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再过一个多月就差不多能收玉米了,按现在的这气候,今年的玉米产量应当不错,甚至还可以稍晚收点以提高产量,等玉米秋收后,又可赶种小麦了。”
  大学士徐石麒告诉皇帝,现在山东明军占据的登莱青忻四府,基本上已经没有荒田了,就连荒地也大量开垦。
  不管是有主地还是无主地,不管官田民田,都是先种了再说。
  另外军屯田现在也很多。
  “田地产权还是要尊重的,现在是特殊情况,有些地主离乡南迁了,有些因饥荒逃难离家了,也有些是虽然还在乡但种不过来,所以我们现在先安排人把地都种上,地主不得阻挠。就算地主不在家的,种了他们的地,该给的租子要先记在帐上,以后要给他们的。
  当然,现在是特殊情况,这个地租也要尽量减轻些,毕竟许多都是难民,不容易。”
  徐石麒拿出了内阁商议的办法,“内阁按陛下旨意商议出一个减租减息的方案,原则上,在长江以北地区,试行这个办法,具体则是夏粮所收,归耕种佃户所有。而秋粮所收,先将所收的两成五给佃户,剩下的七成五再地主与佃农平分,则地主得秋粮总产的三成七五,佃农实得六成二五。”
  夏粮不交租,其实也是有传统的。
  在以前,多数土地其实只能种一季主粮,所以地主跟佃户也就是分这主产品。就算现在,在江南吴地,一直以来也习惯是夏收麦,秋收稻,夏收的那一季麦子收入全归佃户,但秋收的稻谷则要分成交租。
  所以吴地佃户都喜欢早季种麦子,不喜欢种早稻,麦子只算是副产品,跟萝卜油菜一样,不算主产品,故此就算是在江南,他们也喜欢种一季麦,再种一季水稻,而很少种两季稻。
  一来麦稻交替,时间上比较充裕,二来还是种了早稻就也算是主产品,所以要抽租。
  所以现在内阁奉旨要搞减租,直接就不管夏季种麦种稻还是什么,直接规定夏季粮不交租地主,只交秋季粮。
  交租的方式,也按分成,而不是铁板租。
  在明末,江南地区铁板租是常例,就是固定租额,好的水稻田,田租往往达到一石二斗,不过实际上一般达到一石左右。
  遇水旱虫灾等,总要歉收减产,所以也会适当的减些租子,一亩收一石是底线。
  而现在内阁认为,江北现在属于特殊情况,因此出发点得是照顾百姓,因此搞分成租,但产量有高有低,所以先得划出两成五收成留给农民,然后再来分。
  农民地主各再分三成七五,最后地主总得三七五,农民六二五。
  “虽说是特殊时期,但也还是要尽量公平一些,原来地主佃户分成,往往是五五分,甚至六四分,虽说夏粮普通不分,甚至田地附带的山、土、泽收入不算,但我们制订这些规则的时候,还是要尽量考虑充分的。
  减租是朱以海提出来的,目的还是如今这种动荡情况下,百姓太难生存了。
  “朕看可以修改一下,夏粮仍不分,但秋粮先把两成收益给佃户,然后地主佃户对半分,这样地主得四,农民得六。
  除此外呢,得防止地主从其它方面压榨佃户,比如让佃户给他们免费做工等等。
  我们制订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要在如今这种艰难时局下,保证大家能够生存下来。”
  “长江以北,三年的田赋地丁都要免除,过往的也全都免除不究了,大家能够好好生产,自给自足就已经足够好了,也能为朝廷减轻很大负担。
  若是他们有粮食富余,留足口粮后,可以卖给朝廷收购,我们出银子买。”
  朱以海强调,江北三年免除税赋,也不再征收过去的欠缴等,并且现在也不强买百姓粮食。
  不过,在江北地区,禁止私人收购粮食,推行公购,百姓可以不卖,但如果要卖粮只能卖给官府,由粮食厅在各地粮站收购,价格也将是以市价收购。
  目的也是强化粮食的调配,尽量供给百姓,而避免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朝廷不予控制,粮价就会天价,甚至明明有粮,但越缺粮他们越囤积,越哄抬价格。
  现在山东等地,所有粮铺都已经由官方接管,限量供应,甚至已经禁止酿酒,以节约粮食。
  粮价实行阶梯价格,分档计价,口粮标准内保价,超过口粮标准外,就是计划外供应粮了,买的越多,价格就越高,以避免有人挨饿,有人却还在浪费。
  粗细粮搭配供应,甚至提倡节约,这都必然是未来很长时间里的主旋律了,朱以海以身作则,他现在的膳食都不会超过四菜一汤。
  在朱以海的各种办法下,现在山东四府的粮价,还算好,计划内口粮是一石米一两银,当然这其实不是正常市场价格,是严格干预后的结果。
  百姓都是限量供应口粮,还是细杂搭配,而计划外的粮可就贵了,递增的很快,按阶梯二三两一石,甚至更高。
  而现在山东还有许多百姓,其实根本买不起米,他们是纯粹的饥民,还在接受朝廷以工代赈,甚至直接就是在排队领粥,等待安置救济。
  粮食现在山东淮南等地,已经是绝对管控物资,除了口粮,谁敢囤积粮食,那自寻死路,搞不好就要定罪。
  有本事的人,现在也不敢轻易去倒卖粮食,这块,全部由皇家、朝廷等调度,哪怕是江南的粮商,运粮过来,也是只能直接卖给官府,不能直接经营售卖。
  总体来说,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后,现在基本上还是稳定住了控制区的饥情的,当然,在济南、徐州、兖州、东昌、泰安等地,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那里现在真正的水深火热,地狱一般的景象了,甚至连困在城中的清军,现在一样水深火热,他们根本没有半点能力救济饥民。
  “登莱两府境内的金矿等矿场,现在陆续安排灾民采矿,以工代赈,今年预计仅黄金就能采得两万余两,其余矿产也不少。吕宋的西班牙人和澳门的葡萄牙人,都很希望跟我们用白银换黄金。”
  朱以海知道西方金银比价高,一两黄金甚至能换到十五两白银,但在大明,金银比价之前一直不高,甚至一金换四银都有过,所以那些西方商人就满载白银来套现黄金。
  这个过程,甚至从隋唐以前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套取巨利。
  山东登莱多黄金,尤其是招远一带,储量丰,易开采,宋代时的玲珑金矿,就是官办金矿产量很高,在宋朝时登莱一带金矿一年能产近万两。
  这边各种矿场多如牛毛,因为战乱饥荒,如今很多都停采甚至倒闭,朱以海现在接纳了大量饥民在这边,组织垦荒种地外还有富余,也弄去造船捕鱼甚至采矿。
  “跟这些洋商说,黄金本来是禁止流出的,但眼下形势特殊,如果他们愿意用粮食来换黄金,那是可以的,就按一两黄金兑十三两白银这个比价,交易粮食。除此外,禁止其它交易黄金。”
  两万两黄金,能换二十六万两白银,哪怕按一两银子一石米算,也值二十六万石米,朱以海觉得这些洋鬼子们若是愿意运粮来换黄金,他还是会信守承诺交换的,黄金再好,也不能当饭吃。
  这种大饥之时,能用黄金诱洋人海外运粮来还是值得的。
  就算二两换一石,缺粮的时候,都值得换。
  但如果拿银子来换,拿烟草、棉花这些来换,朱以海是不肯的,黄金可是极稀少的贵金属,比银子值钱多了。
  “陛下,洪承畴想见陛下。”
  “他想明白了?不绝食了?”朱以海有些不屑。


第520章 洪承畴
  洪承畴在登州呆了有一段时间了。
  他在这里地位很尴尬,表面上他现在是大明直隶等三省总督,他被土国宝中军杨国海送到登州时,甚至皇帝还派了总理处大臣严我公前去码头迎接。
  但是一进登州城,他就被彻底的冷落了。
  登州水城的一处宅子里,被千牛卫看守严密,洪承畴被限制在里面, 既不能出门,也无法接触到外面的情况,每天千牛卫会固定送些生活物资进来,然后便不再接触。
  他们得自己从井里打水,自己烧火做饭,好在皇帝还给他留了几个幕僚做伴,还能下下棋吟吟诗什么的,当然,这种情况下其实也没心情下棋吟诗。
  想打听外面的情况, 根本没机会。
  洪承畴的幕僚也试过给守卫送礼,他们身上金银还是有点的,甚至随身的玉佩什么的也有,可问题是这些当兵的居然真的一点不收,甚至话都不会跟他们说一句。
  如此一天又一天,好像彻底被遗忘了一般。
  洪承畴终于抗不住了。
  是杀是剐倒是给个痛快啊。
  然后在他日渐崩溃之际,来了个客人拜访。
  镇守登州的神武镇总兵官颜克英,说来也是福建同乡。颜客英不请自来,给他们带了一大桶扇贝海参,这可是好东西。
  他还带给洪承畴一个惊喜,他给他带来了一封洪承畴侄子给他写的家书,说他父亲等族人在福建老家现在一切安好。
  颜克英张罗着烤扇贝,炒海参,倒是让洪承畴等改善了下伙食,同时顺便向他们透露了下最近外面的新进展。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