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臊眉耷目)


  将幼子还给刘焉,让其没有后顾之忧,但偏偏又将嫡子放在贾龙手中,让其心忧……
  相国手中再握有其一次子为后手。
  贾诩简简单单的一计,就注定让贾龙和刘焉在数年之内彼此之间进行不分上下鼎足之战,毫无破解的可能性。
  而且李儒有一种感觉。
  刘焉最终很有可能会死在贾诩这一计上。
  他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几个儿子就这么被几大势力来回拨弄钓着他,每日提醒吊胆日死也行,他焉能活的长久?
  不知为何,一向自认为心狠手辣的李儒,在瞬息间后脊竟有了一丝丝凉意。
  他冲着贾诩拱了拱手,道:“文和之言甚是有理,来日某便向相国禀明此事。”
  贾诩举起手,道:“中郎若是要禀明此事,且先不妨向相国另献一策,或可成就更大的功业,如何?”
  李儒眯起了眼睛,道:“何策?”
  贾诩并不着急说出,而是反问道:“依照中郎之见,相国若撤往长安,这司隶之地,当为之如何?”
  李儒冷冷一笑,道:“关东郡守和雒阳诸士,暗自相通威胁相国,意图留下雒阳朝廷,不予迁民,却是打错了算盘,以相国心性,岂能受人胁迫?我料,相国西迁除了带尽雒阳太仓之资,河南以西的仓廪野谷,定会派兵一皆烧除,焚田毁地,高垒深沟,令河南伊地界荒无颗粒……让那些不随相国迁民的士族,豪强,平民,皆知何为生不如死耶。”
  他这话说的冷冰冰的,毫无悲悯,根本听不出有任何人性的存在。
  贾诩长叹口气。
  他知道李儒说的是对的。
  以董卓的心性,他一定做得出来。
  只怕到时候,河南之地,会出现万万千的流民,饿殍遍野,尽食草木牲畜,或许还会人互相食……
  贾诩闭起眼睛,作揖道:“中郎,相国若如此行事,则河南之地势必街陌荒芜,残破无所资,万千流民无处可以栖身,他们或奔中原,或奔河东,或奔荆楚南阳,或奔……关中巴蜀。”
  李儒眉头一皱,道:“你什么意思?”
  “贾诩之意,是恐关东诸侯,会乘着河南尹乱,万千流民奔关中之际,驱兵伙同流民,直冲关内,入侵京兆,成为相国入驻长安的祸胎。”
  李儒闻言,眼睛不由微微眯起。
  此言,极有道理!
  毕竟相国和那些郡守目下虽有意谈判,但实则是水火不容之局。
  对方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那文和的意思是?”
  贾诩淡然道:“中郎不妨对相国陈之以弊,请相国派遣牛中郎,张中郎等豪将,率领精骑甲士,常驻于渑池和落宁之地,阻断河南尹奔往弘农和京兆尹的流民,用之以为长安屏障。”
  “阻河南奔往弘农和京兆的流民?牛中郎?”
  李儒的脸上露出了几分明悟的表情,笑道:“文和在牛中郎麾下任校尉,若是牛中郎常驻于外,文和只怕亦是要随军了吧?”
  贾诩闻言,默然不语。
  李儒笑道:“文和,莫非就这般的不想去长安?”
  贾诩淡淡道:“中郎若是想让贾诩去长安,诩倒是也并无不可。”
  李儒闻言一愣,半晌后……他竟然是哈哈大笑。
  他既然没有答应贾诩,也没有反驳,只是站起身向着贾诩告辞。
  ……
  贾诩适才的话说的不错,李儒确实不想让贾诩入长安。
  在董卓麾下的人中,能对李儒产生地位威胁的,唯有贾诩一人……虽然他确实低调,但难保何时不会发威。
  若是贾诩能够在长安外久驻,这对李儒来说,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但李儒想错了,他以为贾诩只是不想掺和朝廷中枢的乱事,但他实在是没有想到,贾诩心中实则另有所图。
  离开了长安,在前线的渑池和洛宁之地——北上就是王屋山脉,西北向是河东郡,东向是河南雒阳……
  而南下便是栾川、过了伏牛山脉,就是荆州刺史部地界。
  而贾诩的儿子和家眷若是到了弘农境内,他也可随时置书,让他们随自己一同离开。
  至于牛辅,张济等人,在贾诩眼中自然是比董卓好对付的多。
  哪怕就是让他们随自己一同去往他处,对贾诩而言,只要有时势在就不是什么难事。
  进可攻,退可守……只要他贾诩不入长安,便是海阔天空!
  想去哪里,全由自己选择。


第一百五十六章 续写《汉记》
  雒阳,左中郎府中——蔡邕和蔡琰父女正在做最后的道别。
  失去了河东的卫家这个的归宿,为了能够让蔡琰远离中枢乱局,蔡邕只能用借书的名义,将蔡琰送往荆州,躲避北方的乱局。
  但终归是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如今骤然要天各一方,蔡琰心中自然是充满了不舍。
  ……
  蔡琰眸中略有有泪雾,看着一脸慈祥的蔡邕,轻轻道:“阿父……女儿舍不得您……”
  这一句话刚说完,蔡琰眸中的眼泪便再也控制不住,如清泉般流淌而出,一颗一颗如珍珠般的泪水划过其面颊,在其素颜的脸颊上,留下了一道道的泪痕,让人观之心甚痛惜。
  蔡邕慈祥地道:“昭姬莫要如此,又不是一辈子不能见面了,待翌日京中事定,为父便去荆州寻你,你如此这般,却是弄的为父心中也不甚好受了。”
  蔡琰知道,蔡邕这话纯粹是安慰他。
  一旦去了长安,他又如何能轻易得脱?
  蔡琰用绢帕擦了擦眼帘,道:“阿父,女儿不想去荆州……女儿还是去长安陪父亲吧。”
  “不可。”蔡邕的脸一下子落了下来,紧张道:“咱蔡家的后辈,如今只有你人人没有着落,这是为父心中唯一所虑之事,如今总算是找到了机缘能将你送入了荆楚安乐之土!为父这最后一桩心事,便也算是去了,你可切莫弄耍性,让为父难做才是。”
  听了蔡邕的话,蔡琰心中更是难受。
  “可父亲……您呢?”蔡琰伸手,轻轻的拽住了蔡邕的长裾,话语中饱含弄弄的不舍之情:“父亲自己一人留于虎狼之地,若有危难,却是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不妨事的。”蔡邕自信道:“为父毕竟是相国身前的要人,即使去了长安,只要有相国庇护,便不会有什么性命之忧,昭姬只管放心。”
  说罢,却见蔡邕面色突然一正,转移开了话题。
  “昭姬,为父这次强行要刘氏父子许你一个襄阳学官的职位,除了要让你去荆楚帮为父看好咱蔡家那两万四千卷藏书之外,更是想让你替为父办一件大事。”
  蔡琰心下虽然是百转千愁,但突见蔡邕说的这般郑重,却也不能再做小女儿姿态了。
  她抬手擦了擦眼泪,尽量用平静的语气道:“阿父有何事相托,但说无妨。”
  蔡邕长叹口气,道:“为父一生,最为得意的事,有三私两公,三私为作《释悔》,创焦尾,精飞白……两公之事,便是刻印四十六块熹平石经和补作十篇汉纪。”
  蔡琰认真的听着——蔡邕这些年来所做之事,她身为蔡邕的女儿,自然最是清楚不过,这五件事,皆是身为名士的蔡邕,最引以为傲之事。
  蔡邕突然提起这五件事,不知是何用意。
  “阿父,您有何事要交待于琰儿?莫不是事关汉记之事?”蔡琰聪慧,隐隐的猜出了蔡邕的用意。
  蔡邕感慨地叹了口气,自己的女儿果然非比等闲,很快就揣摩出了老夫的心思。
  “昭姬,《释悔》的卷牍,就在咱圉县的祖宅旧居中,你带人去圉县载运那两万四千卷典藏之时,可将其一并带入荆州,传承于后世便可,而焦尾琴意与隶书之道,汝深得为父真传,为父放心,不惧失传,三私之事对为父而言,还好了解……唯有熹平石经和在兰台的汉纪,唉!甚让为父心忧。”
  蔡琰轻声道:“父亲是怕这两件心血之物,不能得传后世?”
  蔡邕的眼中泛起了点点泪雾,抽噎道:“相国昨日已是与我谈过,此番迁都,他不会在长安设立太学,而熹平石经和兰台的汉记,若要随军西迁,不知能否完好保全,就是保全了,在相国手中能否传承于后世,老夫深以为疑……”
  “唉,可叹石经乃是重碑,非你我所能保全,只能看天时气运了,现在,唯有当年为父与卢植等人在东观所续编的汉记,或许经由你手,在刘景升父子的协助下,或可继续完成下去……这就是为父为你争取那襄阳学官之位的用意所在。”
  蔡琰明白了蔡邕之意,答应道:“阿父放心,女儿到了荆州,一定与景升君父子协商,促成此事。”
  蔡邕叹息道:“昭姬,此事有劳你了……几代人的心血,不可因战乱而止,兰台的《汉记》能否保全,乃是未知,幸为父当年历时数年,在与卢君等人续编十篇时,曾偷偷的抄录了一份,亦是存于祖宅……女儿携书到了荆州,以学官的身份,可谏言刘景升寻大儒续写《汉纪》,传于后世,这也是为了大汉的千秋之业着想。”
  蔡邕口中的‘兰台汉记’便是后人口中所言的《东观汉记》,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