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这笔银子,朝廷再要求他们规范后额,交出税赋,他们也不好再拒绝。
甚至给了这笔银子,棉甲、火枪、火炮等装备调拔少,也不好多说。
毕竟御营优先,那也是完全政治正确的事。
如今御营本部装备都还没完善呢。
到如今,皇帝的御营建军思路其实也基本上确立,就是中央五军,加地方行营十镇,以后可能还会是行营十三镇,十五镇,甚至十八镇,大抵会是一省一镇行营。
在京畿要害之地,再有五军驻扎。
边疆之地,则是屯镇,内地以团练为主。
将来外镇肯定是渐渐要整编进御营行营,或是转为屯镇的。
能打的御营集团,待遇要好。
内地没什么战斗任务的守备部队,待遇肯定要差些。
御营的诸军中,肯定又以本部五军是王牌,一军四镇,一水一骑两步,步兵还要建立专门的炮兵部队。
火枪会大量装备,形成以火器为主的部队。
虽然这个路很漫长,但定好的方向,稳步前进便是。
有了这个建军方桉,然后便是财政上的配合,以及军工后勤体系的建设及保证,甚至是武官的培养选拔,士卒在点选等。
“朕打算建立几所军校,在青岛设立皇家海军学院,奉天设立皇家陆军学院。蓬来宫外,还将设立皇家讲武堂。
另外,朕要效彷唐制,设立亲勋翊武四卫。”
“皇族、宗亲子弟,年满十八岁,点选录用,为亲卫,亲卫两营,一千名额。
以皇后、皇贵妃、九妃九嫔族亲,授爵勋臣、贤德后裔子孙,年满十八,点选录用,为勋卫,勋卫两营,一千名额。
以文武百官五品以上子弟,年满十八,点选录用,为翊卫,翊卫两营,一千名额。
另特旨以军中保家卫国而战斗牺牲之烈士子弟,年满十八,点选录用,为武卫,武卫四营,两千名额。”
皇帝将新建四卫,但与原来的锦衣卫等不同,这些人也不完全是唐代的内三卫五府。
他们选拔有特殊标准,皇族宗亲,或勋戚子弟,或品官子弟,或烈士遗孤,他们总数五千,入选之后,到京服役。
他们轮番戍卫宫城以及守卫宫门,部份随侍天子,朝会时也兼充当仪仗队。
不当值时就驻于宫外,训练习战,有武将授战法,甚至天子都会给他们讲课。
所以这是一支很特殊的兵,与普通的御营各镇不同。
甚至说与之前的府前卫有些类似,毕竟府前卫之前也还有个名号,学军。
只是这次的四卫,选拔有限制,而且他们也不是一直在四卫当差。
定期考核,按成绩会分批下放各镇任职,或在本卫升职,四卫兵刚点选时其实就是普通士兵,跟唐朝的三卫直接授七八品不同,从兵做起,但他们表现好,就可以毕业,然后升职到其它镇了。
这既是对皇族宗室、对外戚勋臣,对百官甚至对为国牺牲的烈士们的一种优待,同时也是另一支天子学生。
这些年轻人在京侍卫天子数年,甚至接受天子亲自教导,然后外放为低级武官,随着战斗功绩而逐渐升迁。
一批批年轻四卫外放,必然是能更加保卫皇权的。
其中如亲卫,只限皇族宗室,五服内的宗室和五服外的皇亲,各给五百个名额,不断招收这些朱家子弟来训练,将来源源不断走向军中各个指挥岗位。
以此保证皇家在军队中的一定比例和地位。
武卫比较特殊,只以牺牲烈士的子弟入选,而不限出身门第等,也体现了皇帝对于普通士兵们的感激和厚待。
五千名额的四卫,出一人再点选补一人,维持不变。
这将成为一个皇家士官学校,为军队源源不断的输送忠诚可靠的年轻低级武官们。
大臣们倒是早就习惯了皇帝会不时的抛出些新鲜东西来,也习惯皇帝行事向来谋定后动,等皇帝仔细的解释完四卫的情况后,倒没几个反对的。
除了这个武卫,其实亲勋翊三卫,虽然历朝名字不同,但都有类似的一种门荫福利,不管叫什么名,本质上差不多。
那些官员,尤其是勋臣外戚,哪会没有特殊福利呢?
就好比以前大明对爵位非常重,与唐宋那种轻爵位甚至虚爵位的朝代不同,大明非社稷军功不封世爵,外戚一般也就是封流爵,顶多传一两代而已。
那些世爵的勋臣子弟,各种待遇极高。
比如勋臣直接充任总兵官,或者如魏国公世代镇守南京等。
一些高级官员,其子弟出仕等也有很多路子,并不是一定得走科举之路的。
如今天子改革封爵制度,对宗室爵位几乎重定,削的厉害。许多传了快三百年的勋臣家爵位也夺了。
新封的宗室、功臣爵,也不如以前,甚至有好多终身爵、虚封爵。
所以现在新设个四卫,也算是给这些勋戚宗室等子弟,增加一条出仕做官的路子而已,还是个很有份量的路子,给皇帝做侍卫开始,在京城呆几年,就能从队总哨副等做起了。
好事啊。
谁会反对?
比起直接按门荫荫官的制度,这也不冲突,相当于多了个福利,还很实在,大家当然乐意支持。
第572章 大帝
至于说多五千兵额,这也不算什么。
连刘宗周都不好说什么,毕竟皇帝连烈士遗孤都想到了,给了安排。
讲武堂、海军学院、陆军学院,甚至炮兵学院、骑兵学院等,都是军官和专业技术兵种培养的地方,其招收的其实是现役士兵,就是从各镇选拔优秀士兵送去深造。
各学院里的学生,也不是额外招收士兵,不增加兵额军饷,大家也没意见。
讲武堂主要是培养中高级军官,各学院则主要是培养专业的技术兵种,互不冲突。
朝廷也会继续开设武科举考试,武举考试,考武艺也考军事策略,军事谋略还置于军事武艺之上,武举相当于武官选拔制度的一个补充,主要是用以发现遗漏人才。
各级学院、御营、外镇、屯镇、团练在编人员,甚至民间良家子,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和文科举一样,也三年一考,有武童生、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并有武状元等。
通过不同的考试,可以录入不同的学院,或是进不同的军镇,到了举人进士一级,还能进讲武堂受训,然后出来就能授武职。
大体上来说,武进士们,先在院校训练,然后先授为侍卫,再外放为军官,从副职干起。
要想考武举不容易,毕竟要文武兼备,尤其是兵法战策的本事,还得在其个人骑射战技之上,甚至还要兼考点四书五经以及武经。
骑马、射箭、拉硬弓、舞大刀、举大石。
这一整套考试内容,其实只适合军官们来考,一般的民间百姓,读书识字的都不多,骑射更难。
所以朱以海设立的这个武举,其实主要就是对现役武官选拔的一种补充,你要是真有本事,但因为没战功之类的没机会表现,那你参加武举考试,展示你的能力,不仅是骑射、力气,也展示你的兵法战策,只要你能证明,你达到某个层次,各级武举考试难度不同,以此筛选。
达到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授以相应的官,给予提拔,甚至给予进讲武堂或专业院校培训的机会。
升官不仅仅是打仗立功,毕竟有时没仗打,或者在后面协助等,那也无法证明。
所以这也是一个补充。
要求也高,文武兼备,所以一般士兵、军官,或是士族豪强子弟,普通百姓也很难通过。
能考中武举人的,那肯定起码也是有个营官能力了,而能成为武进士,那说明至少是能带兵千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文武兼备,那只能在军中努力杀敌,用实际带兵能力来证明自己,以获得升迁,而不能走这条路子了。
当然,如果是将门子弟,他们考武举,肯定有优势。
大明罢撤卫所,取消了武官世袭制度,所以重开考举考试,未尝不是对武将们的一个补偿福利。
朱以海为何突然要新设四卫、重开科举,其实不过是稳定皇权。
权力的本质,其实就是排排坐,分果果。
利益分配,就是权力本质。
谁掌握了这个分配权,谁就握有真正权力。
如何分配,则体现权力。
有时甚至得妥协、让步,利益交换等等,都不过是细节。
手握资源、利益分配大权,皇帝自然高高在上,但分配不好,利益不均,就容易出事,所以上位者,最重要的就是权衡好,把利益分配好。
就算永远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但起码得取一个优先的值。
要尽量拉拢团练大多数人,否则位置就不稳了。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其实都是最懂这个的人,而许多亡国之君,就不懂这些,他们以为权力是来自于皇帝这个头衔,其实根本不是。
甚至那些末代皇帝们,连真正的分配权都没了,所以圣旨出不了皇宫。
就算皇帝,做任何事情,都得先组建一个利益同盟,拉拢绝大多数人站在自己的一边才行,否则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最终不是被绑架就是被抛弃、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