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大明第一帅)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大明第一帅
- 入库:04.13
对付这样的敌人,硬拼只是下下策,且风险高,收益低,得采用谋略
打仗嘛,要靠脑子!硬刚是不行滴!
正在他踌躇之时,卖国贼吴六奇出场了,他向戈洛文建议,目前应避明军锋芒,不要来硬的,先来顿软的,必能不战而胜!
戈洛文大奇,何为软?莫非是送女人?
吴六奇摇头,在其耳边低语了一阵,连献三计:欲擒故纵,上屋抽梯,擒贼擒王。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作战要抓住要害,直接打惠远城,但不能逼迫明军,如果明军无路可走,必然会反击!
当下联军要做的是,消耗明军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他们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明国皇帝。
当然,期间联军还要做一件事,截断明军的粮道,再围城打援,利用惠远城引诱明军,然后截断明军援兵,将其围歼,这就是所谓的上屋抽梯
吴汉奸的计策,可以说是将联军人多势众、骑兵多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也将明军兵寡、补给线过长的劣势全盘展现了出来。
唯一麻烦的就是,要打长久之战。
听了此三策,戈洛文拍案叫绝,当场给吴六奇提了军阶,以褒其功,并承诺俘获明国皇帝后,在沙皇陛下面前为其请首功,赐帝国爵位。
首战大捷,明军营中人人兴高采烈。
朱慈烺却传下号令,只准杀猪宰羊,不许任何人饮酒,并派出部队,严加巡逻,防止联军偷袭。
军令如山,谁敢不遵,整个伊犁九卫防线,到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也到处都是警惕的眼睛。
在这千军万马之中,只有朱慈烺内心无法平静,他刚得到情报,朝廷内出了乱子!
大明出兵西域,皇帝御驾亲征,明军与四国联军爆发了千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包括参战的漠北三部和准噶尔部,双方先后投入的总兵力高达八十多万。
双方动用的军队,无论是数量、武器、火力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代表着军事史上的最高水平!
后世研究世界军事史的专家不得不承认,在十七世纪中期的皇明天武朝,伊犁战役,一举奠定了大明很少中亚、雄霸天下的强势地位!
六月下旬,盛夏中的南京城。
前线的战况是令人欣慰的,京师百姓还在热议前段时间《皇明时报》刊发的一连串捷报。
其中包括了《皇帝陛下亲率大军轻松击溃十数万俄哈联军》、《汉王殿下绝地反击扫平准噶尔汗国》.
总体看来,大明已经取得了西域大战的胜利。
就连一向对战争持悲观态度的一些人,也是精神大振,对天武皇帝和前线将士大加赞许。
朝廷上下,一片“吾皇英明”的山呼声,满朝文武似乎不得不承认,天武帝圣心独裁力排众议,毅然向多国宣战的举动,有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的雄才大略。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如同这夏天的热度一样。
然而,就在昨天,河南巡抚和山东巡抚的两道奏本,彻底摧毁了朝廷里的欢腾。
黄河决堤了!
天武二十年六月十九日,河南境内的黄河水势再次猛涨,洪水肆虐,激流翻卷,惊涛拍岸,兰阳铜瓦厢无工堤段溃决,到二十日全河全部决堤!
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大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
据两位封疆大吏的奏报,这次黄河决堤,不同以往,共波及河南、山东、北直隶等地十州四十余县,总计灾民七百万人。
河南境内的封丘、兰仪、祥符、陈留、杞县一片汪洋,远近村落的高树与房屋只露出树梢和屋脊
村野庶民火急,眼看赤日炎炎禾苗枯焦,百姓纷纷邀集本乡公直老人到县城衙门请命,要官府尽快修渠引水。
地方官署忙作一团,眼看洪水泛滥,有的连衙门都被冲没了,更何况钱粮人手,只得飞报京师。
朝野惶惶,户部和工部大臣们火急火燎,各署聚议,纷纷上书,平定水患,统筹水利,连议了十几年的黄河改道之事也借机翻出来了。
此时,皇帝亲征在外,没有了朱慈烺的全盘筹划,一应上书都潮水般涌到了监国太子朱和陛的龙案上。
这个消息,让年轻的皇太子更是着急。
眼下朝廷对外征战,加上北军和西军都督府的人马,一共出动了三十多万大军陈兵边境,加之补给线过长,每日所需粮草堪比天文数字。
如今中原出了这档子事,黄河之水冲出了无数的灾民,朝廷急需赈灾安置,又要消耗天量的粮食,否则灾民就要闹事,民变在即,这该如何是好啊!
监国原本就难,猝遇亘古大灾,太子朱和陛第一次惶惶然了,真是天不佑我大明啊.
第1153章 先救爹还是先救子民?
还在六月末水情初发之时,太子朱和陛紧急召开了朝会,军机大臣、内阁大臣、十二部衙门的主要官员全部到会。
奉天殿内,宽敞明亮,还是那个建筑风格,上首之位仍是御座,然而下面,却大变了模样,南北列着数排太师椅,两边对称工整。
以往朝会,朝臣需站着上朝,还得纠仪,经过天武朝的多次革新,朝会的礼制也做出了相对的变革,恢复古制,文武大臣可坐着议事,上奏时站立出班即可。
早在秦汉时期,君臣都是如此坐着议事的,皇帝还会客客气气的起来请丞相就坐。
从北宋宋太祖后,大臣们就开始站着上朝了,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平时还是站着,只有开小会的时候重臣才赐座。
清朝就更别说了,上朝的时间大多是跪着,以至于大臣们都自带护膝。
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官僚的地位则不断下降。
然而,越是如此,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的斗争,也越发的激烈。
太子召开这次朝会,主题不是如何救灾,而是国库的储备粮应该先供给谁?前线还是灾民?
粮食就这点,两边都急需天量的粮食,你是先紧着外出劳务的爹用,还是先让家里的子民用?这是个送命题,颇有些先救妈还是先救老婆的味道。
然而,朝会一开始,太子就迫不及待地抛出了这个问题,他甚至暗示,应先紧着前线将士。
他言道:“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可暂行缓堵......”
奉天殿上,太子朱和陛刚说完,内阁次辅杨士聪暗暗叹息。
太子太年轻了,只有十八岁,他的想法太简单了,心智尚不足以担当一位皇帝的重任。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应该在大臣面前,如此轻易的暴露自己的想法。
杨士聪已经猜到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果然,吏部左侍郎于成龙精神一振,出班奏道:“启禀殿下,臣以为聚集民力紧急治河方为第一急务!”
于成龙义正言辞道:“黄河泛滥,毁田无数,数十万流民长聚山野,口粮一旦告急,必生饥民之乱,时天灾人祸内外交困,大明何安矣!”
闻言,朱和陛虽面有不喜,但还是微微点头,询问道:“于卿,可有具体良策?”
太子知道,这于成龙是公认的清官,是继前财政部尚书程国祥的天下第一廉吏,治理地方期间,多次受到朝廷表彰,父皇将他调入吏部,就是看好了他的清廉能干,让其净化大明的官场。
只是,这于成龙与内阁首辅杨廷麟走的过近,二人有如师徒。
于成龙不假思索,回道:“臣有三策,其一,户部全力筹划就在所需紧急物资,征发南北直隶官车及粮食,火速运往受灾各县。”
“其二,着令灾区各州县,但有聚众械斗事发,知县迅即处置,不得拖延迟误,以免酿成民变。”
“其三,户部会同海事部,对关内各县的粮市紧急管辖,限定每日粮价及交易量,海外及塞外粮商许进不许出,严禁将关内大市的粮谷运出国境!”
“臣等附议。”不少大臣异口同声道。
又有大臣借机提出黄河改道之事,言道:“国难与河患同作,就黄河决堤原因而言,除特大洪水外,下游河道淤垫是最主要的原因,臣建议重新改道山东!”
“阎大人,您做过江南总河大臣,懂得治河,您来说说,黄河应不应该改道?”
众人将目光投向刑部尚书阎应元身上,崇祯十四年时,这位老兄就深得少年时期的天武皇帝新任,破格提拔为总河大臣,治理太湖水系,至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
阎应元跟过朱大典,干过知州,当过巡抚,有在朝中当了七八年的刑部尚书,有着二十年的官场经验,今天这事,我也看明白了,不愿掺和。
此时有人点名让他说话,阎应元见主题已偏,涉及到治河,于是站出来道:“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有史以来的数千年里,黄河决口泛滥达千次,较大改道有二十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