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参少府监吃下一半,然后剩下一半,张毛两家各分一千斤。
剩下六千斤拿出来大家分享,按爵位、品级等各给他们分配不同的认购额度。
买到就是赚到,倒手就是一笔丰厚的收益。
这就是送钱啊。
唯一的条件,就是这些参他们团购后,除了自用、送人外,如果出售的话,是得遵守统一价格出售的,不能乱卖价,扰乱市场。
张国俊听了有些牙疼。
本来想着跟舅舅毛家一起吃下这批人参的,也就几十万两银子嘛,也是能凑的出的,转手能赚翻倍利,这买卖谁不做。
可皇帝现在却要独占大头,这也就算了,居然还要把剩下的一半也拿来让大家分沾。
心疼归心疼,却又不敢拒绝。
毕竟若不得皇帝特许,他们连买这些参的资格都没有的。
“臣都听陛下的。”
朱以海点头,人参本不至于这么贵,这里面反正有很多幕后推手的,朱以海也乐的推动,反正人参一般百姓也用不起,价格高也影响不到别人。
他也不担心钱被朝鲜人赚去,因为大明并不会直接用白银买人参,而是易物。
朝鲜人参价格定的高,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价格当然也高。
而人参到了朱以海手里,再一倒卖,获得更厚,所以别说几十两银子一斤,再贵点都不怕。
一两万斤人参,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其实也没多少。
一个京官分个几斤几十斤的,倒倒手,也是几十两几百两的收益了,如果自用,也一样等于少付几十几百两银子成本。
当然,大头还是皇帝拿了。
朝贡的那八千斤,少府寺拿了一半,现在这一万六千斤,再拿八千斤,实际总共到手一万二千斤。
这批人参,起码能赚三四十万两银子。
怪不得历史上鞑子对关外采参控制的那么严格,还要发参票,凭票才能去采参,还有数量限制等等,实在是利润太大啊。据说到晚清时,一斤人参都能卖一两千两银子了。
他现在都在想,鞑子手里现在肯定有不少人参,是不是应当派点商人到辽东去跟鞑子走私人参回来?
现在鞑子肯定有不少人参储量,但没市场啊。
如果以走私的方式,用银子换参,鞑子就算拿到银子,这玩意不能吃不能喝的,他们也没什么用,换的银子越多,反而越加剧物价上涨,加大通胀,抬高粮价等。
当然,也有可能鞑子拿了银子让八大皇商汉奸们去给他们走私粮食,但现在山西陕西,甚至河南山东都成这个样子了,八大晋商再有本事,从哪弄粮去?
今年鞑子肯定要遭受更严重的饥荒,以前在关外时,曾经八两银子一石米,今年这情况,青黄不接之时,估计十八两一石都有可能了。
朱以海觉得这主意不错。
正好现在明军重开东江,甚至深入鸭绿江中上游,镇江堡都重建了,到时派人去走私人参,完全没问题。
当然,鞑子也许不会愿意拿银子换人参,但可以试试。
他们的人参总不能全留着自己吃吧,又不能当饭吃。
张国俊坐在那里,小心的暗暗打量皇帝,发现皇帝居然嘴边上扬,微微发笑,不由的暗暗心惊,皇帝妹夫这又是在憋什么坏?
还是对他哪里不满意,又要收拾他了?
这笑的他浑身发毛,感觉自己不应当被这人参给诱惑,贸然的踏入其中。
“臣告退!”
张国俊赶紧熘。
“嗯,此事你去找少府监具体详谈吧,你就辛苦多跑跑,事成,朕特赏你两等参各五百斤认购额。”
“谢万岁。”
一万六千斤参,最后只到手一千斤,不过张国俊还是赶紧谢恩跑路,跟皇帝呆久了,他浑身难受。
第562章 无畏的皇帝
“舅舅好怕阿爷,吓的落荒而逃,坐那汗水都下来了。”大公主宁惠见他那样,也不由的笑起来。
皇后刚才一直安静的看着丈夫与兄长谈话,没插一句嘴,此时则劝道,“陛下一国之君,何必去倒卖人参自贱身份?”
“皇后此言有失偏颇了,朝鲜这次送来的这两万多斤人参,我大明转手就能赚得数十万两银子,可别小瞧这几十万两银子。御营一镇人马,战兵五千,辅兵一千八,一年军饷就要三四十万两了。
这一单人参所得收益,就能供御营一镇兵马一年军饷啊。”
而一户普通农户,种九亩粮再种亩桑养蚕,一亩地丁银加火耗才二斗多粮,十亩才两石多。
这一单人参,就相当于几十万户百姓的赋税上缴。
而御营今年要再次整编,编为本部五军二十镇,十万战兵,三万六辅兵。另行营十镇,五万战兵,一万八辅兵。
京营三镇。
外镇七镇。
此外各地部队,都要整编成屯镇和团练。
北伐还未成功,又开始整军,甚至压缩御营,其实关键就是钱粮供应问题,没有钱粮军饷供给保证,军队没有战斗力。
可如果提高粮饷,供给又困难。
必须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朱以海的办法,就是打造一支精锐的御营,少而精,大约就是十八万到二十万战兵之间。
这是主力野战军团,也是嫡系部队。
既要外打鞑子,也要震慑内部。
西南等边地,要多设屯镇以协助行营,震慑土司,维护安稳,内地发达地区,以少量行营镇守大城,地方用团练为主。
守外虚内,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屯镇兵屯耕战守,团练更是闲时训练,都是尽量减少开支供给的。
但御营必须全力保障的。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没钱不仅普通百姓寸步难行,就是国家也是难以维持的。
崇祯的败亡,本质就是财政的崩溃。
不管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财政崩溃都是最直接的体现,进而带动的是军事等各方面的崩溃。
朱以海很务实。
赚钱也不跌面,能够赚到钱供给军官,供养百官等,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倒卖人参赚钱,总比直接加三饷强百倍吧?
万历皇帝当年开征矿税,也是很不错的抢救大明手段之一,可惜顶不住东林嘴炮们,这些人就恨皇帝与他们争利,最后万历一死,这矿税自然也就没了。
本来内库每年还能补贴财政不少,结果最后这点财源也没了,彻底成了一潭死水。
“人参是个好东西,尤其是二两以上的人参,效果更好,回头朕挑上等人参十斤送来,让御医为皇后配制参茶等,皇后也滋补调理。”
“这大参那么贵,十斤值一二千两银呢,陛下还是发卖以补军用吧。”
朱以海笑道,“朕既要厚养军士,也不能亏待了自己妻儿啊。放心吧,朕赚钱的本事也不少的,现在还是不太担心银子的。”
他的皇帝资产不少,皇庄皇店都有,但是现在在慢慢的减少皇庄,田地这东西占太多不好,所以现在他主动的拿出来卖给御营将士们。
反正田地其实收益也不高,就是比较稳。
但对于皇帝来说,其实赚钱的买卖多呢,比如说开矿、冶炼、铸造,再比如搞金融,开银行、钱庄、典当行,再比如搞贸易,马帮、商队、海船,制造业如瓷器、丝织、织布,金银饰物、铜器,造纸印刷等等。
皇帝搞这些有许多优势,不受政策影响,不怕打压,尤其是资本足。
比如说搞造船这行业,一般人做不了,皇帝要做容易,本身皇家以前就有这相关的产业、工匠和技术,现在联合民间资本、技术,甚至引进外商、西方技术等,很容易做大做强。
这种产业,本身拼的就是规模以及关系,毕竟你光有技术,你还得有订单啊。
皇帝家的造船厂,还怕没订单?
再比如搞金融业,这行最重要的就是信用。
皇帝家的银行钱庄这些,虽不如户部银行名头响亮,但好歹也是皇家招牌,不比一般的商人更得信任?加上天然的政策上的优势等,这买卖开遍全国都很便利的。
其它诸如高精尖制造业,如瓷器、铁器、金银器物,以及丝织等这些行业,那更是拥有充足的技术优势的。
朱以海动不动就拿银子赏赐将士,赏赐功臣,救济灾民,都是直接动用自己小金库的。
皇后虽是张家女,但现在也喜欢用传统的天家思维,觉得皇帝亲自去弄钱不合适,就好比士绅之家,一般也不直接操持践业,都会弄些旁枝庶子之类的甚至是家生奴掌柜的去操持经营。
一些勋戚之家,甚至还会弄些白手套。
不过朱以海并不是很在乎这些,何必既当又立。
赚钱又什么不好意思的,只要不偷不抢,就可以。大明今天这样子,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现在就得一门心思搞钱。
只要搞到钱,才能维持军队扩张发展,才能打败鞑子,收复中原。
没钱,那就重回老路,到时又是死路一条。
与其整天想着如何从温饭都难的百姓嘴里抢粮加税,倒不如自己也搞搞经营。
工商税要收,盐茶酒矿关税要收,但直接经营手工业、搞贸易也是有很大利润的,就说海贸,一年关税才多少,而直接跑一趟日本或朝鲜,一条船的利润,都抵的上几座钞关一年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