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亮剑开始崛起 (我的头像是猫)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我的头像是猫
- 入库:04.13
甚至有时候还不如高炮部队。
当下。
超过万计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在英国驻扎,还有无数雷达警戒。而德意志空军没有能力为轰炸英国护航。而且根据情报,英国的最新喷气式飞机‘流星’也已经服役了,完全可以威胁高空飞行的轰炸机。
一旦大规模连续轰炸英国开始,轰炸机群必然面临蝗虫一般的英美战斗机群,双方爆发激烈的冲突,那会一场残酷的消耗战。
德意志可没有英美那庞大的飞行队伍。
而且轰炸英国,一百八十架轰炸机,真的不多。
当时,两人就是靠着这一个理由,让元首放弃轰炸英国本土,改为轰炸防空薄弱的美国重要城市,工业区,科技区,港口等,削弱英美后勤。
但眼下。
仓库中出现了八千架轰炸机,数百万吨炸弹,千万吨燃油。
铺满英国都足够了。
还有多到不可思议,塞满了整个帝国仓库的粮食,棉花,汽车,坦克,装甲车,飞机,燃油,火炮,枪支,弹药,药品,甚至还有少量稀有矿石。
除了穿的,几乎满足了国防军所有的需求,也满足了整个德意志帝国,甚至整个欧洲的需求。
如此一来。
德意志战车,几乎不需要考虑后勤,甚至大部分运输都省了,只需要考虑作战。
如此一来。
国内庞大基础工厂,庞大的生产能力就不再被需要,除去少数高级工厂,科研机构,其余的工厂,农场,都不再被需要了。
足以满足欧洲的各种粮食医药等资源,也使得大陆安全局势矛盾极大缓解,警察部队也不需要那么多了。
然后。
警察,工人,技术人员,后勤运输人员……德意志人力资源,突然又多起来了。
三百万新编部队,并不难。
但这可不是好事情啊!
“我有些理解。”
老狐狸突然说道:
“为何,这些物资的代价,如此之低了。”
“我们没有选择。”
凯塞林回复了一句,随后他提高了语气:
“不过,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
“我在联合施佩尔,利用这些物资,建立大型仓库群,尽量多的储存武器装备,燃油,粮食,棉花,药品等等,为战后的阵痛做准备。”
“也防止对方突然断供,切断我们的‘仓库’。”
“只要我们能快速迫使英美停战,然后利用这些储存物资度过阵痛期,德意志就能获得整个欧洲。”
“是的。”
老狐狸也点点头:
“只要我们能挡住东西两线进攻一段时间,将战争拖入僵局,歼灭其大量兵力,就能迫使英美退出战争。”
“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英美绝对不会和我们硬拼。”
“对了。”
离开之前,沙漠之狐问了凯塞林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轰炸橡树岭?”
这次对美轰炸,主要是工业区,比如几个大型工业区,飞机发动机制造厂等重要工厂,白宫,油田,港口,大学实验室等。
按道理,如此远距离的轰炸,导航是个问题。
但美国没有实行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通过间谍,定位这些工厂并不难,而且美国国内有完善的飞航地标,导航很简单。
老狐狸不明白,橡树岭,这里似乎没有什么重要工厂。
“根据情报。”
凯塞林回答:
“这里美国人有一个高机密级别的研究项目,元首怀疑是在研究空间技术,所以命令我派出六十架轰炸机炸了这里。”
“六十架!”
老狐狸一惊。
这个数量,达到总规模的十分之一了。
“我们的研究计划,怎么样了?”
老狐狸最后问道。
“这件事由元首亲自负责,我也不清楚具体情况。”
凯塞林说道:
“不过,实验室已经证明了量子效应。”
第24章
同样是八月中旬的那一天。
“日本,是一架没有刹车,脱离轨道,彻底失控的军国猪(主)义列车。”
“它最终会带着所有鬼子,驶向深渊,走向毁灭。”
平安县,团部大楼内,冯楠正趴在桌子上,编写教案与宣传资料。
此时冯楠微皱眉头,贝齿轻咬着赵家裕文具厂生产的钢笔笔帽,时不时停下来在杨村造纸厂出品的白纸上写写画画。
显然,这份资料并不好写。
按道理,编写一份针对鬼子帝国主义的宣传资料,对于大学生毕业,还是师范系的冯楠而言,易如反掌。
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这份宣传资料,是用于文化程度低的儿童、难民等的教育宣传,尤其是那些新到根据地的老百姓,让他们迅速了解鬼子的情况,根据地的政策,世界的局势。
使他们快速融入根据地。
这群人,来自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文盲,理解能力存在偏差,很多人甚至普通话都听不懂,想要让这群人快速明白和理解,需要文字简明扼要,口语化,通俗化。
如果是之前,也就是大学刚毕业,冯楠随手拈来。
这还不简单?!
但现在,在平安县负责教育这么久之后,接触过来自国内各地旳老百姓之后,她深刻的体会到,这事,没有那么简单。
不同的文化,习俗,深刻的影响着一个人,造就了一个个不同的人。
而作为这些人汇集之处,根据地,大杂烩程度之高,难以想象,而他们要把这些人融合起来,任何一点东西,都需要细细考量。
好在最后凭借身后的文化底子,以及最近积累起来的经验,她最终完成了这份宣传资料。
时间缓缓流逝,夜色渐渐降临。
冯楠看了看窗外,顺手打开了房间内的开光。
房屋中央,平安县灯光厂自产的十五瓦白炽灯亮起,白色的灯光洒下,照亮了位于房屋中间的桌子,也照亮了门口的人。
“政委。”
见到来人,冯楠满脸微笑着打招呼。
“在写宣传材料?”
赵刚此时的语气宛如家长里短,浑然没了平日里讨论公路的刚硬。
“对。”
冯楠将手里的资料递给了赵刚。
来到这里之后,冯楠深刻体会到了,一种叫‘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她和赵刚理想和信念几乎完美的合拍。
赵刚思想,也让她深深钦佩。
人对社会的理解、思考,竟然可以广博到如此程度。
不过,在熟悉之后,她了解到,赵刚很多理念和知识,都是来自一位叫陈凡的人,也就是那位对根据地提供帮助的人。
“日本,是一辆没有刹车,脱离轨道,彻底失控的军国猪(主)义列车。”
看着宣传资料上的第一句,赵刚突然深有感慨的自言自语了一句:
“资料很不错,非常适合根据地情况。”
“不过。”
“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
在收到陈老板发回的欧洲局势情报之前,赵刚也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但现在,他对此有了不同了想法。
“为何这么说?”
冯楠来了兴趣。
“小鬼子,其实是有刹车的,还不少,这些刹车都在起效,让鬼子这辆战车越来越慢。”
赵刚笑着解释道:
“于一个国家而言,刹车,更恰当的说,其实是一种限制。”
“人力资源,经济能力,工业制造能力,科研能力,资源供应能力,交通运输规模与效率,国内局势,行政效率,这些都是鬼子刹车,限制着这辆日本这辆战车继续前进,也限制着这辆战车的速度。”
“就像一只部队,作战人员其实只占一部分,还有更多的人负责为部队生产武器,粮食等物资,并将武器物资运输到部队手中。”
“有道理。”
冯楠思索片刻,点了点头,赞同道:
“虽然鬼子穷兵赎武,耗尽一切来武装部队。”
“但合计七千万的人口规模,使得鬼子最多只能武装起这么多部队。”
“弱于欧美列强的工业能力、经济能力,也使得鬼子无法大规模组建机械化部队,只能勉强维持一支武器装备略强于一战时期的陆军部队。”
“脆弱的资源供应能力,使得鬼子无法大规模装备坦克,甚至迫击炮、冲锋枪都极少装备,为了节约资源,被迫使用所谓的精确战争,放弃火力覆盖。”
“拙劣的科研能力,薄弱的工业制造,也使得鬼子没有能力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
“如果不是我们自身底子实在是太差,国家始终处于半分裂状态,无法集合全国的实力对抗鬼子,抗战之初,也绝对不会打成那样的惨败。”
“对。”
赵刚欣然点头:
“所以,我们要发展制造业,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只有这些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只有这些,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嗯,说得好。”
冯楠眼睛直直的看着赵刚,面带微笑。
“不过。”
赵刚顿了顿,突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