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放开工商,那么就会造就工商兴起,豪强大兴,金钱与权力必然勾结,朝廷更难控制。
不过很明显,天子并不是不知晓这些,只是如今南明的局势,让天子也只能在这荆棘丛生的乱世里,选出一条安全的小路求生。
“福建郑氏还是很忠心国家的,你看先前郑芝龙派长子入朝,还让侄子带了两千人一支水师北上,这一年来也陆续进贡了许多钱粮,如今郑芝龙又亲自领八千福建精锐水师北上,还送来这么多钱粮,郑芝龙忠心耿耿也。”
临街酒楼里,一名绿官袍员说道。
朱以海称帝后,对大明服饰制度做了些调整,比如恢复唐代时的官员服色制度,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蓝。流外吏则褐色,胥役服皂色,士兵戎服为红色等。
“那可不一定,一年前,清军渡江,率水师守镇江的可不就是郑芝龙的亲弟弟郑鸿逵和侄子郑采吗?但他们不是直接一矢不发的就弃防而逃了?
而清江渡江后,福建的郑芝龙手里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要钱有钱,你们谁见郑氏出兵北上勤王了?”
另一名绿袍官员道,“但郑氏如今表现,也还不错嘛。”
“哼,那不过是因为当今天子圣明神武,凭一已之力组建了一支敢战御营,甚至百战胜利,打出赫赫威名了,郑芝龙北上,并非因君臣名份,全因畏惧天子之兵威也。”
稳定南方,恢复南京后,这座江南大城也慢慢恢复生机,重现繁华,无数的官员陆续抵达,在这里充实朝廷六部诸司。
就连南京国子监,现在也热闹了起来,教授先生们都回来了,甚至还有许多新的学生入监,朝廷为了筹集军费,甚至还增加纳银入监名额,开了特班,又有许多御营将领、官员子弟也获得恩赏,许择子弟入监。
一个国子监就有近万监生,这些监生里既有各地选拔出来的贡生入监,也有官员勋戚子弟等恩荫入监,还有通过考试招来的许多书算法等专科监,又有那种纯粹花钱买的资格的监生,但不管是哪种,能入监的基本上非富即贵家庭出身,他们也是那种极有消费能力的人群。
仅国子监这上万人,就让如今的南京城恢复了三分昔日繁华,让秦淮河畔又热闹起来。
当然,朝廷今年二月刚开了会试科举,是天子即位后第一届进士,皇帝特旨,各省都提高了考试资格数量,甚至北方沦陷各省的士子,只要有举人身份,都可以获得会试资格,直接来考。
平常时候,大明的那些举人们,可不是都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的,还得先参加一次资格考试,最后录取的名额是有限的,一般也就是录取几千人,从嘉靖年起,一般会试的应试举人,就固定在四千人。
而录取的进士,也固定在三百到三百二十,录取率也就七点五到百分之八左右。
现在朱以海放开了考试范围,分为南北两榜进士考试,北榜的进士科,只要是有举人资格的北方士子,都可以来南京直接考进士。
而长江以南诸省的举人,同样不需要参与资格考试,只要你能来,就都可以直接参加会试,
最后分南北两榜录取进士,往年一科录三百左右进士,这次朱以海特旨开恩,要直接南北两榜各录取五百个进士。
比往科直接翻了三倍。
明末时的生员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大约是有几十万秀才,就算举人,也有上万。
虽然受战争等影响,这几万举人不可能都来应试,但今年有这种特殊的福利待遇,有条件的当然得来,平常举人们得先通过一道资格考试,争夺四千个应试名额,最后再争夺三百个进士名额。
而现在是举人就能直接考,管你是乡试举人,还是乡试副榜,都可以直接考,科举考试这种东西,毕竟有时也是讲发挥和运气的,所以考不中不一定表示能力不行。
多一道考试,也意味着少一次机会。
而现在少了一次考试,直接就能会试,录取率还增加三倍,谁不愿意?特别是对北方的举子们来说,现在大多数地方还沦陷着,有多少人能来参加考试?但不管来多少,最后都录五百进士,这机会比南方的举人还要提高好多倍,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能不来。
去年举行的乡试,也是提高三倍录取率,往年全国乡试总录取举人数量在一千二到一千四左右,往年能获得乡试应试资格的秀才约三万八到四万五左右。
而全国总生员数量达到五十万以上,五十万人先要争这三四万的应试名额,录取率才百分之三左右,反而倒是举人录取率能达到百分之十左右。
而去年朱以海还是监国时下旨举行乡试,却是把应试资格数量放宽到十万,最后录取的举人则为五千,这样乡试应试资格录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乡试举人录取率为百分之五。
一科录取的举人,比往年三科都多。
虽然皇帝有点太扩大乡试举人、会试进士的录取数量,有点让举人进士含金量贬值,但对于久经战乱的当今天下读书人来说,这却是他们期盼和支持的。
科举一开,各地读书人都想尽办法前往考试,毕竟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一朝金榜题名,科举是最好的改变命运广式。
第409章 天子门生
对朱以海来说,不管是举人也好进士也好,甚至秀才童生,这些不过是朝廷录用官吏人才,甚至是控制安抚读书人的一个手段而已。
正常情况下,录取数量当然得严格控制,但现在情况特殊,多录一些,也是拉拢安抚天下读书人的一个好办法。
多扔出三千来个举人名额,七百来个进士名额,就能让天下读书人都赶到南京应试,都为他效力,这买卖多划算。
在二月份的时候,会试考试已经如期举行和完成了。
紧接着三月初的时候又举行了殿试,朱以海甚至还增加了一甲的数量,本来一甲就三个人。
状元榜眼和探花各一个,朱以海现在状元仍是一个,但榜眼为两个,探花是三个。
一甲就成了六人。
再加上南北榜,于是就是十二人。
反正一次性录了南北两榜共一千名进士,多录了七百个,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就算许多没能录取的应试举人们,朱以海还又在殿试后,加开了一场考试,从那些落第举子中又录取了五千人授官。
整整五千,这五千举人,录取后档案调到吏部,由吏部再将他们分拔到南京各部衙或各省,充当低级官员。
明朝的举人本来也是有做官资格的,但正常情况下,举人虽有做官资格,但想做官太难了,可能一辈子也侯不到一个实缺。
而如今朱以海特旨,要从这些举人中录取几千人新鲜血液,补充中央和地方衙门,这样做的目的还是给战乱后的各衙门补充新鲜血液,甚至打破地方上那种官场潜规格陋规等,大量空降官员下去,当然也是代表着中央派。
至于这次录取的一千名进士,他们待遇更好。
先是有一批选为庶吉士入翰林,其余的多数在京部,剩下的也主要是去省里给总督巡抚分巡等大员为属官,剩下的直接去地方上做县丞、县令这些一二把手。
正常情况下,举人当官,是从一些闲职杂官做起的,但朱以海无疑是大胆授予重任,对新进士更是寄以厚望,说到底,还是原来的那些官僚不行。
又加上战乱等,更是导致地方衙门官吏不足,甚至能干事,能领会朝廷意图,能坚定执行的少。
此时酒楼里坐着的那几个绿袍官员,其实正是新科进士,而且都是一甲。按惯例,一甲这几名进士是不用再考试就直接进翰林院,授予的修撰、编修都是七品官职,所以直接穿的绿袍。
而其余的进士再进行一次朝考,考中的称庶吉士,进翰林院学习三年,三年后再经毕业考试散馆。
能成为庶吉士的进士,代表着未来前途无量,而一甲的状元榜眼们更不用说,这些人是天子娇子。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已经是从中明开始的一个潜规则。
做为新科一甲的天之娇子,几人刚刚经历了人生最得意风光的时候,不过直接进入翰林后,这高光时刻却过去了,得低调做事了。
毕竟翰林院里,哪一个不是老前辈,不曾风光得意过?
但并不是每个入翰林的进士,都能仕途一帆风顺的,说到底还是得后面走的稳。
穿上浅绿袍的他们,在翰林院里小心低调,做着些心里甚至有些瞧不起的文字差事,散衙下班之后,几个同年一起游游秦淮河,酒楼里喝茶聊聊天,才能肆无忌惮的品评时事。
他们品级虽不高,但对于如今封为平国公,拜东阁大学士入阁,还例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并兼总理处行走,兼御营总督这些个尊贵头衔的郑芝龙,却反而还是不太瞧的起。
说到底,郑芝龙这位新阁老,那是海商海贼起家,受招安时也不过是个游击将军而已,如今就算再尊贵,可有几个瞧的起的?
这些初入翰林的新科状元、榜眼们,连之前从龙起家的那些阁老、尚书们都不太瞧的起,觉得他们以前也都是普通进士出身,本来也只当到些郎中、主事等五六品官而已,如今却因从龙而身为阁部大臣,当然心里有几分不服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