心意,陈安妮在锦帕上用红丝线织了一首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朱慈烺毕竟也算是老司机,对这种幼儿园水平的暗示还是一眼就能看透的。
而且这种在小小锦帕上织诗工整秀气的手艺难得可贵,朱慈烺没有白让人白干活的习惯,于是习惯性的命人取来珍宝相赠。
按照规矩,皇帝赠宝,御前太监需到宫中皇家宝库所在的大本堂里挑一件。
可是出门在外,距离京师足有一千多里路,哪有什么珍宝可赠?
能干上御前太监的,没一个是废物,条件不充足那就创造条件。
很快,沈公公捧着几个锦盒来到御前,有珠宝,有字画,还有古籍,让皇帝挑一件赐赠。
朱慈烺疑惑的看着这些东西,这才想起来自己这是出巡呢,于是问:“哪来的这么多东西?”
沈毛凑近,低声道:“皇爷,这是从西京守备府马吉翔家抄出来的,奴婢觉得宦官都是皇家的家仆,这些东西理应属于皇爷,运回大内......”
朱慈烺刚准备发话训斥他,忽然余光瞥到了箱子里一个有些眼熟的物件。
“把那幅最厚的画展开给朕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