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饭很简单,蒸的土豆和玉米,然后就是一点稀粥。
  粥是小米加黑豆煮的,撒了点盐。
  带皮的土豆蒸的皮都裂开,玉米也是老玉米。
  村民诚惶诚恐手足无措,想要穿着补丁衣服的妻子重新做饭,可家里也没什么东西。
  “不用忙乎,你们看着面生,应当是新安置落户在这的吧?”
  “小的原是东平州的,黄河改道,现在那里都成了东平湖了,举家逃难,幸好圣人仁慈,朝廷救济,后来还安置到了这里,变价认买了六亩地,现在生活挺好。”
  朱以海打量着这房屋,黝黑的土墙,上面是新搭的茅草顶,很明显这是原来村民倒塌烧毁的房屋,残垣断壁上新修盖的房子,因陋就简,房屋不大也很低矮,狭小的门窗虽有利防盗,却使屋里昏暗无光。
  不大的灶房里也是厨房,一边还是猪栏,里面养着猪崽。
  据村民说,这四头猪崽其实都是庄上给他们的,协定一年,每头猪给十二车粪,等猪卖了再给猪崽钱,也不要利息。村民们养这猪,一年也还能有些富余。
  朱以海直接拿起有些污渍的木碗,自己装了碗稀粥,给秦王和汉王也各装了碗,两兄弟回过神来,不敢接。
  “客气什么,你们当吃的下这个吧?”
  “嗯,我们以前在关外经常饿肚子,这已经是很好的了。”
  那农民也在一边讨好道,“是啊,这小米大豆粥很好喝的,还加了细盐,蒸的玉米和土豆可香了。”
  “我们以前在东平老家,可没现在这么好生活,不知道陛下来,要不就杀鸡煮蛋。”
  朱以海倒觉得他说的是实话,明末两极分化严重,官僚士大夫那过的是万分惬意,甚至锦衣玉食,但许多底层的百姓却连湖口都难,能够一天两顿填饱肚子,哪怕是稀粥菜粥也是万分满足了。
  这个村民从难民到现在安定于此,有三间旧房,还有六亩田地,有妻子,还有四个儿女,对他而言,现在的日子已经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男耕女织,再去庄园帮工做事,甚至大点的两个儿女也能在庄园做工赚一份工钱,一月能赚到一两多,这样下去,两三年,就能有一笔积蓄,到时盖几间新房,给大儿子娶个妻子,再努力两年,又能给大女儿攒好嫁妆,找个殷实点的人家嫁了,这生活满是奔头啊。
  官员们看不上的那低矮房子,小米大豆稀粥,还有那蒸土豆玉米,但对这村民来说,这就是他们满足的幸福温饱生活了。
  朱以海喝粥,觉得煮的不够浓稠烂湖,蒸的土豆更是有点噎喉咙,但他没嫌弃,还是大口吃着,秦王和汉王倒是一点不嫌弃,这比他们为奴六年吃的好太多了。
  一群随驾大臣们只能站在一边看着,朱以海给他们拿了玉米土豆,每人分了一块,“都尝尝,五谷杂粮,好东西。”
  没有水和稀粥,好几个优越世家出身的官员,被蒸土豆噎的差点翻白眼。
  朱以海吃完这顿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饭。
  坐在那里又询问了这家人的一些具体情况,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不停的感谢着皇帝,甚至要跪谢。
  “老大多大了?”
  “大儿子十六,大女儿十五,现在都在庄上做事,大儿养猪,大女织布,一月都能拿到一块银元呢,感谢圣人厚恩。”
  朱以海看着有些拘束腼腆的两个年轻人,略显饥瘦矮小,但眼神纯朴。
  “如果老汉你愿意,可以让两孩子跟我走,朕安排他们跟在秦王身边做事,每月给两块银元,另包吃穿住,如何?”
  那汉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了半天。
  回过神来后,立马就拉着儿女对着朱以海跪下了,千恩万谢。
  “都起来吧,朕给他们引条路,但以后就看他们造化,若是表现好,以后可以送去御营或军校的。”
  最后离开时,朱以海还特意送这户人家一头小牛。
  “好好养,养个一年多,就能教犁耕地了,这还是头母牛,过两年还能再下牛崽,到时母牛养着耕地,下的牛崽就能卖钱。一年一只,也能帮衬家用不少。”
  这家人如做梦一样,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天上就跟掉馅饼似的砸到了他们头上。
  大儿子大女儿一下子就被皇帝看中,选去给大皇子做事,一人一月两块银元呢,更别说还是在皇子身边做事。
  而皇帝一顿稀粥杂粮饭,就送他们一头牛崽。
  “白塔寺村以后就没寺了,就叫白塔村吧。这寺以前是先皇所修,这庄子也是先皇传给朕的,你们居住在这里,也是朕的邻居,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尽管找庄头帮忙,若是他们处理不了,还可以上报给朕。”
  离开时,那少女少女姐弟俩,一人背了个破包袱,装着几件旧衣服,对着惜惜不舍落泪的父母下跪告别。
  朱以海对大儿子弘甲道,“以后他们姐弟就跟着你了,这是穷人家的孩子,也还很朴实,你好好待他们,他们也会对你忠心耿耿的。”


第692章 国本
  饭后朱以海回到庄园,提出白塔寺改小学校外,还要兼做社仓。
  原先在县乡设有义仓,按亩捐纳义仓粮,每税亩纳两升,义仓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强制交纳的义仓税,不过这些义仓粮入仓后,是官督民管,由地方推举德高望重的士绅组成义仓理事会,管理监督。
  义仓粮也专用于免费赈济灾民。
  现在朱以海倡议各地再建社仓,又或可以叫保甲仓,社仓为百姓结社自助模式,由朝廷从常平仓借米为仓本,也可以由大户出借,或从官田中拔出一部份官田做为仓本,或以田地出租所得租米为本。
  社仓的经营方式有两种,都是官督民管。一种就是贷放式,将社仓粮贷给请米的社民,等粮食丰收时再将米连同息米还仓。贷放收息规则是每石米收二斗息,遇粮食歉收年份,息米减半,遇到大灾荒时,免息。
  等到仓本充足,也还可以降低利息。
  放贷收息的主要目的,还是使社仓增值,同时更新仓米。除贷放式,社仓也还专用一部份仓米,做平籴,夏收后粮价低时买粮入仓,等冬春粮价高时再放米出仓,可以调节供需,平抑粮价,甚至还能获利增加仓本。
  社仓不需要强制捐纳,富人可自愿捐赠,或借粮放贷,通过贷放、平籴的方式,能够增加息米,保证长远。
  这属于义仓的补充,一般是以一甲或一保结一个社仓。
  按现在制度,十户一牌,十牌一甲,十甲一保,标准一甲是百户,一保则是千户。
  以保甲为单位结社建仓,能够提高百姓应对饥荒甚至个人贫困的帮助,就算一石米二斗息,也比高利贷要强的多。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朝廷虽有常平仓,地方也有义仓,但保甲乡民结社,除了可以自助防灾,也可以结社合作。如合作用牛,一起耕种播种,或是联合收割等,以互相帮衬,抢夺农时,又或平时合作修渠灌水,丧葬互助等,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中国以前便有这种立社互助传统,应当发挥。”
  朱以海提出应当发扬光大,最好还是一个村分成若干个社,以十户或是几牌为一社,这样社内人员在耕地、收割、打场、脱粒等这些重要的农事环节里就能更好的合作,互帮互助,抢夺农时。也可以共同使用场地,耕牛,一起修建水渠、道路等,在婚丧嫁娶活动中,也可以互相帮助。
  合作社可以适当小一些,十家或二三十家结一社,都是一个村里。而社仓可以大些,由几个小社甚至是一甲或一保立一个社仓。
  不过这个合作社跟后来中国的合作社与生产队都没关系,现在这社只是有时候互相帮助,而不是搞集体。
  这种合作社,本质上是换工、互助,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支。有事情就互相帮助,也不用出钱。
  这是邻里守望,是以地缘为基础,以农耕和村落为背景的乡村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百姓农耕,提高效率,甚至还能以此凝聚力量,来对抗乡村里的宗族、士绅的欺压。
  尤其是比如此时,大战饥荒之后,很多地方缺牛少马,缺少耕具,水利失修等,就算现在朝廷把一些官田低价变卖给他们,可以分期还款,但百姓缺少牛马耕具等,效率不免低下,这时十户二十户百姓结社互助,把牛马、牛马等集合使用。
  就好比孤男和寡女搭伙过日子一样,男的可以干粗活,挑水种田,女的可以煮饭洗衣,是劳力优化。
  农闲时,还能一起修水渠,修房子,遇到婚丧嫁娶也一起帮忙,也不需要工钱。
  有些大姓宗族,他们有自己的族田、义庄,甚至是族学,族仓等可以帮助救助族人,但普通百姓就没有这种待遇,所以组织大家结祖互助,大有必要。
  朝廷虽设保甲,但也只是管理,具体的农业生产、生活等互帮,还是得村民自己。
  “常平仓、义仓主要是赈济府县城镇的百姓,乡村还是有所不足,所以咱们建社仓,由常平仓拔仓米,官府划官田做为仓本,以此贷米收息,累积仓本,就能保证长久维持下去,不仅能够储米备荒,也能在平时帮助百姓。”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