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打量着说道:“数术?李淳风说过李正的数术水平极高。”
张公瑾点头,“用李正的话来说这是知识,知识可以改变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眼前这个印刷术就是知识让印书变得这么快。”
听到这话,李世民点头道:“智慧往往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跟着李世民走出印刷厂,一路走向泾阳书院,张公瑾又说道:“陛下,有些事情臣还是想不明白。”
“像你这么有智谋的人,还有你张公瑾想不明白的事情?”
张公瑾苦笑道:“陛下,臣也是泾阳书院的老师,但泾阳书院似乎和我们所了解的书院不太一样。”
来到书院的边上,李世民就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如何不一样了。”
张公瑾带着李世民走入书院,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在书院每一个夫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一个房间。
拿出一册书,张公瑾把书本翻开一页放在李世民面前,“陛下请看。”
李世民瞧着张公瑾所指的这一页,这一页上写着的是一道题,“小刚家种了五棵果树,今年一共收果子二百一十五石。有四棵果树平均每棵收果子四十五石,另一棵收果子多少石?”
看完这道题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数术题?”
张公瑾点头。
读了几遍题目,李世民心中开始盘算起来,好难的数术题。
张公瑾说道:“这是我们书院十岁左右孩子所会算的题目。”
李世民看了看题又看看张公瑾,“你说十岁的孩子就会算这种题了?”
张公瑾点头,“若说按照寻常人的理解,这样的数术题目就算是成年男子也不一样算对,但是这里的孩子已经对算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李世民又是倒吸一口凉气,“炉火纯青?真要像你这么说以后从泾阳书院出来的孩子,都会是数术大家?”
张公瑾面带愁容地说道:“臣以为不会是这样,陛下刚刚所看的题目不过是寻常孩子所做的题目,在书院中李淳风手下还有几个对数术具有非常高天赋的孩子,这些孩子以后的成就可能会比李淳风更高。”
“这泾阳还真是人杰地灵。”
李世民感慨。
张公瑾低声说道:“臣以为这不是人杰地灵,而是教书的方式不一样,泾阳最早的夫子就是李正,而李正教了最早的一批孩子,也就是大牛那一批孩子,之后的孩子也全部按照李正的方式在教更小的孩子。”
“和寻常人不一样的是,教书所用的思考方式与学习的方式,就比如数术,在数术的研读上,大多数孩子三年时间就可以灵活的运用数术。”
说完张公瑾又翻过一页,指着一张表说道:“陛下请看这张表。”
李世民看了好半晌,这张表写着很多数字,又看不懂是什么,但嘴上又不能说朕看不懂。
张公瑾说道:“这是一个乘法口诀表,只要记住这个乘法口诀表,孩子们就能灵活做题,九九相加相乘,如此复杂的运算李正只用一张表就可以让这里的孩子迅速习得数术最基础的运算,寻常孩子要花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来学,这里的孩子可能就几天时间就可以学会。”
李世民看着这个乘法口诀表眼神开始变得火热。
第七百二十章 学习的用处
“把这个乘法口诀表,送到国子监。”李世民低声说道。
张公瑾回道:“之前也给国子监送去过,孔颖达也收下了,但是国子监的学子……”
李世民颔首道:“国子监的学子怎么了?”
张公瑾看了一眼窗外说道:“孔颖达老夫子见过这个乘法口诀表,也知道这个口诀表的用处,但是学子不同,泾阳的学子都是一些普通村民的孩子,这些孩子淳朴,干净得就像一张白纸,他们也好学。”
“但是国子监的孩子不同。”张公瑾看了一眼李世民的脸色接着说道:“国子监的孩子都是权贵子弟,如今数术精通者甚少,更多的孩子喜欢看经义,史书,或者儒书。”
李世民皱眉说道:“不愿意学数术。”
张公瑾点头道:“数术一门,艰涩难懂,学起来非常的困难,想要精通更是难上加难,学着很吃力,而且学会了还不一定能够当官,权贵子弟在国子监读书只是为了做官而已,至于他们学了什么不重要,只是与入朝为官继承父辈的衣钵有关。”
“这样的孩子,想要他们真正精通数术,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听张公瑾这么一说,李世民也明白了原因,随即一想,其实数术的用处很多,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统筹计算,都需要数术水平。
张公瑾又说道:“数术一门对很多人来说不需要太精通,但泾阳的孩子不一样,泾阳的很多的孩子学数术并不是为了做官,大多数孩子之所以在这里读书也是为了学本事,好让她们将来可以有一门本事来谋生。”
李世民笑着说道:“这么好的本事就是为了谋生?”
张公瑾点头,“陛下有所不知道,如今泾阳十五岁左右的孩子,也就是李正教出来的第一批孩子,李淳风道长所带的孩子有七个其数术造诣已经到了数术大家的水平,甚至和李淳风相差无二,这也导致了李淳风需要一边学一边再教那些孩子,不然以那些孩子的成长速度,怕是以后李淳风会没有东西教。”
“褚遂良那边的好一些,书法需要靠积累和积累,还有孙思邈的医术也有一群孩子跟着学,孙思邈的医术更难学但孩子们只要学习一些皮毛就可以用行医谋生,学子最多的是阎立本,阎立本的工匠学习是最立竿见影的,学会之后就可以自己出去找活干,也算是一本谋生的本事,跟随学子最少的是臣。”
说到这里张公瑾长叹一口气,“有时候想想臣有什么可以教给这些孩子的,臣大多数教的都是一些礼仪和为人,可以让孩子们出去之后与人打交道可以懂一些人情世故,以及一些基本的礼仪。”
李世民稍稍点头。
“泾阳书院的存在意义是为了给孩子们的以后谋出路,是为了让孩子们有立足之本,但是国子监的孩子们,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一切与做官无关的事情他们都没有兴趣,若是国子监的孩子不能做官,他们出了国子监之后将会没有谋生的本事,而泾阳的孩子有谋生的本事,只要这些孩子学有所成,出去之后,只要有一个落脚之地,这些孩子就能自立根生,也不用靠着父辈种田谋生。”
李世民感慨着说道:“要说教书育人,国子监一直以来秉承的做法是不是错了?”
张公瑾低声说道:“国子监没错,只不过泾阳书院,更适合穷苦的孩子,泾阳这样的书院更适合寒门学子,普通人家的孩子最缺的是什么,就是一门可以谋生的本事,并且可以读书认知,臣以为李正建立这座书院,就是为了给这些孩子们谋生。”
书院里传来嬉笑声,原来是一群孩子上完了课都跑出来了。
张公瑾又带着李世民逛了一圈村子。
来到村口,这里是泾阳护卫队,还有一群六七岁的孩子们正在军训。
“这是村子里每个孩子入学之前都要进行的训练,经过为期半个月的军训之后就可以进入书院学习。”张公瑾解释道:“让孩子们在这里军训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心性,这里的孩子学习站姿,坐姿,以及体能,纪律,养成更好的习惯。”
李世民瞧着一群孩子们在阳光下站得笔直说道:“确实,这样挺好的。”
在村子里逛了一圈,等到傍晚的时候,李世民来到李正家中。
小兕子见到李世民便跑来说道:“父皇,兕子已经会做几何题了。”
李世民瞧着小兕子,现在的小兕子看也有十岁了,“几何题是什么?”
“几何体就是几何运算,算的就是各种物体的面积,父皇你知道吗?原来各种长方体,三角形都有很有趣的规律。”
“是吗?”李世民尴尬一笑,“自己已经听不懂自己的女儿在说什么了。”
一天到晚处理着国事,现在想想也不知道小兕子和稚奴竟然成长得这么快。
李治捧着书说道:“父皇,老师在做饭了,很快就可以用饭。”
李世民稍稍点头坐下,瞧着李治说道:“你在泾阳这么多年都学到了什么?”
李治收起书本说道:“儿臣最近一直在专研力学。”
李世民好奇问到:“什么叫做力学?”
“力学也算是科学中的一门,就像是村子里印书坊的流水线,就是力学的体现。”
“科学?”
李治接着说道:“其实力学的涉及方面有很多,所用到的方面也有很多。”
李世民想到村子里的孩子,在书院学了本事之后可以谋生,学习工匠本事,医术,这些都可以谋生问道:“朕问你,这个力学有什么用?”
李治想了一会儿说道:“父皇知道推力吗?”
“推力?”李世民皱眉越加不解。
“就比如说力量的转换,我们扔出去一块石头,石头会朝着目标而去,这是因为石头受力之后,离开手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可以让石头去更远处……”
李世民已经听得云里雾里,心思已经飘向了吐蕃,心中开始牵挂吐蕃的情况。
相似小说推荐
-
从亮剑开始崛起 (我的头像是猫) 起点VIP2022-11-12完结 10W收藏281.08万字 19.24万总推荐狗作者幼儿园未毕业,被毒死概不负责…&hellip...
-
明末之席卷天下 (明镜要高悬) 起点VIP2022-10-15完结2.17万总推荐崇祯二年,东江总兵毛文龙被斩于双岛,后金自喜峰口入塞,大明皇朝内忧外患,丁...