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这个战略计划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认同,因为上一次征缅,明军孤军深入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官屯没拿下,加上从木邦一路南下的路上,各地土司基本还受到缅王牵制,缅军很容易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
一旦断粮和补给线被切断,明军就会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徐青山选择从缅甸西北进军,很好的避免了问题? 当地土司远离缅王,靠近大明? 补给线和行军上? 要安全的多。
由此可见,徐青山为这次出征做了充足的功课。
然而有一个熟悉缅甸事务的南军都督府官员向他提议? 言说若想平定缅甸拿下贼都东吁,必须有五万大军才行!
有李定国的前车之鉴,徐青山不敢托大? 从南军都督府调了一万人马? 凑了两万人,又调派了海军两千人。
徐青山希望他们能在伊洛瓦底江上大显身手? 攻陷缅军水上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也是缅甸境内最大的木栅营寨——老官屯!
对于他来说,打个缅甸,即便是缅甸历史上最强势的东吁王朝? 这两万多人足够了? 这还是他看在有英吉利军队插手的面子上。
若是出动五万人马? 就算是赢了,也是脸上无光,没有逼格。
九月十六日? 徐青山接任主帅的第三天,便下令出兵缅甸。
他自领西路明军,副将军马祥麟随军协助,出万仞关走戛鸠,意图进入缅甸西北部后再南下,以求出其不意的在老官屯前方的重镇新街出现,打缅军一个措手不及。
东路明军则由沐天波统领,出铜壁关后直接路上攻下暮蛮(缅甸八莫),乘坐打造好的战船直接攻取新街,然后和徐青山大军汇合,直接拿下老官屯。
众将觉得如此仓促出兵,恐军心不稳,王夫之建议等九月的雨季过后再出兵。
徐青山直接否决了这条提议,作为兵部侍郎,后补军机大臣,他认真办事起来基本能考虑到方方面面,而且调集各方资源协调的能力也是一流的。
徐青山深知朝廷要在开春向西域用兵,战事远比征缅的阵仗要大,耗资无数,且路途遥远,天知道要打多久。
因此,征缅之战绝不能拖延!
哪怕是拖上一天,朝廷就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难堪大任!
更重要的是,两线作战,对后勤的消耗不止是两倍这么简单,四五倍都是有可能的。
于公于私,这场仗不能墨迹!
历史就是这样,你觉得奇怪和不合理,但他就是发生了。
然而,当明军重新踏足缅甸境内时,徐青山发现这小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打,甚至是很难打!
难打的并不是缅军,而是环境!
徐青山实在是太低估中南半岛的雨季了,明军刚出万仞关,天气就开始变化了.....
空气中到处是湿气,一股混合着泥土和草木的味道,吹过的风都是闷热的,将士们行军走了几里路,全身就粘透了。
这里的鬼天气,不讲武德,说变就变,突然间就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使得脚下的路面马上变成泥泞的烂路,烂到无法形容。
明军马匹拖着干粮和帐篷,艰难地行在山间小道上,马儿一不小心踏入稀泥中滑到,拉都来不及拉住,整匹马带着背上的所有辎重滚落山下……
这种情况在明军行军途中时常发生,徐青山没有料到缅甸的烂路会这么难走,比日本的山路还难走!
更可怕的是,天气忽晴忽雨,刚刚还被大雨淋湿瑟瑟发抖,突然又被暴晒。
夜晚不能在山地小路上扎营,只能在路边休息,士兵们经常是上半身淋着雨,下半身还踩在水塘泥地里。
时间一久,很多士兵开始感冒、拉肚子,士兵和马匹病死的数量开始逐渐上升,非战斗减员严重。
如不是明军中的医疗体系完整,换做别国普通军队,只怕能减员过半。
徐青山的西路军尚且如此,沐天波的东路军行军更加艰苦。
换做以前,东路军走的是最近的一条道,很快就能抵达目的地,但偏偏遇到绵绵细雨,简直倒霉透顶。
先是在直峒河的时候过桥,因下雨桥面很滑,没办法带马匹走过去,明军只能用战马来渡河。
然而水流湍急,很多马匹差点淹死,好容易渡河了,第二天又遇见了倾盆大雨,骡马踩踏在像稀汤一样的泥地上,缓慢通过狭窄得山间小道。
这些小道坡度很大,下坡时有的马匹打滑,一直滑了数十丈远才停止,运气不好的直接就滑出路道,摔向怪石嶙峋的乱石丘陵上去......
走在树木丛林中的明军士兵更难受,一不小心走过去身上就会被刮出一道口子,如果不及时处理伤口,就会在雨林里感染,然后吸引水蛭。
有的路段,上面巨藤交错,士兵们只能将身体贴着马背缓缓骑过去,还得握紧手中的缰绳,不让马匹走得过快,以免刮伤自己。
更严重的是,先期抵达造船的一营人马,营总已经死于疟疾了……
第1095章 一切都好起来了
中南半岛几乎都是山地丛林为主的地理环境,对明军补给路线和行军造成很大困扰。
当徐青山大军一路艰辛抵达戛鸠的时候,驻守的缅军早就逃走了,不但撤走了,还抢走了所有的粮饷储备,牲畜人员,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
事实上,这是缅军惯用的战术之一,明军每到一个地方,缅军就会提前坚壁清野,让明军粮草得不到补给,拖垮明军。
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徐青山决定留下一个团的兵马驻守戛鸠,此地为进军缅甸的要道,担负着云南到前线的后勤补给中转站,所以徐青山必须有所预备,防止被缅军散兵切了后路。
明军继续行军,但雨季的河水暴涨,又给行军增加了难度,徐青山好像水土不服,也染上了疾病。
徐青山继续坚持南下,十月初三终于抵达孟拱土司城(今缅甸克钦邦),这已经离他们出关有半个多月了。
好在孟拱土司方面归顺了明军,献出了一百头牛和数百石粮食,徐青山让大军在这里修养三日,并且给土司一万两银子买了数千头牛和数千石米作为给养。
孟拱土司很高兴,强烈表示效忠大明。
孟拱土司是大明在缅北设置的孟养军民宣慰司下的一部,属三宣六慰。
天武十二年,大明重设三宣六慰,以缅人治缅,意在宣示大明对缅北的拥有权,此举引起了缅甸一些贵族的不满和抵触,直接导致了缅甸政变,国王的弟弟莽白处死老国王,自立为王,敌视大明。
虽然大明在西南进行改土归流,但云南境外缅北地方的宣慰司还是土司自己管理,兵马也是土司自己召集的土练兵,只是向明廷缴税。
随着缅甸的崛起,这些宣慰司的能力有限,压力也很大,在“以明为父,以缅为母”的思想下,开始两头朝贡,两边称臣,谁强大了就靠谁。
当初李定国奉命征缅时,大军还未集结完毕,三宣六慰就遭遇过缅军的进攻,当地土练组成的部队一触即溃,一些土司拔腿就跑,还有的土司在惊恐交加中病死在逃跑途中。
可见三宣六慰的土司和土练兵已经被缅军给打怕了,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
明军大营,徐青山立于望楼,眺望阴雨绵绵的天气。
徐明德担忧道:“父亲大人,您身体染疾,还是回帐休息吧。”
徐青山转身露出一丝笑容,道:“些许小病,无妨,只是这些日子苦了你了。”
数月前发生的咒术之变,前去与缅甸谈判的明军遇袭,官员三十余人,二百护军皆是被杀,徐明德奋起反抗,杀缅兵九人,拖着黔国公沐天波死里逃生,身中数箭,方才冲出包围圈。
然随后的日子里,再度遭到缅军的追杀,还有一些土司,为了向缅王邀功,也出兵搜寻。
好在沐氏扎根西南二百余年,名声极好,沐王府在西南边境各邦国、土司中很有威望,缅军不敢大张旗鼓的追杀,方才躲过一劫。
“父亲,孩儿无恙,只是孩儿担心三宣六慰的土司......”
徐青山眉头微皱,道:“你担心什么?仔细说来。”
徐明德道:“三宣六慰有的老土司愿意效忠大明,伪王莽白就扶植其子或是其兄上位,杀了老土司,他们所在的地盘马上归附缅甸。”
“还有的土司,墙头草的小人,见我征缅大军失利,暗地里主动叛降归附缅甸,我们不得不防啊!”
徐青山点了点头,道:“这一点爹也考虑到了,爹制定的战略是,对于诚心归附的土司给予收纳,作为大军向导,其他的一律以剿灭为主,绝其土司!”
徐明德欣然道:“父亲大人英明,如此一来,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在三宣六慰实行改土归流了,父亲大人也算是又立一功!”
徐青山呵呵一笑,心中却是在想,什么三宣六慰改土归流,爹看不上眼,此次征缅,务必攻下贼都东吁,灭东吁王朝,俘杀其王族!
“对了,从国内运来的热气球和飞行员如何了?”徐青山询问道,对此十分关心。
徐明德回道:“收缩打包的热气球,有十五包在运输时随骡马滑落山下,只剩下八十五个了,二百名飞行员,也有二十人水土不服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