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明镜要高悬
- 入库:04.13
各部到了之后,都吵着要粮,要饷。
杨嗣昌很快从京师和各地为各部调来粮食,但卢象升发现,他的部得到的粮食最少,杨嗣昌还安慰卢象升,他们算客军,你当年囤田这么好,圣上令各地总兵都学你,你应该不缺粮吧。
10月,清兵一路兵马经过高阳。
本来这次入关前,皇太极已经和诸将说过,不攻坚城,掠夺村落和小堡,抢钱抢粮抢人口。
但不知是谁告诉清兵,孙承宗在高阳。
孙承宗可是清兵的老苦主啊,当年在辽东大伙都是交过手的。
多尔衮大喜,当即下令兵马围攻高阳。
孙承宗这时已经76岁高龄,当即下令全家男子俱上城墙,带领城中青壮两千多人死守。
但多尔衮急于破城,下令两天内不破城,斩前锋先军。
清兵前锋奋不顾身,于次日上午便破攻高阳,活捉了孙承宗。
多尔衮知道捉了孙承宗,自然大喜,亲自来劝降,被孙承宗拒绝。
多尔衮恼羞成怒,下令把他绑在马后,活活拖死,然后将孙承宗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全部斩杀殆尽,孙家共有一百多人遇难,血流成河。
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关,大明朝京畿附近再次引起天下注目。
外面天翻地覆,皮岛的丁毅在崇祯十一年还算比较安定。
去年从大员回来后,他基本就是旅顺,皮岛,登州三地来回跑跑,偶而会去济州看看,全力囤田,练兵,养马。
济州岛一年新囤五万亩红薯和土豆,配上粮米,麦豆,极大缓解了他的用粮。
虽然这时的红薯还达不到后世几千斤的产量,但最少五六百斤还是有的,而且产量比较稳定,且不怕严寒天气,对种植环境要求也低,种植简单,很多山地稍微平整之下后,也一样能种,加上需要用到的劳力也少,皮岛旅顺也扩大了种植规模。
到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时,丁毅登州,皮岛旅顺加济州三地红薯和土豆玉米等面积已经超过十万亩。
他的人口为旅顺五十万左右,济州十一万,登州要养的大概在七万左右,共有六十八万人要他养。
现在在用粮这块,他基本已经没什么问题,每年还能卖掉一些多余的粮,用来缓解他在大员的投入。
现在三地的囤田是,登州三十二万亩,皮岛旅顺金复州长生岛等加起来六十二万亩(这边已经没地了,已经是极限。)济州是四十二万亩(济州的极限是五十万亩左右,估计明年这个时候也就到顶了。)总计一百三十六万亩。
登州也差不多,因为其余的田都是有主的,没主的,能囤的,已经被丁毅囤光了。
他最终的田,可能就在140万亩左右,另有登州可收税田一百六十二万亩。
这样近三百万亩田养六十八万人是完全没压力。
加上他现在有十万红薯和土豆,后勤司估计今年秋收后,因为济州种粮产量较高,今年税收可达新高。
去年三地收粮是:登州税粮五十二万石。(登州田最多,粮最少,主要是税低,有一百多万亩不是丁毅的田。)济州税粮九十三万石(包括朝鲜给的二十万在内),皮岛旅顺四十万石,三地加起来比前年略少,少是因为这两年天气越来越冷,尤其皮岛旅顺这边特别冷,夏麦过冬困难,到夏季产量都会大减,现在丁毅全靠红薯和土豆玉米来支撑产量。
这样去年丁毅拿到手上是近两百万石粮,今天估计也在这个数上,有可能会更多。
这已经是非常可怕的数字,万历年间,明朝宗室的俸禄是八百万石,史书上说“二省(山西和河南)之粮,犹不足供宗室禄米之半。”
也就是说,当时山西和河南两省的粮食产量,还不到四百万石。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一个原因,各省不用交税的太多,各种勋贵书生富人们的粮基本不用交税,也不在统计里,交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所以才说两省之粮不足宗室一半。
此时大明朝其他地方,大部份亩产两石,或一石五,甚至还有一石以下的。
丁毅种的好,因为他认真的在做这件事,这是他席卷天下的根基,另外他手下人也都在认真的做这件事,因为大伙都要跟着丁大人活下去。
三是丁毅对种田能手极为看重,专门搜寻这种人才为自己种田,学校还专业培训相关的人才,想着各种办法提高产量,或者说是保证产量。
这时代影响田地最大的是天灾,然后是杂草,土地肥力以及种田的专注。
普通老百姓那会关注这些,只有丁毅在拼命解决各种问题,想方设法,保证产量。
以他现在的粮食结构,肉类和鱼类的提供,他治下全部68万人口大概消耗掉的粮食在130万石左右。
这意味着他全年有机会余下七十万石。
另外军官等田多的,他们吃不完的话,最后都还会卖给丁毅。
比如他们的军官,工匠等技师,每人都有上百甚至几百亩,收获的粮食,除了给佃户的,自己吃的,根本用不完,大部份最后还是会低价卖给丁毅。
丁毅估计自己今年最终会余下100万石左右。(松江徐家的不计)
如果能全部卖掉,以今年的粮价,最少能得到一百八十万到两百万两。
其中会有一半用来支持大员的建设。
这意味着,只要粮种的好,还是能赚钱的。
特别在明末这个特别缺粮的时代。
现在还没到秋收,丁毅这些天,每天在和阮文龙算着年底可以得到多少粮,卖多少银子,想想都开心。
以前是缺粮缺钱,现在都能卖粮换钱了。
这比海上跑着做生意还赚啊。
但现在他手上只有六十多万人,敢说能种的田能卖粮,要是有七百万人口,可不敢说。
比如登州莱州都算在他的控制之内。
仅登州另有三十多万百姓,也有上百万田。
无论丁毅的人怎么去宣传,他们种田的效率产量,远远不如丁毅。
这种事,必须要在强权制度下,压迫着完成才最好。
就在丁毅天天在皮岛想着数钱数到手抽筋时。
9月底,朝廷下令,让皮岛兵马进攻盖州,牵制建奴。
第619章 第一次野战
接到命令的时候丁毅愣了下,他和皇太极自从北沟城建立后,双方就有了默契,互不攻城,因为双方都知道,对方在拼命的挖坑、筑碉堡。
现在盖州被皇太极苦心经营数年,里面的坑和城头的碉堡, 怕比丁毅当初金州和徐大堡挖的还多。
当然,他现在是有办法打盖州这种坚城,自从抛石机和汽油出来后,他有的是办法攻打这些坚城,最坚的城,在他眼里都没有用。
只是他现在汽油还少,更不愿提前暴露自己的大杀器。
盖州城肯定不能去打, 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以前他地盘少, 需要战略纵深和囤田,所以打复州打金州,但辽东这边天气不好,粮食产量也不高,而他有济州和登州还有大员,所以盖州现在对他可有可无。
但崇祯皇帝的命令也不能无视,于是丁毅当然还是老套路,一面向朝廷要钱要粮,一面答应发兵。
于是十月时,朝廷难得从松江运来两万石粮,这是朝廷最近两年第一次给皮岛发万石以上的粮。
以前也有零星发过,都是几千几千意思意思。
丁毅突然拿到粮,估计崇祯想用到自己。
果然,十月中旬传来消息, 孙承宗被多尔衮所杀, 消息传来,皮岛众将一阵稀嘘。
同来的还有朝廷再次急令,令皮岛出兵, 改成入卫京师, 不再是去打盖州,看来崇祯也怕了。
崇祯还亲自写了封信给丁毅,大意是知道丁毅这几年在海外清苦,生活不易,但朝廷也实在没多余的粮,都用在辽饷上了,但这次你放心,你只要入卫京师,粮草我们都供应。
丁毅没有犹豫,终于决定出兵。
他出兵不是为了救崇祯,因为他知道这次清兵又会掠夺一大波大明的财富和粮食。
10月底,丁毅点兵,抽毛信7营,肖永秋8营,尚可喜16营各三千人,张经骑兵两千人,全军共计一万一千人,近三千燧发枪,人人带马, 人人带铁甲, 可以称之为丁毅最强的一次出兵。
从崇祯六年底周大虎夫妻造出燧发枪,到现在已经快五年。
丁毅的部队还是主用鲁密铳。
燧发枪实在不是随便能玩的起的武器,丁毅第一年造出燧发枪后,立马开始扩建铁炉,提升钢的产量,当年每月是以几十把燧发枪的速度在打造。
因为他当时不可能扩产,代替鲁密铳。
无论是制造的工艺还是效率,当时鲁密铳都是远远领先燧发枪。
而且丁毅后来要出口鸟铳和劣质鲁密铳到日本和朝鲜,也是全力打造鲁密铳。
接下来丁毅等钢的产能上去之后,又得到欧州簧轮短枪,瞬息一个急转弯,开始研究簧轮短铳,并开始装配给骑兵。
经过几年的更新换代,他的工匠越来越多,熟手越来越多,钢铁产量越来越高。
到现在崇祯十一年十月,丁毅的簧轮短铳才把所有骑兵以每人两柄的标准,全部配齐,并储存备了两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