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张猛这是真心话,但他这咋咋呼呼的性格,只适合当领兵冲杀的猛将,不适合去干耍心眼儿的事。
“行了,都起来吧!”
待这二人起身,赵延洵徐徐说道:“把人叫过来,孤有话对他们说!”
“是!”林大贵立马去传令。
没一会儿,十名殿前卫士兵被带过来。
“参见王爷!”
此刻,赵延洵已站在台阶上,士兵们就跪在他脚下。
“这次把你们选拔出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让你们做!”
一众士兵并不开口,等待着赵延洵继续训话。
“北地郡有朝廷十万大军,这些军队如今是何情况,对咱们是敌是友,这些都不知道……”
“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摸清北地郡的情况,然后回来向本王奏报!”
“这次出去的人,返回后可直接外放兵马司,升百户……”
“不愿离开殿前卫的,日后也可有限晋升小旗总旗!”
总的来说,赵延洵给出的条件极为丰厚,只要是个对未来有期望的,都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都回去准备,明天一早出发……本王在谨身殿,等着你们凯旋而归!”
当赵延洵撂下这句话,也意味着问对结束。
林大贵当即保证:“臣等一定完成任务!”
接下来这两三个月,他们都在将去北地郡活动,黄俊将是他们的向导。
当赵延洵走进谨身殿,还没来得及坐下,永福宫便来人禀告。
“王妃身感不适?”
赵延洵悚然一惊,八月王妃就要生了,这个时候可不能出半点儿问题。
没功夫瞎扯,赵延洵立马往内禁宫赶去。
很快赵延洵来到永福宫,此刻薛宝筠歇靠在软榻上,眯着眼睛也不知是睡是醒。
眼见赵延洵到来,守在寝殿内的玉竹就要叫醒薛宝筠,被赵延洵用手势止住了。
赵延洵向玉竹招了招手,然后退出了寝殿。
正当他要询问情况,只见侯诗筠走进了大殿。
“王妃情况如何?可让太医看过了?”
赵延洵问的是玉竹,但却被侯诗筠抢先答话道:“王爷,太医已经看过了,并无大碍!”
“娘娘说,王爷正在上朝,所以才没派人搅扰!”
“后面臣妾得知王爷下朝,这才让人通知的王爷!”
一番话,既点明了薛宝筠的识大体,又体现出了侯诗筠这个做妹妹的,是多么关心薛宝筠。
这时,只见侯诗筠走到赵延洵近前,压低道:“臣妾自作主张,王爷科比日告诉王妃!”
赵延洵取下头上乌纱翼善冠,一旁的玉竹连忙小心借助,随即推到了一旁去。
只见赵延洵拉起侯诗筠的小手,同样低声道:“好……本王替你保密,不交王妃知道!”
就在这时,只听寝殿内传出一道声音:“王爷,可惜臣妾全都听到了,还请王爷治罪!”
第485章 基层组织1
顾蒙府城,罗伦新官上任。
如今府城之内,有七八千人住着,这些人都是城外的幸存者,被王府大军从城外解救回来。
除了府城,各县城还有百姓幸存者,只不过有些县城还未委派知县。
此刻罗伦坐在府衙正堂,翻看着面前的文书,里面记录了顾蒙府的整体情况。
整个顾蒙府城,有人口近三万,但在丧尸爆发前,全府有近五十万人。
看着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罗伦忍不住感慨:“这场大祸,当真是……一场浩劫!”
丧尸爆发,死了太多的人。
一旁的判官郑定开口道:“府尊,这场滔天浩劫,让人全无希望,卑职差点儿就拿刀抹了脖子!”
虽是新官上任,但罗伦提前做了功课,对自己的副手也有些了解。
“你要死抹了脖子,那有今日一府判官之风光?”罗伦略带玩笑道。
郑定本是顾蒙府会平县衙小吏,县城被匪首张武占据后,他为了活命便投了贼。
后来赵延洵神威降世,把张武一行人给平了,郑定又投在了雍王府门下。
半年时间,郑定差事干得极好,会平县几千人让他治理得井井有条。
于是他被任命为知县,现在顾蒙府光复,他便升成了一府判官。
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吏,升到原先不敢想五品官儿,这简直是不敢相信的。
更魔幻的是,与他共事的知府,竟是曾经的北地布政使,称一句封疆大吏也不为过。
郑定点了点头,答道:“全耐殿下仁德,以搭救万民为己任,这是顾蒙府是陇右郡百姓之福!”
这一点,老百姓是体会最深的。
从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躲避丧尸的悲惨生活,到现在安安全全能吃播,百姓都深感王府恩德。
罗伦敛去笑容,格外郑重道:“所以呀,咱们既然做了王府的官,就该辅佐殿下完成大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正是如此!”
光说这些高大上的话,根本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只见罗伦从书案上拿起一份文书,递向郑定说道:“这是我上任的第一道差事,王府要准备秋收之事,我们顾蒙府要出三千青壮,前去元阳参与秋收,这件事要抓紧办!”
粮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如今顾蒙府百姓吃的粮食,大部分是靠元阳供应。
所以去元阳秋收,这是很合理的安排。
“府尊,下面各县,如何摊派人数?”
对此罗伦早有计议,当即道:“就按人口多少来摊派,这样公平公正!”
“是!”
“这件事今天就要落实,各县最迟明天一早,就要把告示贴出去,而且还得派专人宣讲!”
“是……卑职这就去办!”
事实上,王府的一切成果,都是全体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是赵延洵一人之功劳。
全体军民,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身利益考量。
如何用人,如何管理,都有很深的学问。
赵延洵一人,是无法管理这么大一摊子事情的,所以他要构建完备的官僚机构。
在罗伦和郑定议定方案之后,府衙立马派出了去往各县的信使。
打下辽平之后,雍王府获得了很多马匹,现在各官署都有专门信使,沟通效率得到了极高提升。
但顾蒙不比元阳,城外丧尸密度较高,通往县城的路还是有一定风险。
信使中午从顾蒙府城出发,用了将近三个时辰,终于感到了会平现场。
此刻已是日落西山,若不能在天黑之前赶到县城,信使就只能在城外找安全屋歇息。
在光复顾蒙各府县同时,王府侍卫们还沿着官道,没二十里设置了一出安全屋。
所谓安全屋,其实就是找带有围墙的院子,最好里面有水井供应水源。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维持吃喝,临时在此歇息不成问题。
会平县城大门紧闭,县城外种着大片麦子,此刻麦穗已经泛黄,显然也将临近秋收。
在顾蒙府城,会平是最先被光复的县城,而且是由赵延洵亲自收复,所以这里的百姓更感雍王大恩。
“开门……我是府衙信差!”
为了防备丧尸,县城外设了十几道拒马,而且还带挖了几道沟渠,让城门处格外安全。
吊桥被放下,信差得以靠近城门。
而当吊桥被拉起时,县城大门便被打开,信差得以安全入内,随即大门关闭。
没有过多停留,信差骑着马往县衙赶去,马蹄声打破了街道的安静。
此刻县城内炊烟缭缭,百姓们已在准备晚饭,听到声音许多人都探头往街道张望。
和此前瘦骨嶙峋,形容枯槁的模样相比,百姓们如今更像是一个人,更可贵的是他们的眼神不在木讷呆滞,对未来是充满期望的。
这些百姓被解救后,每天都会被安排任务,诸如开挖沟渠和开垦荒地,虽然每天苦点儿累点儿,但这样的日子有盼头。
再说信差来到县衙,已有差役在挂灯笼。
说是县衙,其实里里外外加上县令,也不过十来人而已。
要治理城内的几千百姓,靠的是更基层一级的组织,有些类似于里甲制度。
县衙内,知县和吏员差役们正在吃面条儿,就看到急匆匆入内的信差。
“县尊,府衙紧急公文!”
正在吃面的知县,放下筷子起身迎出,从信差手中接过来公文。
打开来看,上面行文简单,只要求了一件事。
“我会平现,要出六百青壮去元阳秋收,需在两日之内安排妥当,七月二十准备启程!”
八月开始秋收,七月二十启程,如此安排很合理。
从现在到队伍启程,满打满算只有三天时间,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赶紧去通知各管队,让他们立刻来县衙见我!”知县声音低沉道。
县城内,把百姓分成了若干个队,每队下辖七八十户,县衙有什么安排直接向管队传达。
相较于普通百姓,管队除了地位更高些,分得的粮食也要多些,其承担的责任就要多些。
“是,小的们这就去办!”
眼见属下众人要去干活儿,知县看着桌上的面条,说道:“也不急这点儿时间,你们先吃饱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