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究竟是要复旧道,还是就按新道来,可不管是哪样,都得治河。复旧道,就得堵口合龙,走河道,就得加固新河堤坝,疏浚大清河道,否则现有河道在汛期仍会四处泛滥,危害百姓。
不管哪个方桉,修河工程都十分巨大,没有个三五年都修不好,而且每年起码得投入个二三百万两银子甚至更多。
还得动用无数人力等。
另一个问题,如果就用新河道,改道夺清河入渤海,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漕运的运河就要废了,没有了黄河之水,山东的运河就会淤积堵塞,无法维持。
现在朝廷里其实已经有两派在争了,一派是复黄河故道派,大都是河南山东河北出身的官员,改道后这三省受灾严重,而且失去运河后,也会严重影响运河带经济,比如说济宁、临清这些地方,那可都是因漕运而兴,济南也是受漕运影响很大的。
另一派是新道派,他们支持就用现在这新河道入渤海,不恢复旧道了。
理由嘛当然是黄河夺淮入海,经过几百年后,现在这条旧道也是条地上悬河,为了漕运而强迫黄河南流,已经成本越来越高,甚至使的淮泗一带也是饱受黄河水灾。
如果废掉故道,改夺大清河经山东入渤海,以后安徽江苏的淮泗一线,可就安稳了。就算漕运不通,都不怕,大不了在淮安或扬州入海嘛,走海上漕运,也不影响江南地区啊。
所以南方籍官员,大力支持新道。
因为绍天朝是在浙东起家,由南伐北,所以现在朝中新道派是占主流。
黄宗羲也是江南官员,也是支持走新道,认为没必要再废力恢复故道,再花大成本去维护山东运河,淮河以北,直接改成海运。
这样一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新河道要全力投入加紧全线修河堤浚河道,以解决黄泛区水灾问题,要不然山东就难以恢复经济,毕竟二三十个州县受此影响。
修河的成本高,这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条全新的黄河水道,投入很大,山东自己是无力负担的。
“黄河百害,必须得治,朕对这事也考虑良久,如今终于将全面光复中原,黄河也是我们光复中原后要马上面对的一个迫切问题,
黄河故道夺淮入海几百年,确实已经堆积的太高,如果仅为了引黄济运,维护漕运,实在是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所以朕以为,可以因势利导,就启用新河道,引入大清河借道入渤海。现在就要开始着手修堤、疏河,朕会设立一位专门的河道总督,负责修河之事,修河费用,也会专门拔款专用,
山东现在灾民多,可以以工代赈,出钱给粮雇佣这些灾民修河。
要修好新河道工程很大,一步步来吧。
对于因改道被淹没的城池、乡集、村庄,也得着手复建。”
“重修城池乡镇的时候,可以把各地原来宗藩的藩王府等拆了取木料砖石用,各地一边招募流民先复耕,也要抓紧清理出田地,藩田、军田、各种官田都要清理出来,那些垦荒未登记的田,寄名投献的田全都要清理出来,
该拿来授分给将士们的要分了,有富余的也可以发卖给百姓,有富余的则划为驿田、官田、学田等,将其出租给驿卒、吏役、先生等家人佃种。”
山东首要问题还是恢复民生,恢复秩序。
这一切最大的问题,就是得依靠朝廷砸钱拔款调粮,得保证给山东百姓两三年时间恢复。当然,要重建山东地方官府各衙的组织,这也不容易。
好在绍天朝由南及北,如今在这块也是已经很有经验了,黄宗羲这个山东巡抚,之前也已经治理了登来青猩一年多时间,不至于说无从下手。
而朱以海手里也还有些钱粮,也舍得拿出来。
黄宗羲对皇帝称颂不已。
朱以海苦笑,虽然话说的硬气,但他心里也在滴血,此战过后,河南山东收复,但这个巨大的烂摊子背上,真会吸干朝廷的血。
可不背不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积蓄一年多,结果打一仗就成穷光蛋了,收复两省,财政更背上大包袱。
看来,得发行国债了。
要不然,真没钱维持了。
第619章 雨夜爆发屠满城
下雨了。
济南城里的兵将却都十分恐慌,初冬的雨,本来给久旱干燥的天带来湿润,但现在却只带来恐慌。
“这雨越下越大了!”
城东。
数名绿营将领凑在一起喝酒,看着雨越落越大,几人脸上都带着愁色。
“雨这么大,明军要是一决堤,那济南真要被淹了。”
“贝子还不肯撤吗?”
副将杨捷冷哼了一声,“撤,他往哪撤,龟缩在这济南城里,好歹还有城池,起码还有些粮,这要是一撤,人马四散,他能跑多远?不出一日,脑袋就得被提回来,然后缝在不知猪狗还是马驴身上,他敢吗?”
“那他就要拉咱们一起送死?”
杨捷是山东绿营副将,他祖籍扬州,后来祖上在明初以军功授辽东后屯卫指挥使,世袭,遂定居辽东,杨捷在明末原只是关宁军禆将,后来降清入关,为山西巡抚马国柱的抚标中军,游击衔。随马国柱讨平了一些山西贼寇,很是卖力。
马国柱随后升山西总督,他也跟着升为督标中军,参将衔。马国柱迁江南河南江西总督,杨捷留守宣大,升副将。
老上司马国柱在江南败死,他倒算是躲过一劫,去年,他奉旨率宣化、大同三千绿营南下山东,加青州总兵,半个山东丢失后,被降为副总兵。
此时城中绿营,倒有三千是他从宣化大同带来的。
“博和托他们呆在满城里,还能吃香喝辣,咱们守在这外城,弟兄们却只能天天喝粥,说是援兵将到,援兵将到,什么时候援兵能到,我看根本到不了。”满口不满的是游击李琏。
“明军兵多炮利,援兵来了,我估计也难解围,说不定反而要搭进来。”参将张韬也很是悲观。
杨捷望向一直没说话的一个年轻人。
众人都是武将批甲,唯这年轻人却是一袭袍儒。
“姚兄以为?”
身为副将的杨捷对这个书生却很客气。
“某夜观天象,发现东南紫徽星芒大盛,紫气东聚,牛斗冲天狼,斗柄东指。某推测此乃紫气东来,圣君降临之象也。
诸位觉得,对应如今天下形势,这指的是什么?”
游击黄大来道,“这定是指南朝大帝也,看来大明气数未绝,还将在大帝带领下重振中兴,再启辉煌。
咱们不能逆天而行啊!”
杨捷世袭武官出身,书读的不多,但对于这套天命星象的玩意却信之不疑。
而且他对眼前这年轻人也很信任,这位虽然年轻,但力大无比,能持十二力强弓,百步之外射穿札甲。
不仅武艺了得,而且还是个读书人,家乡绍兴会稽,十三岁就中了秀才,如果不是意外,说不定如今也跟南朝里的郑遵谦、黄宗羲、顾炎武、华夏等这些有名的江南士子们一样成了南朝大臣了。
清军南下,弘光弃南京而逃,在南京的他便避往通州暂住,结果当地的孙姓豪绅主动投降清军,狐假虎威,还欺迫到外乡人姚启圣的头上,想夺他的财产。
姚启圣一怒之下,跑到清军大营,称愿以家财助军,并为大清效力,还自言十三岁中秀才,曾在南京坐监,原为大清效犬马之劳。此时清军刚南下,派招降使到处招降纳叛,对于这个年轻俊秀如此主动归附,还是个有名的才子,于是欣然接纳。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愿意献一大笔财产。
于是便答应姚启圣请求,授他署通州知州,让他回去招抚通州官吏,并征收税赋钱粮供军。
姚启圣于是带着清军的任务,还借了几个清军回到通州,直接把欺负他的那孙豪绅给抓了起来,说他密谋反抗,将他处死,并抄没其家产交给跟来的清兵上缴。
做完这事后,姚启圣大仇得报,然后就半夜消失了。
原来他并不是真要降清,只是恨那姓孙的豪强做了汉奸还优势欺人,于是跑去清军大营假称投降,并说自愿进献家财充军,又愿意联络通州官民归附等,成功骗得贪婪的清军信任,借了鞑子兵回去,以通州知州的官威,杀了那个汉奸,报完仇就挂冠而去了。
姚启圣本来报了仇后准备南下回老家的。
结果半路遇到乱兵抢掳民女,姚启圣的妻子也是个侠女,尤其是武艺了得,力能举起大石臼,她路见不平拔刀相救,姚启圣只好一起出手,杀死了那两个乱兵。
事后发现这两兵是大将方国安部下,又听闻方国安马士英等到了绍兴,姚启圣于是只好又避往苏州。
藏匿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也没人追捕,便转而开始做生意,只是世道乱,这买卖也不好做,最后倒是被杨捷征为了幕僚,当上了绍兴师爷。
虽是私人幕僚,但杨捷对姚启圣是真不错,之前姚启圣肯接受杨捷的招募,其实也是因为他做买卖结果遇上当兵的抢劫,而杨捷出面帮了他,事后邀请他做幕僚,姚启圣也就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