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军一镇十个战兵营,不仅配有一个骑兵营,还有一个炮兵营,两协四标八个步营,每营四哨,另还配有哨属亲兵队,亲兵队是哨级,拥有两队骑兵,两队炮兵,两队重枪,然后是六队火枪。
四哨下的那八队,配置则是四队火枪,两队长枪,一队小炮一队重枪。
甚至那两队长枪兵,都还配备了三眼铳,虽是落后火枪,但近距离能连放三枪,放完了既能当狼牙棒铁骨朵,甚至配上铳剑,还能当刺枪。
而皇帝给他们准备了五十万斤的火药。
这是什么概念?
这些火药可以供天雄镇,不需要考虑火药储备,放开了打,能打起码九十天。
这还是按每个火枪兵一天射击一百次这个天量来计算的,一斤优质的火药,能够供一支火枪完成四五十次的射击,一个士兵一天按两斤火药消耗量算,哪怕五千人全都拿上火枪战斗,每人都射上一百发,那一天也只要一万斤而已。
事实上,再激烈的战斗,也达不到这种程度的。
火炮装填药虽比子弹多的多,但发射数量却也少的多。
皇帝充分考虑到需求,提前储备了足够多的火炮、火铳、炮弹、铅弹,以及火药等。
甚至还有燃烧弹、手雷、石弹等各式。
两座棱堡,大棱堡可驻五千人,小棱堡也可驻三千人。
平均每个士兵配备了一百斤火药,另按弹药比二比一,配备了两百斤的铅块。
清军的第一波进攻,是骑兵突袭。
十二队骑兵,整整一千二百骑杀过来。
结果因在登陆处太过密集,棱堡上的火炮直接换成霰弹攻击,有用罐装的,也有桶装的,还有直接拿布袋装的,各种铁片铁钉等轰出,却是能一扫一大片。
那位倒霉的巴牙喇章京,就是被一枚用锡罐装着铁片铁钉的霰弹击中,锡罐出膛呈扇面状撒开,直接就将他那一队百人,打的人仰马翻,约有八十人被扫倒,当场就死了二三十个,另外三四十个受重伤。
而这仅是开始。
一门门加农重炮,不断的从棱堡的炮台上将一枚枚霰弹轰出,落入密集的清军骑兵中,而架在第二层炮台上的长炮,这种炮比加农重炮小,但身管细长,其射程却更远,一样可以发射霰弹。
而摆在最前排的是旋炮(佛朗机)、射石炮等。
甚至还有许多城墙枪,就是比一般抬枪还要更大的小枪炮,约四五十斤一把,枪管更长,置于旋转支架上面,装备在城墙上,他最大优势就是阻击,尤其是射杀敌军指挥官和通信兵、炮手等。
这种枪射速快、射角宽广,精度较高,耗药量还远低于常规火炮,也不需要占用多少人操作。
射程远,还能击穿厚甲,哪怕穿上再厚的铠甲,在这些城墙枪炮面前,也是不堪一击,一发就入魂。
在霜风中,鞑子一千二百骑兵的突袭,很快就被打的崩溃。
当他们试图调头逃跑时,骑兵营适时的杀了出来,骑兵们一样装备着火枪,配着马刀,在后面痛打落水狗。
最后一千二百人,拼命的往岸上逃,十八里海冰,留下无数尸体,最后只有百余人逃回岸上。
这一战,可以说把鞑子打了个晕头转向。
宁远城里坐镇的鞑子愤怒万分,不肯接受这样的失败。
他不偷袭了,直接调集了上万人马强攻。
步骑协同,还制造了大冰船,拖着火炮在后面。
这次小心翼翼的来到岛前,盾车顶在前面,把火炮架在木头的炮台上,又调来火枪手弓箭手等,步步压进。
准备硬攻。
可鞑子刚吹响进攻号角,结果明军的火炮又抢先发威。
这次长炮专门盯着清军的火炮阵地去,率先发威的就是十八磅长炮,射程更远更精准,安全性能更高,其破坏力足以在有效射程内摧毁敌军所设置的土垒、木栅等。
鞑子根本还没意识到觉华岛上明军火炮之强,他们大意的把火炮直接推进到他们的攻击射程内,却不知道这让他们的火炮完全暴露在明军长炮射程内,甚至这个距离还是他们较强力的范围。
鞑子只是在冰上铺了木排,做为炮台,外面简单的围了一圈冰袋墙,就准备加入战斗。
结果明军数十门长炮发威,第一轮轰击中,鞑子的一门红衣大炮的冰墙就被轰中。
然后明军炮手调整参数,又是数发炮弹准确的落入了冰围内的大炮,这门同是十八磅左右火炮,但性能要远落后明军舟山长炮厂的火炮。
这款同是十八磅的长炮,也是主力炮之一,城防、野战,甚至水师船上,都普遍使用,性能高,质量好,还有个响当当的封号。
克虏伯天雄将军炮。
不仅封将军,还封为伯爵,爵号克虏。
而它也确实不付众望,一门接一门的鞑子红衣大炮被克虏伯点名。
每一门鞑子重炮,都面临着十门以上的明军火炮的轰击,其中还有好几门精度极高的克虏伯。
鞑子没想到明军的炮这么勐,他们的火炮阵地非常简陋,就是冰上架木排,周边围一圈冰墙。
还很靠前,完全在克虏伯的优势射程内。
没打出几门炮。
鞑子的十门红衣大炮,就全被轰飞了。
没了红衣大炮后,其它鞑子小炮,都无法进入射程,直接在他们的射程外,就已经被明军的克虏伯不断狂轰。
而明军加农重炮,换上霰弹,尽情的对着面前的清军宣泄着火力。
鞑子还按以前明军火力,配备盾车,推着盾牌给步兵掩护,结果如今明军的火炮,那是宁远之战时代的数倍甚至几十倍了。
棱堡的炮台,既提供了优良的射击视角,还没有死角,特别是还居高临下,火力交叉重叠。
火炮洗地。
鞑子被轰的四散。
开始三三两两的继续扑上来,这时棱堡的守将却马上下令加农炮停止攻击,改由墙枪射程。
远距离精准的阻杀。
再近点,还有抬枪,再近点,又有威力虽小些但数量多的火枪手。
那百来步距离,就是彻底的伤亡线。
等他们发不容易咬牙扑近,却发现,这棱堡不是一般的方正城墙,不是只有一面城墙的。
他是立体防御,墙虽不高,但却还有几道壕,有堤坡,有角台、棱堡、炮台,不管他们呆在哪个位置,都会被攻击到。
扑到近前,才是真正踏入地狱,根本没法存活。
他们不知道这种早在欧洲三十年战场上大发神威的棱堡的实用性,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真正的战场绞肉机。
修起来容易,成本也低,但只要有足够的守堡士兵,和充足的火药军需,那么就算三五千人,亦能从容面对三五倍甚至十倍之敌的围攻,守个半年一年都没问题。
这是武装到牙齿,到处都是尖刺的战争刺猬。
鞑子以前痛揍明军,哪遇过这种玩意?
他们自诩精良的绵甲,一样顶不住这些铳炮齐射,那些盾车,也是十几炮废一个。连他们携带的火炮,都在大意下被率先打没了。
鞑子巴牙喇们,骑**良,打小练箭,可披着厚甲,提着劲弓,搭着重箭,却根本拿棱堡上的明军们没什么办法。
他们对明军造成的伤害极有限,明军却能居高临下,立体无死角的轰击他们。
第543章 冲动
这时鞑子还在后悔一开始没保护好大炮,却不知道棱堡本身就是为防御火炮攻城而生的。
在欧洲战场上,要对付棱堡,没有什么捷径,更不可能指望一冲而下,最有效的办法一是围,二是挖。
围就是长期围困,切断补给,阻隔援军,困死棱堡里的守军。
挖,就是土木作业,挖壕沟,复杂的壕沟,可以最大限制的躲避棱堡上那要命的火炮,让攻城部队直抵城下。
特别是棱堡的外围工事,若是落到攻城部队的手里,就能给进攻方提供舒适的落脚点,甚至是良好的掩护,以及最重要的架设大炮的炮台,成为良好的反攻平台。
当然,如果濠沟里存了水,或是冬天结上冰,也是会降低其防御性能的。
欧洲对付棱堡也是想尽脑汁,最后总结出的办法,没什么取巧性。
必须得有优势兵力,围城,断绝外援。
然后建立营地。
再派兵利用夜色等建立起一座堡垒来,用来架设火炮,掩护士兵继续向前,推进到外围工事火枪手射程外挖战壕,修土墙等,等到挖开的壕沟能够部署攻城大炮为止,接下来再挖曲折的通道,以躲避火炮的同时,靠近敌人棱堡。
越往前,越危险,所以坑道修建就越有技巧,得弯弯绕绕躲避火炮,甚至还要搭建木头的护壁来摭挡火枪手的视线和射击。
一直要挖到敌人战壕的二三十米处为止,然后向左右同时各挖一道战壕,并建造墙垒,以此做为安全的阵地和突击部队的集结点。
等一切准备好。
正式发起进攻时,就可以把自家的大炮直接部署到前沿,再配备火枪手,以集中火力进行攻击,打开缺口。
或者是在突击队打开了城防缺口后,他们对这个突破口进行火力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