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功绩和地位,至少是个刺史县侯,结果只做到太守和关内侯。
究其原因,其墓碑上的“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俄而委质于太祖,备遂鼎足于蜀汉,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这一段话很可能有重要因素。
刘备在燕代河朔,有不少生死之交,这牵招就是其一位史书中有传记的。
此时,刘备在徐州发展,按道理袁绍应该结好刘备,使其与曹操疏远。
这样牵招也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线人。
可惜,那个威风的袁绍已经不在,刘氏根本没有这种战略眼光。
而与刘备关系较好,又是继承人的袁谭,在郭图辛评的辅佐下,确实有这个打算。
刘氏之前与袁绍讨论过现状,认为首要任务是全面加强掌控。
冀州有大量叛变,幽州也根本没有尽力援助。
整顿幽州的统治,迫在眉睫。
这次,牵招杀人未打招呼,而且罪名是否是死罪,也很有争议。
他这么做,已经表现出违背袁家指挥,拥兵自重的趋势。
由这样的人,驻守涿郡执掌一支乌桓骑兵,对协同冀州幽州两地,是个巨大的阻碍。
刘氏暂时代表着袁绍,这样的态度也得到颜良、淳于琼等实力派的支持。
他们也想将牵招的兵马纳为己有,或者进行整顿,让其彻底为袁氏效力。
郭图这回专做两面派。
表面支持着袁绍,实际上为袁谭分析拉拢牵招的机会。
辛评也深表认同,认为这是奠定未来支持者的好机会。
最终,袁谭决定在这件事情上为牵招斡旋,想要大事化小。
并且提议略施薄惩,将牵招调到青州担任文职。
实际上,用其关系结好幽州诸将和徐州刘备。
不得不说,郭图、辛评本身智商是不错的,这个计策算得上出类拔萃。
可是,辛评之弟辛毗,已经被童远俘虏,现在于河东效力。
袁绍早已安排细作,潜伏于辛评身边。
袁谭贵为袁绍之子,从没想过自己这边也要防备他人。
结果会谈时没有做特别处理,这件事竟被细作得知。
刘氏又代袁绍掌权,其结果直接为双方角逐,刘氏坚决阻止袁谭壮大羽翼。
可刘氏也不会单方面对付袁谭,他见袁谭有布局青州的意思,就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此时在青州颇有实力的高干。
高干一看,袁谭这是不满意其打下来的地方,归自己统辖。
现在就插手布局,以后还不知如何。
高干从弟高柔知道了这件事,就劝说高干,认为此事不该参与进去,让其无比复杂。
既然是法律之事,只需依法处理,其余调动或者结好都没有必要。
高干一时听了进去,就不参与这件事。
可受到内部风气长期影响,他担任要地太守,渐渐也有认为那是自己地盘的想法。
既然高柔说应该按法律执行,那就与刘氏合作,提议严惩牵招。
牵招与高干略有交情,认为高干略知边事与兵马,不应当这般糊涂。
于是劝说高干,并表示他处决那人,确实是死罪,他也有职权处理此事。只是他是袁绍近臣,才有这些是非。
高干却没听进去,反而把这番话作为牵招拥兵自重,对袁家不尊不忠的证据。
这回牵招无比愤怒,却无处申诉。
重臣荀谌把这件事看得七七八八,借着去旁支家闲聊,让荀彧知晓。
“曹操的子房”一眼就看清整个事件,他立刻让已经投曹,且与牵招交情很深的田豫试探牵招。
另一边,让崔琰准备声讨袁绍,发动各方实力孤立袁家。
事情成不成,要看人合不合适。
田豫出马,牵招果然对袁家已经失望,尤其是内部乱斗和扶植蹋顿两事最让他愤怒。
他并不反对鲜于辅、阎柔等幽州各部团结起来,自行守土安民,对抗乌桓鲜卑。
至于是否投靠曹操,则眼看他能不能兑现诺言,真的气吞河北,抗击乌桓鲜卑。
荀彧这边做好了准备,神经不正常的袁绍也非常配合。
他听了刘氏、高干的话,对袁谭在他还活着,就开始布局接班异常愤怒。
这个牵招还是名士月隐的弟子,还有为师尽孝的行为和美名。
结果竟然一点都没有为士族奉献的觉悟。
难道就不能维护士族内部的权威,安心辅佐他成就帝业吗?
第四百七十八章 崔琰发檄文
他示意颜良,让牵招这样的人执掌兵马就是祸乱。
应该让他知道袁家的兵马该是什么样子。
颜良想问,这牵招如果不从,他又该如何。
可是,袁绍对他集中整训时的教导历历在目。
为主公效力,不应该让主公把什么话都说满。这样出事才能由属下承担。
这就是比他过去忠心,更高级的忠。
于是,刘氏替袁绍下命令,让牵招交出兵权,到邺城听候差遣。
高干颜良出兵,计划直接逼牵招投降。
他们提兵北上,进入附属于他们的幽州涿郡,直奔牵招军营和附近县城。
牵招却是有所准备,根本不让颜良进军营。
高干试图各县,断掉牵招后路。
结果,他们遇到了卢毓等人组织的义军,根本进不了城。
崔琰同步发出檄文,斥责袁绍,历数之前欺骗韩馥取冀州、诛杀义士臧洪、胁迫大儒郑玄导致病故、迫害正直的牵招等恶行。
......
檄文曰:
灵帝驾崩,宦官持政,紹谋取朝政,引卓进京,屠尽宦官、外戚。卓取紹代之,易帝弑君,自封太师,祸乱朝纲,天下始乱,主上蒙尘。乱天下者,袁绍也!
紹恼羞成怒,号令天下讨卓,诸侯云集虎牢,讨卓失利,遂吞并诸侯。馥举冀州之力,供联军兵马钱粮,助紹讨卓。馥劳苦功高,汉之忠臣也。紹忘恩负义,杀馥夺兵,北上侵冀,鸠占鹊巢,人神共愤!
臧洪紹之附属也,青州黄巾复起,洪进兵青州,大战数年,剿尽黄巾,大汉功臣也。紹杀洪夺地,兵马具收。食人不吐骨也!
郑玄乃天下大儒,年逾古稀,紹招之随军,以络世族。玄年老体衰,车马劳顿,不久于世。当代大儒,未能于朝堂宣经,而逝于荒野,世人无不扼腕墓道,惋惜而悲者也!
牵招掌归附乌桓骑兵,乃幽州对抗鲜卑、乌桓将军,汉之重臣也。紹亲信死罪,招杀之正法。紹越权解其职,谋夺其军,欲易汉军为紹军,汉土为紹土,乃效杀洪之法也。
袁贼群兵黩武,侵家敛粮,青壮充军,良田荒芜,羸弱饥毙。冀、青、幽兵连祸接,民不聊生,饥民向隅,茅舍无烟,白骨塞路,瘟疫流行。呜呼!袁贼之祸之烈至此哉!
处大将军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加其细致惨苛,科防互设;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是以冀、青有无聊之民,邺城有吁嗟之怨。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紹为甚!
紹便放志:专行胁迁,假传圣旨,封官旨将,败法乱纪;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鼓励相斗,人人自危!
紹言献帝乃卓立,非大汉正统,欲拥刘焉代之,焉乃紹死党,以紹马首是瞻,与紹为帝何异?紹代汉自立之心久矣!
袁贼罪恶,触目惊心:引贼入京,祸乱九州;假传圣旨,吞并诸侯;恩将仇报,鸠占鹊巢;杀将夺权,窃州掠地;谋害大儒,沽名钓誉;抓丁刮粮,群兵黩武;排除异己,残害忠良。袁贼罪恶,罄竹难书,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不驱此贼,河北未已!
......
此文出自郑玄的弟子、河北首屈一指的名士崔琰,又得到重臣荀谌、郑玄弟子青州人国渊、幽州士族徐邈刘放、崔琰从弟崔林等有组织的宣传声援。
这样,出现在袁绍面前的就是各地都有士族站出来反对他。
荀谌拿着檄文找到荀彧,问道:“这崔琰文章写得不错,可是把这臧洪的事情也拿出来大谈特谈。这臧洪可是因为曹司空才起兵的啊?”
荀彧当然记得这是怎么一回事。
当年,曹操攻打联合陈宫、吕布张超,而张超在被围之时,只有袁绍手下的青州刺史臧洪奔走相救。
可是袁绍与曹操是盟友,当然禁止支援张超反对曹操。最后张超败亡,臧洪直接反了袁绍。
这些内容发生的过程,已经在之前有所记载。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在袁绍灭臧洪之前,世间的舆论基本倒向臧洪,斥责曹操和袁绍的不义。臧洪被杀之际,臧洪的同乡陈容一同赴死,也让许多人叹息不已。
可是事后,随着袁绍曹操继续用反对董卓的大旗,以及平定各地安稳民生,士族中的舆论又完全倒转,改为斥责臧洪的迂腐。
此时,崔琰文章来势汹汹,瞬间让大大小小士族议论起来,和那一年一样,舆论再次站在袁绍的对立面。
当年,他费时一年,耗了很大力气才镇压消灭了臧洪。
幸好这样做的结果,对他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