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特别是西北这样的地方,本就相对落后一些,虽也有河套平原、关中平原、河湟谷地、河西走廊等,但其它多数地方,其实还都是黄土高原啊、沙漠啊、戈壁等地,必须要联通起来。
  鄂尔多斯是半干旱的草原沙地,那里放牧为主,产皮毛奶制品这些,也产蘑孤等,再比如陕北缺水干旱又少粮田,但盐池也多啊,甚至陕北的煤炭也是很有名的。
  同样的,河湟谷地不仅自己本身有肥沃的河谷地,是塞上江南,他还是通往青藏的重要通道,这里隋唐时就是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发展贸易是重点。
  河西走廊更不用说,这可是丝绸主线,交通西域。
  中原的大运河修建后,运河沿岸兴起了多少市镇码头,明代的运河线上,扬州、临清等沿河大城,甚至超过那些省城。
  现在的石咀山、磴口、包头、河口这些地方,皇帝刚划下来要筑城屯兵建码头,之前因为蒙古人占据着这些地方,好多地方都只是个荒地,可只要航运通起来,那么以现在的西北统一的大盘,这些码头很快就能兴盛起来。
  包头就是在清朝才成为了黄河上游的皮毛集散中心,从一个小村子变成了商店一千多家,年贸易额达五百多万的大市镇。
  河道既能成为货物通道,也能成为信息通道,既能把货物联通集散,带动上下游,也能带来税收,税收又能富民、供军,形成良好的闭环。
  归根到底,朝廷要想控制稳固西北边地,必须屯驻重兵,但驻军养兵要很多军费,如果不能就地供给物资,甚至提供军饷,那么就必将难以持久。
  大汉代到隋唐再到明朝,对西域始终难以长久控制,最大问题还是太过遥远,鞭长莫及,而这个遥远,最关键的就是交通不便,是物资的投送困难。物资难以快速转运,便限制兵力的投送,也就影响军事上的控制。
  河西走廊虽然是一条天然通道,可终究是人拉马驮数千里之遥,不如河运便利快捷。
  如果能在西域完全自给自足,可以供给更多军队,保证粮饷充裕,倒也还是可以维持的。
  西域的那些小绿洲不足以维持大规模的驻军,除非拿下尹犁河谷,不拿下尹犁河谷,就算控制了天山南的几大绿洲都还不够,要么把葱岭以西的费尔干纳盆地拿下。
  费尔干纳与尹犁河谷两个取其一,则中原王朝就能在西域维持强大的驻军,甚至迁移大量移民,可以达到汉人超过其它土着,成为主体民族,这样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
  若仅依靠河西走廊的粮食供应,是不够的。而哈密、吐鲁番这些绿洲盆地,也支撑不起太大体量规模。
  现在叶尔羌汗国就占据着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他们也一度占据了费尔干纳盆地,还曾经占据过尹犁河谷,只是如今被和硕特部占据着。
  朱以海想拿下西域,也计划着将来控制尹犁和费尔干纳,不过现在他首先要把陕甘安稳,然后一步步西进,要真正控制西域最关键的还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还必须有足够的汉人移民过去才行。
  从陕甘到玉门、敦煌,再到哈密、吐鲁番,然后沿着塔里木河,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和阗等一路过去,要移民殖民。
  从汉代到唐代,其实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移民力度还是很大的,唐代的长征健儿等,但最终都随着中原王朝的衰弱,而那些西域的汉儿最终被胡人统治,甚至被他们同化。
  说到底,还是数量太少。
  主要靠军屯,当驻军主力回中原后,少量的驻军和移民根本抗不住那些游牧民族,唐朝安史之乱,安西军回中原再没回来,河西走廊失守,与中原隔绝消息,数十年后,那些留守安西军都成了白发老兵,苦苦的支撑着一个又一个屯点,还在盼着中原大唐重返安西。
  连大唐换皇帝换年号他们都不知道。
  准噶尔历史上曾经统一西域和青藏,但对抗清朝几十年最终还是败了,归根到底还是他们人口太少了,加起来总共才七八十万人口,又如何敌的过占据中原,拥有亿万汉人做支撑的清廷呢。
  如果朱以海将来能够往西域移民一百万,那基本上就能保证西域牢固了,若是能够移民二百万,谁也别想来抢夺,到时就能雄视西域,甚至还能把哈萨克等都给干服了。
  ……
  “陛下,北京急奏。”
  内奏事处副太监庞天寿将一盒刚送到的奏折捧来。
  朱以海示意他放下。
  泡了壶茶,然后开始批阅奏折。
  这些奏章有留守总理大臣上奏的,也有留守内阁上奏的,也有太子和东宫官员们上奏的,自然也还有六部、五军都督府等上奏的。
  大小事务都有。
  皇帝关注的还是太子的奏章,仔细看了几遍。
  太子对河南罢考事件做出了处置,先杀范逊、丁启相,还要杀丁启睿、丁魁楚、丁启光叔侄三人,甚至还要将郑三俊、侯恂、侯方域一起定罪处置。
  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他让太子处置,想看看太子的能力,结果不料太子不仅敢杀人,还敢直接对东林复社这些大老动手。
  十五岁年纪的皇太子,真是让人意外。
  喝了壶茶,朱以海叫来了随驾的内阁、总理大臣们。
  “太子的处置,朕支持。”
  皇帝直接开口。
  “陛下,丁魁楚、丁启睿都曾总督数省,丁启光也是官拜提督,是否网开一面?”说话的是吴易。
  “郑三俊和侯恂也都曾任大学士、尚书、总督的,他们上书为这些生员求情,虽有不对,但也不是什么大错。”
  朱以海呵呵一笑,“丁启相是丁魁楚侄子,是丁启睿丁启光的堂弟,他还是侯方域的学生,侯方域又是郑三俊的门生,侯恂的儿子,河南布政使参政张时夏、提学参议陈廷路,还有按察副使范近思,都是他们的学生,也都是河南人,他们甚至还联姻有亲。
  这些人在河南罢考这件事上,你敢说他们没有谋划串连?你敢说丁启相、范逊没得到他们的指使?
  这些人公然对抗朝廷,岂能容忍?”
  吴易坚持,“陛下,他们虽联络有亲,甚至闹事者是他们子弟,但也不能说是他们指使,没有证据也只能说是管教不力。”
  皇帝冷眼望着吴易。
  “你想要证据?难道他们利用所谓的盟社,结党营私,入则为官,出则为绅,干预朝廷和地方政策,维护其私利,想要重新获得免税特权,还要兼并侵占田地?
  吴先生请注意你的立场!”
  皇帝的话让吴易惶恐不已,“朕不是万历也不是崇祯,绝不允许朝中再出什么东林党在朝复社在野,干涉国家朝政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不可能再给他们恢复免税特权,官绅一体纳粮是朕起兵光复天下的基本国策,禁止结盟立社禁结党营私也是基本国策。”
  皇帝在提醒吴易,丁启相是不是受丁魁楚和丁启睿丁启光兄弟授意破坏科举考试并不重要,郑三俊侯恂侯方域等人有没有参与谋划也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们在事情发生后做了什么。
  丁启睿等公然维护自己堂兄弟和那些考生,甚至开始攻击朝廷迁移士族入京畿的政策,而郑三俊、侯恂等更是借题发挥,对士绅一体纳粮这条基本国策发动攻击,甚至还提出要恢复士绅优免政策,继而攻击正在准备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的政策。
  这是一次部份士族地主们的反攻倒算,想要让朝廷倒档回到崇祯上吊以前的制度,想要继续维持他们的特权利益,继续当上控制朝堂政策,下控制田地庶民,甚至还插手垄断工商,形成特殊的明代士族领主阶层。
  他们还想恢复以前随便结盟立社,随便发公揭写大报攻击朝政,甚至随便出书出报批评时政批评朝廷的那种超然地位。
  这种情况如何可能?
  朱以海起兵之初,就防着这些人,所以他一面收拢朝廷原官吏和招抚录用地方士绅,但同时更倚重的是他一手创建的御营,御营将士成份复杂,各行业各阶层都有,在他的全力扶持下,武勋阶层加上官僚士绅中的从龙派,也算是撕裂了原来的士绅阶层。
  正是有这些人,才能真的打破原来的那套僵坏的旧体制。
  现在大明光复,有些人觉得自己又可以了,开始一次次的试探皇帝,上次陈子龙和左光先事件,皇帝没扩大化,甚至有意大事化小,结果这些人不知收敛,反而越发胆子大。
  如今他西巡在外,他们居然搞这般起势,这是想裹胁年轻太子,还是打倒留守内阁?
  皇帝现在不管是迁移士族入京畿,还是之前的一体纳粮,清田限田等等,都是在分化士族地主,扶起一批新贵打压一批旧阀,这样的清洗本身也是为了增强控制力,也是想集权的关键。
  皇帝一直比较小心的在做,之前在内外夹击下,那些朝不保夕的士族官僚们倒也不怎么敢闹腾,现在开始闹了,一次比一次大,说到底也还是不甘心。
  对朱以海来说,谁跳的欢那就干谁,尤其是那些站错队的,他打压起来绝对不会客气。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