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取兖州,我取司隶,加上二十万泰山黄巾军。”
第六百四十三章 高筑墙,广积粮
许安和田丰的谈话不到半个时辰,联盟之事却已经是彻底的定了下来。
田丰答应了条件之后,许安也没有再多做争论,两人直接大致确定了出兵的情况之后,便结盟立誓,签订了盟约。
田丰展开了手中的盟约,最后看了一遍上面的内容,随后面色肃然的将其郑重其事的合了起来。
“盟约既成,田某的使命也已经达成,便先行返回冀州复命,不再叨唠许将军了。”
田丰最后行了一礼,便退出了大帐。
“今日便到此为止,文和、子远你们两人跟我来。”
等田丰走后,许安简单的下达了几条命令,便离开了大帐。
一种黄巾军的将校没有人质疑许安的命令,皆是纷纷应诺走出了大帐。
许安向着大帐的后方走去,贾诩整理了一下衣袍,和紧锁着眉头的许攸一并跟了上去。
在许安和田丰谈论的时候,许攸便一直是紧锁着眉头,但是他想说话的时候,却收到了许安的眼神制止。
许安在后帐之中刚一坐定,许攸便已经是有些着急的出言说了起来。
“冀州万众,人人可降,唯独袁绍不可能降,此前关东兴兵讨伐董卓,袁绍委任麾下周昂为豫州刺史偷袭豫州,以致孙坚西征之事功亏一篑。”
“袁绍也因为此时与袁术交恶,兄弟阋于墙,互相反目。”
许攸有些激动,他的面色涨红,声音比之平时要高昂的多。
他献出了取河内,夺取河南尹之计,并趁乱渔利,攻取幽州,蚕食北方之计策。
但是现在田丰一来,三言两语便和许安达成了共识,让他的计策化为了空谈。
许攸又如何能够保持淡然。
中平五年(188年),他便加入了黄巾军中。
第一个投名状便是献出了冀州的布防图,为后来的冀州之战做好了准备,让黄巾军可以从容应对冀州的汉军。
随后更是献计夺取了军都陉,巧取居庸关。
又在四州黄巾并起之时,受任神上使,带着吕布等人潜入青州,和并州黄巾军的主力成功会师,并说服了颜良、文丑两人的加入。
他的地位也一路水涨船高,现在已经是太平道中的方主,内务司的令君。
太平道中,除了许安作为大贤良师外,共有七个等级:启蒙、开悟、闻道、悟道、得道、方主、大医。
大医如今整个太平道,也只有阎忠一人。
昔日张角起义之时,大医的名号也只有张宝、张梁两人拥有,其余人最高只能是作为渠帅。
许攸本以为阎忠退往凉州之时,他应该可以成为太平道新的谋主,但是却不想贾诩横插一脚。
除了带了近万人的兵马投诚之外,再无什么重要的功绩,就是出征凉州,也只是随军出战。
但是贾诩却比他先一步登上了高位,被许安任命为了太平道的谋主,兼任中军府的府令。
许攸有些无法理解为什么许安对名声不太显赫的贾诩如此看重
“袁术如今在陈都朝廷之中任右将军,掌管最为富庶,人口众多的南阳郡,因为此前护驾之功,刘协对其信重非常,依照袁术的性格,他绝对不可能放过袁绍。”
“袁绍投降之后,就算是能暂时保全性命,但是必然难以在日后活命。”
“冀州万众,人人可降,唯独袁绍绝不可能降!”
许攸面色肃然,再度提高了声音说道。
“袁绍比我们更清楚他兄弟的秉性,他久居高位,也无法接受那种沦为囚徒,失去权势的生活!”
“不需要管田丰的威胁,我军依照按原计划行事便可。”
许攸上前了数步,接近了一些许安,躬身行礼沉声说道。
“子远暂且平复一些心情。”
许安走上前,宽慰道。
“一开始田丰说出倒戈投降之事确实是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后面想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也知道袁绍多半不会真的倒戈投降,只是拿此事作为要挟。”
“但是也并不能完全排除有这种可能,若是逼迫太急,袁绍看不到一丝的希望,真的与我等鱼死网破,那么局势将会急转直下,陈都朝廷也将得到大大的加强,一旦发生这种事,汉室威信再起,对我军极为不利。”
“一旦袁绍灭亡,交州、益州必然也不会再置身事外,刘焉和士燮若是也臣服,到时候陈都朝廷便收取十州之地,孙坚届时挟大势席卷天下而来,士气如虹,军势鼎盛,我军必然应对艰难。”
“而且。”
许安顿了一顿,话锋一转。
“其实这样一来,和我们之前的筹谋相比,其实要更好。”
许攸眼神微动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许安,他不知道为什么许安突然这么说。
眼下这个局面,明明是被迫加入对孙坚的战争之中,不能再置身之外,也无法夺取幽州,无法攥取最大的利益。
许攸心中一动,转头看向贾诩。
果然,贾诩的脸色平静,显然是没有因为刚才的签订盟约的事情受到太多的影响。
他想起之前和田丰交谈之时,似乎贾诩和许安两人低声交流了一会。
“泰山黄巾军足有二十万人,其中有战争经验的老卒不下万人,昔日攻略济北国,数万兖州军都铩羽而归,但是现在他们孤悬于四州之地,这一次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他们接引过来。”
“泰山黄巾军若是能够进入并州,进入我军统辖范围,无疑将会是大大的振奋我军士气,提高我军的威望。”
此前四州黄巾军入并州,当时一众黄巾军的军卒和将校皆是备受鼓舞,士气高昂无比。
最为重要的这四州信奉太平道的百姓为黄巾军也改善了并州等地的环境,他们大多数人信奉太平道,正是因为他们的缘故,并州原本很多不信奉太平道的人都开始慢慢转入太平道中。
泰山郡的那二十万泰山黄巾军可以填补入关中地区,填入应天郡内,填补原先那些豪强世家出走的一些空缺,作为长安的屏障。
而且泰山黄巾军整编的话,恐怕可以整编出上万人的精兵,许安有信心只要经过半年的训练,让他们穿上武备便可以成为一支精兵。
虽然比不过黄巾军中的锐士和武卒,但是绝对要比普通的部曲要强。
冷兵器时代,经历过刀枪洗礼的军卒和没有经历过刀枪洗礼,没有经历过战阵的军卒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枪械普及之后的战争,很多时候都是远距离的交锋。
士兵射杀了敌人以后,心中都难免会出现问题。
很多经历过了战争的老兵都有着战后创伤应激性精神障碍,严重者甚至没有办法过正常的生活。
现代战争的士兵都如此,冷兵器时代的军卒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敌人直接死在自己的眼前,甚至很多都不是立即毙命,自己的袍泽死在了自己的身旁,死亡的威胁萦绕在头顶。
在战场之上,一万名老兵的价值和作用,远远要胜过十万名新兵。
之前四州黄巾军有过战阵经验的老兵被整编为了“四州营”。
之前出征凉州,四州营也有颇有建功。
宣教司旗下的报社在各地都已经建立,配合着宣教司下属的文艺队还有太平道的符祝,在各地有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次接引泰山黄巾军入关中,可以安排宣教司让报社,文艺队以此为要点大肆宣传。
以此宣传黄巾军,借着这股东风,只要宣传得力,加上后续的公审和诉苦大会,到时候关中之地的民众必然将会有很多人信奉太平道。
同时也能够削弱关中地区豪强世家的力量,以及对地方的影响。
约定俗成的那种皇权不下乡,其实不利于统治,只是在中国这样的地方宗族的影响之下妥协的产物。
许安想要的并不是在神州大地重新建立一个必将会走向腐朽,必将会走向衰落,必将会走向灭亡的封建国家,封建皇朝。
要想真正的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必须要牢牢的掌控着地方,影响乡亭聚落。
民为水,国为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一个国家若是脱离了民众奋斗,那么无疑是空中的楼阁,就算再如何的华丽,再如何的辉煌,也注定着无法维持,这样的国家缺乏力量。
只有紧紧依靠民众,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力量。
山由细壤起,海因涓流成。
新思想的种子早已种下,现在它已经在黄巾军这一块土壤之中生出了嫩芽。
黄巾军正在一点一点的被许安改变,而改变后的黄巾军也影响着太平道。
而被影响的太平道,现在正在慢慢的改变着太平道境内民众的思想,改变这个时代的固有观念。
“其实这一次我所做出的决定,并非是被袁绍所逼迫做出的无奈之举。”
许安看了一眼面色有些难堪的许攸,开口说道。
“本来局势并不明朗,但是这一次田丰前来,却是让我看清了目前了局势。”
相似小说推荐
-
盛唐风华 (天使奥斯卡) 纵横中文网VIP2022-05-03完结隋末之世,天下大乱,从汉末之世已经延续数百年的门阀世家制度,在隋末之世已经走到...
-
大周少卿 (清九玄) 起点VIP2022-02-11完结佛系外卖员吴成思因为一场车祸,穿越到大周,成为女皇武则天的侄子、狄仁杰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