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朕可以告诉几位爱卿,西线实际情况不会乐观,就如贺珍他们会攻西安一样,看似声势浩大,号称十万兵马,可实际上却根本不是清军对手。粮草补给确实是个大问题,但只要清军攻势迅速,那么粮草就不是问题。”
  “况且,你们忽视了西线如今最大的一个不稳定,那就是张献忠。”
  各种情报都已经显示,张献忠要弃成都出川,铁了心要争取汉中,然后打回陕甘去,如今驻防汉中的马科,此人是洪承畴的老部下,当年松锦大战的八总兵之一,曾任过山海关总兵,能力是有的,但也没什么原则,松锦大败后,朝廷派他去打李自成,他却直接投降,摇身一变成了大顺伯爵,领兵下四川,跟张献忠打了不少仗,硬是压制住了西营。
  马科原是明将后来降顺,他跟四川的张献忠以及明军,都是打过不少仗。
  最关键的是,鞑子现在耍阴招,直接封马科为汉中王招降,本来这汉中王是给贺珍的,结果贺珍铁了心要打西安,鞑子转而开始招降马科。
  而朱以海知道,历史上马科最后就是降清了。
  以如今川陕形势而言,马科很有可能还会降清,虽然朱以海也针对此做了不少安排布置,可问题是鞭长莫及,他现在连贺珍孙守法武大定这些人都指挥不了,甚至更早归附的王光恩,以及川中明军一样也存在这种问题。
  马科之前与贺珍等一起上表附明,如今也是总兵官,但明显跟鞑子许的汉中王相差很大,而朱以海不可能也给这种封疆裂土封王的条件。
  更别说,川陕这边形势,现在确实是鞑子还占上风。
  “马科叛敌投虏?不会吧?”
  马士英有些意外,二人虽同姓马,不过没什么关系,马士英是贵州人,马科是陇右人,但马科毕竟早年跟着曹变蛟征战,以勇猛敢战著称,是朝廷大将,当初降顺也不没办法的事,当时李自成都要打到北京了,马科跟着大学士李建泰去迎战李自成,要兵没兵要粮没粮的。
  最后也还是坚持到北京沦陷崇祯自缢后才降顺。
  这样的大将,如今既然已经反正归附,没理由再反啊。
  “一切皆有可能,事事无绝对。”
  朱以海只能这样对他们道,“朕得到可靠消息,张献忠马上要进兵汉中,而马科已经暗里打算降清,清廷已经密许封他汉中王了。虽然秦良玉、王光恩等都在赶往汉中,但如今留镇汉中的马科既然已经降清,那么我们就棋差一步。”
  这个消息让几人震惊不已。
  “如果马科真的降清,那贺珍等可能就退不回汉中,甚至四川、郧阳的门户都要大开,”马士英也不由的感叹。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可现在却麻烦了。
  “朕打算调整一下西线战略,赶紧派人去传旨贺珍等,让他们先退入终南山中,先不要与马科争斗,再传旨秦良玉等川中明军,放张献忠出川北上,”
  “陛下,难道我们就这样把汉中拱手让出?这可是兵家必争之地啊。”
  “朕又岂不知汉中重要,但现在几方势力角逐,我们得尽量保存实力。让张献忠与马科和鞑子先斗,”
  关中贺珍、孙守法、武大定诸军,如今还没开始正式整编,又是新败,这支兵马根本无法在汉中与清军争夺。
  同样的,四川的明军也刚开始整编,同样还没有什么战斗力。
  最重要的是,现在朱以海很清楚,不管是关中贺珍的联军,还是四川秦良玉、曾英、杨展、王祥诸军,他们现在都还是拥兵自重的军头们,根本不会怎么真正听朱以海的调动安排。
  指望这样一群军头们,能够联合作战,配合默契的击败清军,这根本不现实。
  倒不如先退一步,放张献忠出川,让清军入汉中,先让他们两虎相争,而明军趁这机会,把川陕的这些兵马,想办法整合起来。
  朱以海已经打算先拉起几支御营行营来,以湖广行营和新建的川陕行营为底子,扩建为湖广行营、川贵行营、郧阳行营和陕甘行营,四个行营先各立十个营头五千,等以后再扩建到八千。
  这四个行营,要以御营派去的军官为主,分驻长沙、重庆、郧阳以及巩昌四地。
  湖广川陕的军头们都不可靠,之前这些忠字头的军镇,已经让朱以海吃了不少苦头,但当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可必须及早改变。
  让张献忠和清军先打,明军这边趁机整编,顺便牵扯一下,而真正的战场还是放到朱以海直接能指挥的了的东线来,放到徐淮战场上。
  “阮卿,马卿,三次北伐,钱粮还得指望浙江和江苏。”


第403章 投降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第三次北伐还没正式决定,但必须先把钱粮这些准备好。
  虽然眼下南京出现了一种声音,而且还不小,得到不少士民百姓的支持,那就是和议。北京已经再次派使者南下,要求停战议和。
  朱以海也很清楚鞑子们的那点小心思,不过是想行缓兵之计而已。不过他仍然愿意陪鞑子玩,所以表面上也还是让朝廷选派代表,与鞑子谈判。
  这无疑让民间有些误会,真以为如今大明已经稳住半壁江山,可以与鞑子划江分治了。战争的残酷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有机会停战,其实很多人都愿意。
  他们只是一厢情愿的以为真能谈出太平,却没想到或者不愿去想太平是谈不来的。
  民间纷纷议论划江而治的事情,连朝堂上都出现了许多官员们议和奏章。
  朝堂上出现了议和派,而且人数还不少。
  有些人是怕了打仗,害怕了,如今能够有半壁江山,就想着赶紧议和吧,想偏安一隅。而有些官员嘛,则是因为掌握的情报信息不充分,导致判断上也有偏差,认为如今形势下,暂且议和也是有好处的。
  趁机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稳定南方,这样将来才能再战,收复中原,他们是缓战派。
  再打下去,只怕会崩溃亡国。
  反正不管哪种想法,大家对议和这事很积极热情,甚至不少人已经在私下谈论应当提哪些条件,到底是南北朝并立,还是说让鞑子称臣为藩,当然,大家也清楚,如今鞑子占据北方,实力可能还比南边强。
  但大家也肯定不愿意接受说大明向鞑子称臣进贡的道理,所以仍觉得就算要谈,那也按老规矩,建州女真以前本就是大明的羁糜附庸,所以可以伪以前朝鲜王国例,让满清成为大明的藩属国。
  不管大家谈的如何热烈,朱以海心意仍然很坚定。
  谈和是不可能谈和的,现在有机会不赶紧揍鞑子,让他们缓过这口气来,到时可就更难了。
  虽说现在国库空虚,江南糜烂,但也得打,也得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若是转为防守,那可就处处被动了。
  况且,能有如今的大明朝廷,那也是朱以海举着抗清恢复的旗号打出来的,如果议和停战,可能残明又要开始内斗了。
  必须得继续进攻,继续北伐,这样才能把内部矛盾都转移出去,一致对外,在北伐的这旗号下,很多事情办起来也要方便许多。
  一旦议和,许多人觉得没有了亡国灭种的威胁,可能又想搞事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想着议和,仍然还是有不少主战派的,既有朝廷上的要员,也有普通的士民。
  一些胆大的士子们就公然上书,抨击朝廷的议和派是投降派,说他们是卖国贼,还说皇帝软弱了。
  有些年轻的御史言官,更是大胆直书,用词很不客气,朱以海看了后也并没有愤怒,反而很欣慰。
  他特意把这些主战派的激昂上书,让登载朝廷邸报,甚至让复兴报等抄载,让更多百姓知晓这些声音态度。
  他的这个反应,倒让不少人觉得挺满意的,相比起来,当年崇祯内外交困,被鞑子打到北京城下,也曾想过议和,以争取机会,可他既想议和,却又不敢担这骂名,这边偷偷派大臣去谈,那边当事情泄露,却不肯承担,反而杀大臣来背锅,这种表现,其实就是没担当。
  相比之下,朱以海很大方,他接受一些议和派的建议,选派官员开始与清使接触,准备谈判,而且很大方磊落,没有偷偷摸摸去做。
  但就算是开始议和,他也并没有说不许有反对的声音,只要说的有道理的,他甚至还让刊载在报纸上。
  这种态度,起码让百官士民们还比较接受的。
  当然,表面公开和议,顶着许多清流士大夫们的骂名,说什么中原之地,一寸皆祖宗之地,甚至辽东女真之地,早在汉唐时代就已经是汉家故土,不可轻弃,但朱以海可不会在意这些。
  他是个务实的皇帝。
  议和不过是一种斗争手段。
  好在如今朝堂上的重臣要臣们,这些人不管是主和还是主战,在朱以海的召见坦诚之下,也大多明白了皇帝的心思用意,也对皇帝这种务实手段,比较支持。
  朝堂中枢,朱以海的意志还是很好的落实下去的。
  外面喊打喊杀,也并不会让大明朝堂混乱。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